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特色文化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建构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2021-12-14曲再鸣

山西农经 2021年3期
关键词:湖州市文明特色

□曲再鸣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1 研究背景

地域特色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传承,至今仍在特定区域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湖州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地方,勤劳智慧的湖州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地域特色文化。从总体上看,湖州市地貌类型分平原、丘陵、山地,多样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当地蚕桑文化、水乡文化、山民文化等不同的地域文化景观,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特征。

近年,湖州市全面保护、修复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链和创新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截至2020 年6 月,公布的7 批市级保护名录的239 个项目中,12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54 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先后培养市级及以上传承人209 人,其中国家级7 人、省级36 人。就空间布局而言,湖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德清县东中部蚕桑养殖发达,形成了蚕桑等农耕文化,当地群众积极开展蚕花剪纸、蚕花庙会、“扫蚕花地”等蚕文化表演活动;长兴县外来移民人口较多,形成了“百叶龙”“刘井狮舞”等特色文化,当地群众广泛开展各类舞龙舞狮表演活动;安吉县生态环境优越,少数民族集居,形成了“孝丰孝子”“威风锣鼓”、梅溪旱船、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当地群众利用传统节日普遍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吴兴区、南浔区传统村落、传统技艺保存完好,历来民间经商氛围浓厚,曾经涌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等一批知名商贾,形成了独特的“湖笔”、江南水乡、湖商等特色文化。

2 地域特色文化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效

湖州市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针,注重发挥地域特色文化的濡化作用;三县两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功能、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生动素材、创造了良好条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日益显现。截至2020 年6 月,湖州市拥有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镇525 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4 个、省级113 个、市级398 个,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93.8%;选树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32 人、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骄傲”“浙江好人”206 人,市级道德典型、行业最美人物4 000 余人。三县两区均实现省级及以上“道德模范”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 个评选类别的全覆盖。

2.1 建特色文化设施,美化农村基础环境

湖州市以实施“1381 行动计划”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2009 年以来,以实施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为载体,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是设立特色文化宣传阵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湖州市以实施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为契机,新建农村文化大舞台500 余个,设立各类特色文化主题宣传长廊(栏),为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开辟特色文化展示馆。在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湖州市专门建设“和美乡风馆”“地域文化展示馆”等各类乡风文化馆,通过收集图文资料、摆放实物用品、播放影像资料等形式,为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场所,供群众参观学习。截至2020 年6 月,湖州市共规划兴建乡风文化馆116 个。

三是新建特色文化休闲场所。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注重把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既美化了整体环境,又提升了文化品位。德清县新市镇后皋村积极参与“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将垃圾场改造为蚕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韵味、蚕桑文化特色。

2.2 树特色文化典型,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湖州市在农村道德建设中有效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以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

一是树立先进典型。各区(县)紧密结合实际,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典型,深入开展各类典型评选,为广大群众树立学习榜样。德清县新市镇后皋村依托蚕文化,树立了浙江省劳模、现代养蚕能手陈子松等典型;安吉县孝丰镇围绕孝文化,开展“新二十四孝”“十佳孝亲敬老楷模”等评选活动,为广大群众树立了身边典型。

二是开展典型宣传。各区(县)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典型资源,采取巡回宣讲、文艺表演、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特色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如德清县新市镇白彪村和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利用本村历代涌现的进士、学者等名人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辖区内形成了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安吉县孝丰镇组织孝亲敬老楷模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开展“孝文化”主旋律大合唱、“孝悌遗风代代传”等活动,在全镇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三是传承文化精神。各区(县)及时总结特色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长兴县天平中心小学挖掘“百叶龙精神”,提出了“博爱、传承、创新、卓越”的校风,“爱生至深、诲生以诚、授生以真、育生以德”的教风,“明理、尚学、笃行”的学风,成功创建“百叶龙”文化特色品牌学校。

2.3 办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农村文明风尚

湖州市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紧密结合乡镇和行政村的实际,深入挖掘和培育地域特色品牌。截至2020 年6 月,湖州市“一乡一品”乡镇达75%以上,“一村一艺”行政村超过8 成。

一是开展文化展示活动。各区(县)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大舞台、文化展示馆等阵地,组织各类特色文化队伍,常态化开展特色文化展示表演活动。市域范围内每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技艺展示、戏曲展演、农民文化艺术节,各文化展示馆、村史馆等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参观学习。

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各区(县)立足农民文明素养提升,把地域特色文化有效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激活“文明家庭(户)”评选、道德评议等“文明细胞”,让农民在文明创建中受到教育、得到实惠。调查表明,地域特色文化氛围浓郁的村镇,大多是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在农民文明素养的提升中实实在在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各地以各类传统节庆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市本级与南浔区、吴兴区联动,连续举办了10 届“湖笔文化节”;德清县围绕“蚕文化”,打造了“新市蚕花庙会”、吴兴区围绕群众文化打造了“吴兴之星”等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同时形成了长兴县“百叶龙”、安吉县“竹叶龙”、南浔区“桑基鱼塘”“渔鼓乐”等品牌文化活动。

3 地域特色文化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短板

湖州市的实践探索表明,地域特色文化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有效载体。地域特色文化品位越高,农民文明素养和乡风文明程度相对也就越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文明为主线,将地域特色文化转化为农民生活方式的成效日趋显现,但在运用地域特色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

