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贸民品企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2021-12-14□许

山西农经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品甘南州农牧民

□许 夏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1 民贸民品企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制

1.1 特色产业是产业振兴的支柱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产业振兴能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民族特色作为民贸民品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可以将民族特色融入产业,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消费市场来看,甘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74.97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50 万人,占比60%以上。一方面,强大的市场需求使民贸民品企业是当地必不可少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民贸民品企业消除了民族商品流通障碍,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特殊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并且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有很大作用。例如,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高原优质的牦牛奶资源和藏区特有的曲拉资源优势,打造出“公司+牧户+牧区基地”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通过整合藏区的资源优势,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民贸民品企业,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民贸民品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接轨提供了有力保障。

1.2 带动农牧民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民贸民品企业经营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农牧民的生活用品,因此,当地农牧民对民贸民品行业产品的熟悉度及信息交流具有比较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供销合作社提供产业上游产品;另一方面,在农牧民择业或农闲时,可以选择就职于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贸民品企业,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益。从外部条件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旅游政策的“东风”下,民贸民品业从原料的养殖与收购、加工与流转,到销售市场的扩大,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1.3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长期沉淀的结晶。民贸民品企业是基于当地少数民族农牧文化所产生的。发展民贸民品企业不仅满足了少数民族生活需求,更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民族特色商品的供源、产销等各个环节链条长,建立在各民族混居基础上的族际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民贸民品之间的互补和依存也促使民族间市场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2 甘南藏族自治州民贸民品企业发展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是甘肃省最大的藏族聚集地,也是民族用品主要集散地,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中非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十五”时期,经国家民族事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委)审核批准,甘南州8 县(市)均被认定为民族贸易县。“十五”至“十三五”时期,全州民贸民品企业从62 家增长到138 家,燎原、华羚、雪顿等乳制品龙头企业建成投产一批领先甘肃省的生产线。其中,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甘肃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定点产品企业,也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从产业类型方面来看,甘南州民贸民品企业从事最多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及娱乐业,都属于技术层次较低的行业类型。

政府优惠政策方面,“十五”至“十三五”时期,全州享受民贸民品优惠信贷从81.845 万元增长到约1 亿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8 年,国家出台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贴息政策,从当初设立专项资金,调整为现在的通过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财力列支贴息资金支出[1]。2019 年中央下发《2019 年中央对地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引导支持资金的通知》(财预[2019]87 号),对均衡性转移支付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事后矫正。2019—2020 年甘南州民贸民品企业由中央财政通过体制结算进行了两年的贷款贴息引导性补助,累计获得引导性支持资金2 051 万元,全州共有40 多家民贸民品企业享受优惠利率贷款约7 亿多元。

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民贸民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主要生产销售少数民族服装、清真食品、藏药、乳制品、民族工艺品以及藏香等民族日常生活用品的企业,提升了甘南州民族企业的综合实力。

3 甘南州民贸民品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路径存在的问题

3.1 特色资源产业化低,产业融合度低

发展民族地区民贸民品企业就是依托民族地区本土农牧产业文化特色,结合市场需求,生产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消费导向的特色农牧产品。民贸民品企业作为甘南州特色产业,大多是以依赖自然环境的种养殖业为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贸民品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和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产品。此外,甘南州民贸民品企业农牧产品发掘不深,业态类型较为单一,特色产业融合不足。

3.2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服务不健全

据统计,截至“十三五”时期,甘南州被民委确定的民贸民品生产企业数量是138 家,但只有40 多家享受优惠利率贷款,大部分企业未能享受优惠政策。一方面,由于民贸民品认定条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地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有限,只能依赖国家财政的支持,但存在政府宣传及服务不到位、信息交流平台效率低的问题。目前甘南州关于民贸民品申报及相关信息的官方统计更新速度慢且内容不全面,导致一部分民贸民品企业对相关优惠政策认识不到位,申报认定不积极。另一方面,由于贷款期限短,但民贸民品企业规模小,偿还能力不高。据调查,大多数小微型民贸民品企业的筹建资金由个人解决。实际上,大多民贸民品企业需要的是中长期贷款,加之存在贷款难、手续繁杂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申请利息优惠贷款的积极性[2]。

3.3 人才技术培养投入低,引进制度滞后

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重要构成。民贸民品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及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甘南州地处高原山地,与市场距离较远;地区经济乏力,产业基础薄弱,加之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加剧了技术、人才的短缺。此外,人才引进制度不完善,使本地人才大量流出,外地人才留不住,导致产业创新人力不足,尤其是农业产品种类及加工技术缺乏创新成为民贸民品企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4 民贸民品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4.1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促进产业融合

面对甘南州高寒农牧业产品为主以及民族文化突出的现实情况,民贸民品企业应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重点发展有机乳制品、有机肉食品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有机中藏药、冬虫夏草精深加工等。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农牧民各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民贸民品产业特色文化产品开发[3]。

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加快农牧民种养、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售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有机产业,延长产业链,支持和鼓励民贸民品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

4.2 贯彻落实优惠政策,加大配套服务力度

适当放宽民贸民品企业准入条件,加大政府配套服务力度。面对民贸民品企业贷款难、手续烦琐等问题,政府应建设配套服务,简化公务程序。积极建设信息交流平台,使民贸民品企业能及时了解优惠政策并进行申报。除了对民贸民品企业实行利率优惠政策,也要对向民贸民品企业贷款的各商业银行进行补偿,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从而达到银行与企业双赢的局面[4]。

4.3 加强人力资本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基于人才技术培育投入不足,应积极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人力资本培养。政府应对民贸民品企业经营者进行技能培训,重视培育新型农牧民。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支持民贸民品企业创新工程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并留住有技术、有知识的外来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将知识、技术传授给农牧民,进而提高农牧民素养。积极培育研发人才,为产品、技术研发提供助力。

5 结束语

民贸民品企业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强调因地制宜,注重地区特色的开发和引导,科学助推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人才智力引进,也要注重民族文化传承。通过剖析民贸民品企业现存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升民贸民品企业的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民品甘南州农牧民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湖北省民宗委组织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视频会议
基于GIS的甘肃省甘南州垃圾填埋场适宜性分析
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与民品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困境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基于DEM的1983-2012年甘南州降水空间变化趋势及特征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