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2021-12-14松软君
松软君
一
爸爸是个美食爱好者。这一点,从他圆圆的脸庞和肚皮上可以略知一二。
他爱吃,也喜欢自己动手做。
天南海北的美食在我们的餐桌上轮番登场:醇香的糯米鸡、鲜甜的梅菜扣肉、滑嫩的酸菜鱼,连清宫御膳房里皇帝爱吃的开水白菜我们也品尝过。后来他入了甜品的坑,做起乳酪蛋糕、蛋挞、雪糕都不在话下;我还在上大学时,有一年中秋,他研制的冰皮月饼和奶黄流心月饼悄然寄来,还附带一大包送给室友们的爸爸牌牛轧糖。
作为女儿的我自然是享到了极大的口福。他偶尔也会在我吃得浑然忘我的时候说:“现在可以给你做饭,等你以后工作了、独立了怎么办?还是得学着自己来,不用依靠任何人也能好好吃饭。”但每当我走进厨房,他又总是挥挥手“我来吧”,指挥我蒸好米饭就给打发出去了。
幸运的是, 我多少还是继承了爸爸在做饭这方面的优秀基因。2019 年年底,我在北京实习。
拿着微薄工资的我,外卖也不敢多吃,只能摸索着自己做饭。在手机上找好食谱、买了食材,按顺序一样一样放进锅里——我做的第一道菜是爆炒牛肉,当肉滋滋冒油、变熟、散发出香味时,我前所未有地理解了爸爸对美食的喜爱——处理食材是件多么治愈而美妙的事啊。
我迫不及待地要跟爸爸讲述这一切。上大学以来,除了打生活费的日子和一些重要考试的前夕,我们其实很少发微信问候,但现在我有好多做饭的心得想要与他分享:昨天吃烤鸭剩下的骨头被我炖了汤、第一次尝试做的糯米饼煳锅了、徒手打发蛋白实在太难……有次炒菜,我不小心多放了些姜进去,但吃下第一口时便惊呼,这不是妈妈炒菜的味道吗?舌尖上的记忆是如此诚实且牢不可破,竟让我在一道普通的爆炒蔬菜中寻到了乡愁。
爸爸在手机另外一端观望我的进步,对我所有成功或失败的作品,他都毫不吝惜鼓励;我在美食上表现出的与他如此相似的巨大热情,也让他难掩自豪。无论是读书还是实习期间,爸爸对需要学着独立生活的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吃好喝好!”
当从买菜到刷碗都需要自己解决时,我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日子是琐碎的,但依然得严肃地去对待这唯一的生活。
二
2020 年年初, 我赶在疫情变得猛烈前回了家,也终于能安心地为爸爸妈妈露一手。我永远忘不了当我把一盘白菜肉卷端上桌时,爸爸眼睛里闪烁的光。那道菜花费了我一上午的心血。白菜要先上锅蒸软,再把调好的猪肉馅儿用菜叶小心地包好、用牙签定型,然后回锅直到蒸熟——这是爸爸最欣赏的一种菜,家常,但是需要花点心思。
“以前真没想到闺女的动手能力这么强,”每次吃我做的菜,他都惊喜得像是第一次吃到美食一样,“放心了,以后闺女算是饿不着了。”他的语气里,一半是骄傲,一半,是真的放心了。
在琢磨吃这件事上,我有和爸爸一样的毅力。在家的几个月里,由我掌勺的午饭几乎没有重样过。每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厨房看看我又做了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我终于也可以扬眉吐气一番,在爸爸几次兴致勃勃地想要帮厨时,毫不客气地把他赶出了厨房。
但有时也会翻车。有趣的是,爸爸从不会说不好吃。不管我做什么,他都一如既往“全盘”接收。刚自学做甜点时,烤出来的曲奇饼干硬得连我自己都难以下咽,每次却总能一点不剩——都被爸爸在第二天当作早点解决了。负责唱白脸的是妈妈,只有我们母女两人时,她才会悄悄告诉我:你爸爸觉得鸡肉有点柴了,或者葱姜放少了、盐味不太够。每次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边气自己没做好,边笑爸爸这样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的积极与热情。
他爱吃带汤汤水水的饭菜、爱吃面条;红薯会让他反胃;晚上必须要有肉配一小杯白酒,再来点圣女果更完美……我意识到我此前从未了解过爸爸的饮食习惯,也不太清楚他爱吃什么。偶尔我会苦恼第二天要做什么菜,然后突然想到,父母已经不停思考这个问题二十多年了。
三
没过多久,妈妈检查出十二指肠处有个囊肿,需要做手术切除。我和爸爸轮番上阵在医院陪着妈妈。谁也没有心情做饭,外卖成了我和爸爸每天的主食。家人生病做手术是个大事,但那段日子里,即使我和他单独在一起时,我们也从没有谈起过这个话题。十几楼的病房里,妈妈睡着,常常是我和爸爸坐在另一张床上,看窗外旭日升起,直到霓虹灯亮。我们说话很少,要么指着远处的高楼谈谈家乡的发展,要么讨论晚上吃哪家的拉面。事到临头,反倒不会生出那么多感慨。但我感到我与他相依为命。
妈妈恢复到能慢慢喝些流食的时候,家里的各类厨房家伙、锅碗瓢盆就被爸爸搬到了病房里。尽管只是一碗小米粥——妈妈甚至还不能吞咽小米,只能喝熬出的米油——他也要精心煮上三四道,反复撇掉最上层的泡沫。早晨五点,最新鲜的鲫鱼已经被他买回来,熬出的汤是牛奶般的乳白,是为了给妈妈补身子。因为吃不上喜欢的水果,再加上卧床输液太久,妈妈有时耍小脾气,把帮她按摩的我的手甩开。爸爸也不急,一直乐呵呵地抚着她的背。要知道在平时,爸爸才是容易上火的那個——这是我从没见过的、父母的另一面。
我从没跟爸爸讨论过爱情。但如果将来有属于我的人出现,我愿意用爸爸的方式去爱他。
我没忘记爸爸的四字箴言“吃好喝好”。妈妈一天天精神起来,我又重新琢磨着下厨房的事情。每天去医院前,我起个大早,烤好了蛋糕、司康、曲奇带到病房,给专门从省城回老家照顾妈妈的姨妈和妹妹品尝。那阵子我常常想起读过的一本书《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食物是有魔力的,一块蛋糕的香气把我们的心情都调味得甜丝丝。
“我外甥闺女做的点心真好吃,”姨妈有双和我妈妈一样的大眼睛,里面洋溢着惊喜,“香味儿真浓。”
我美滋滋地看向妈妈,像个要糖做奖励的小孩;而她居然云淡风轻地摇摇头:“赶不上她爸爸,比她心细手巧多了。” 我装作一脸气愤,但心服口服。她不会知道听到这个答案的我有多么感动。
妈妈顺利出院后两个月,我就再一次离开了家,开始了在国外独自求学的生活。尽管每天都辛苦,我依然习惯向爸爸妈妈汇报每天的食谱,即便只是个简单的三明治。我开始留意各类养生信息,嘱咐妈妈冬天的时候多吃红枣和核桃,告诉她哪些食物抗衰老、哪些食物要少吃。爸爸生日,我发微信祝贺他生日快乐,家里的走路机要多用几次——尽管能吃是福,肚子上的肉该减也得减。
不出我所料, 他回复我一定要多买点米和面放在家里以防万一, 还有那句我再熟悉不过的——“闺女,吃好喝好!”当然,我会做到的。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Shand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