3.1 工作保障机制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从调研情况看,湖州市各区县的特色文化建设大多实行项目化管理。近年来随着项目数量增加、建设规模扩大,资金投入需求也随之加大,以政府主导的资金投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地域特色文化项目建设的需求。

同时,湖州市全部乡镇均设有文化站,且有专人负责,但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却日趋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文化人才队伍普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导致行政村乃至乡镇范围内的地域特色文化活动往往停留在分散、自发状态。

3.2 产出能力水平与“共建共享”的主体需求还不相适应

近年来湖州市通过采取“送文化”“种文化”“文化走亲”等多种载体,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受时间、内容、形式、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县)、乡镇和行政村之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并不平衡,一些乡镇或行政村的地域特色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够,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性不强,乡风文明的辐射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农村精神文明“共建共享”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3.3 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的互促共进还不相适应

湖州市地域特色文化种类丰富,各区(县)和乡镇政府挖掘培育地域特色文化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一些乡镇和行政村还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对地域特色文化功能定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数量较少、形式单一,转化为乡风文明的效果还不明显,地域特色文化与乡风文明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资源效应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4 地域特色文化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硬件与软件并重,把地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独特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为乡村振兴积淀文化基因、厚植文化土壤。

4.1 实施地域特色文化环境建设工程,彰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魅力

文化环境建设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为载体,加快建设地域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环境品位。

一是建设展示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建设,按照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文体活动室、有室外文体活动场所的“八有”标准,每年进行示范、达标、先进的推荐申报和考核命名。加快推进文化舞台项目建设,实施农村村级文化大舞台建设与补助标准,着力打造“乡村舞台周周演”基层文化品牌[1]。

二是开辟教育阵地。总结和美乡风馆、乡风文明展示馆、地域文化展示馆等阵地建设经验,依托当地现有的名人馆、民俗馆、陈列馆、大会堂等场所,收集传统农具、古迹文物、传统民俗习俗等,展现村落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成就。充分挖掘乡风文明、道德先进人物等精神文明元素,使道德教育场馆建设作为农村文化新景观、道德教育新阵地,保护和弘扬优秀村落文化的新模式,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向阵地化、有形化发展。

三是设立传承基地。推进剪纸、刺绣、绘画以及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表演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彰显传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全面实施“南太湖小传人”项目,聘请群艺馆专业人才、民间文化传人担任学校辅导教练,协助学校做好传统文化项目的队员选拔、培训、管理、考核等传习计划,定期开展传习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热爱家乡优秀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2]。

4.2 实施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力

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是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途径。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品牌战略,打造优势精品,为农民提供丰富精彩的文化活动。

一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充分发掘湖州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湖笔”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活态保护与传承发展相结合,通过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等途径,通过艺术加工、丰富思想内涵,使各活动项目既充分展现地方特色文化,又能体现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尤其要注重整理、提炼地域特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将其转化为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是积极打造文化精品。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精心组织地方特色文化作品创作活动,开发和运作地域性、民族性的文艺作品,着力打造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湖州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加大宣传力度,创设展示展演平台,不断完善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看性,提高受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积极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三是不断加强文化交流。深化“文化走亲”活动,推进“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的联动机制,完善“选亲、招亲、结亲、留亲”4 个操作环节,进一步提升“文化走亲”展演质量、扩大覆盖面[3]。推动城乡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促进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着力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各区(县)、乡镇广大文艺骨干在“文化走亲”中的主体作用,实施由政府向文艺团队下定单、买服务的运作形式,提高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

4.3 实施地域特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动力

文化专业人才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一是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乡镇文化干部队伍,积极引导具有艺术才能的村民担任村级文化指导员,鼓励文化部门业务干部、高校教师担任农村文化顾问,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招聘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努力提升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整体水平。

二是着力加强业务培训。全面实施“三个三”群文辅导机制,突出市、区(县)各级文化部门的业务干部每年联系全市1/3 的乡镇、全年1/3 的工作时间到联系乡镇进行文化辅导、每年为每个联系乡镇(街道)创作出3 个文艺作品三大重点任务,引导扶持基层自办文化,培育农村新型文化主体,整理挖掘乡土文化,促进新农村“种”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大力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对乡镇文化干部、农村文化中心户、农村文化带头人等人员进行定期专题培训,常态化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技能比武,着力提升文化干部、文艺骨干的业务能力。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壮大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经纪人、农民读书社、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加大对“民间艺术家”的扶持和培养,建立民间文化人才津贴制度[4],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文化经营人才”评选活动,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

4.4 实施地域特色文化机制创新工程,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是不断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的内在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大胆探索创新,增加有效供给,积极完善提升,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性。

一是健全组织发动机制。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文化庙会、民俗表演、群众联欢等主题活动,增强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我们的节日”成为弘扬、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农村文艺团队组织能力和创作水平,办好农民文化艺术节,有效开展农民艺术精品展演、展示活动。

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坚持公共财政建文化,紧紧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普惠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将“人均每年不少于2 元”的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区县、乡镇年度财政预算,用足用好。坚持社会力量办文化,通过企业出资、结对共建等形式,激发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热情[5]。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三是探索转化激励机制。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转变地域特色文化发展观念与模式,积极探索地域特色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途径,将其与旅游事业相结合,着力实现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同时,将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农村文化团队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作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

猜你喜欢

湖州市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还小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文明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