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2021-12-14王玉雪刘力榕徐婷婷
□王玉雪,刘力榕,徐婷婷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61)
1 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的价值
乡土文化是乡村传承的精神支柱,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融入乡村发展,不仅能焕发乡土文化的活力,满足传承的需要,还能为乡村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乡村发展为乡土文化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乡土文化的发展使乡村发展更具竞争力。乡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底蕴深厚,没有其他内容可替代。乡土文化具有洗尽铅华的朴实,经得起考验和打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乡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1]。
2 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的现有做法
2.1 打造品牌特色
传统的产品以其地域的独特性吸引消费者。传统的文化产品历经时间的打磨,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传统的乡土文化流传至今,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古老亘久的文化底蕴。
应将乡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让乡土文化巧妙融入产品中,让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产品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意义。通过文创将乡土文化与产品结合,让乡土文化在产品中显现出经济价值。通过产品的创新,将乡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产品,发展特色乡土文化产业链,例如苏杭丝绸、景德镇陶瓷、安徽灵璧石、洛阳牡丹等[2]。
2.2 文旅融合方式
2019 年我国公布的《文化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奠定了法律基础。其中,文旅融合是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现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条件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旅游成为大众消费活动的首选。乡村旅游凭借“乡土气息”引起广泛关注,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人流量。例如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浙江省,乡土文化相关产业链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链。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背景下,乡土文化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乡土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影响,不是“1+1=2”。文旅融合是经济发展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旅游”的新方式不仅帮助乡土文化摆脱了传统的枷锁,还引入了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管理文化,让乡土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乡村经济发展[3]。
2.3 生态博物馆方式
生态博物馆的说法最早由弗朗索卡·于贝尔和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它就像是一座“活体博物馆”,有一定范围但无实际边界,用于保护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人与遗产的活态传承关系[4]。
生态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生态博物馆在挪威、加拿大、英国、美国等都有很好的发展,于1990 年被引入我国。1995 年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成功建立。迄今为止,我国已有16 个“活体博物馆”,分布在云南、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地,融合了对该社区文化和古建筑遗存的保存、展现及诠释功能,推动区域性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2.4 特色小镇方式
特色小镇是集聚地方特色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因其“非镇非区”的特征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型道路[5]。
部分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例如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江苏苏州苏绣小镇、江西大余丫山小镇、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等,为乡土文化融入经济发展通往成功之路作出了巨大贡献。
3 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传承主体缺失、传统技艺失传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流涌向城市,村子里剩下老人和小孩,农村生产力下降,造成农村发展“内卷化”。“空心化”和“内卷化”使得更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空心化”和“内卷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土文化传承主体和创造主体出现断层、分层的现象[6]。
随着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娴熟,民间传统手艺逐步走向没落。原材料、手艺师傅、耗时效率等都是限制传统手艺发展的因素。每件产品的制作从选料、制作再到完成花费的原材料、人工都算到成本里,“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产品比机器制作的产品价格高出很多,而手艺师傅工资较低,是导致传统手艺失传的根本原因。
3.2 乡土气息流失
一直在乡村生活的人们纷纷背井离乡成为“打工人”。以乡土文化为基石、民风民俗为纽带所形成的乡村氛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打工人”走出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家乡,使乡土气息流失。随着工业化的加强,钢筋水泥逐渐取代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很多优秀民间艺术正逐渐走向消亡。冯骥才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他曾表示民间传承每时每秒都在减少[7]。
此外,乡村宗族文化消弭。宗族文化不仅是同姓的亲属集团,还是由宗族长期演变而成的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使人们对同宗族血缘关系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宗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农村宗族之间、近邻之间关系淡薄,基本没有来往,所谓的礼尚往来更多变成走过场。
3.3 过度的商业化包装
新时代的发展慢慢让传统乡土文化变了“味道”,例如中秋节月饼的包装越来越精致,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节日氛围却越来越淡。古时送礼都讲究礼轻意重,现在却变成了情义重礼更重,基于节日的营销手段更是层出不穷。
乡土文化与产品的结合,要以当地特色产品为基础,合理结合乡土文化,赋予产品新的意义。在将乡土文化融入当地产品时,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8]。对于乡土文化的开发来说,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如何让乡土文化为产品增添色彩,使之成为特色产品,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3.4 功利性开发过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遗产节、专题展、特色小镇等文化活动应运而生,商人看到了乡土文化的潜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乡村开展旅游业,用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开发商开发自然景观、建立民宿、农家乐等,由于无法对乡土文化资源价值进行定位,导致一些乡村成为各类民俗的聚集地,许多老式建筑、特色乡土景观被“钢筋混凝土”取代,破环了乡村原有的风情。自2016 年以来,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开发商缺少对乡土文化的精准定位,新建特色小镇出现了缺失投资主体、数量过多、千篇一律、层次低等问题。
4 改进途径
4.1 树立正确乡村价值取向
原有的乡土文化正逐步消失,但现有的精华却难以融入进去,这会让乡土文化出现断层危机。乡土文化传承断层、文化认同感降低,影响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间接影响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发展道路的第一步就是重新认识乡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乡土文化的价值,用立足当下的眼光发现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用面向未来的眼光挖掘乡土文化的潜在价值,将乡土文化放置在不同领域进行评价和判断,建立多维、立体发展体系。
应增强文化认同感。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出现与现代化市场不相容的问题。一提到“农村”,人们就会想到“落后、愚昧、顽固不化、不讲卫生”等,乡土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应深入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文化认同感。
4.2 拓展多元化教育
将乡土文化用于社区教育。乡土文化教育是乡村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以乡土文化为主体,拓展多元化教育,使乡土文化融入新生一代。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乡村教育来讲,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都是重要问题。乡村教育涉及多方面,例如活动、培训、宣传、管理、协调等[9]。要使社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支持,提供理论指导和服务。只有政府足够重视,才能让乡土文化充分体现其文化魅力和价值,进一步加快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的进程。
4.3 健全乡土文化传承体系
物质文化是祖先留给后辈子孙的宝藏,是了解乡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但当前乡村物质文化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物质文化是传承的载体,如果没有物质文化的支撑,乡土文化消失的速度会更快。现如今,必须进一步健全文化传承体系,完善相关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乡土文化才能长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健全乡土文化传承体系不仅是对物质方面的保护,更要接续乡土文化的思想传统。乡土文化的思想从传统到现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歧,把乡土文化与“腐朽、落后”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接续乡土乡村文化思想是对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最有力的支持。积极宣传乡土文化的基本思想,使之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文化常识。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焕发乡土文化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健全文化传承体系。
培养乡土文化接班人是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重中之重。应把乡土教育加入到国民教育中,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水平,造就乡土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4.4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深层次理解文化价值,真正的乡土文化认同感不仅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而是村民发自内心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乡土文化蕴含着先辈智慧的结晶,深深影响着后辈的行为和思想[10]。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应挖掘乡土文化的“乡土性”。“乡土性”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标志,是差异化价值的核心。可以以创造力为核心,通过技术或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强乡土文化带来的差异化价值。
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要考虑原创性和创新性两个要素,加强乡土文化的差异化价值。只有把乡土文化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重新挖掘和阐发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乡土文化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才能传承和发展下去,才能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并创造价值。
4.5 适度原则
根据地方特色合理开发、传承和创新,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产业布局。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在开发过程中显现出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对所要开发的乡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定位不够精准[11]。要明确开发对象,知道有些文化资源可以被开发,例如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而有些资源不能被开发、不能过度开发。这是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也是商业化发展的底线。
“乡土性”资源的开发,本质就是要实现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如果对乡土文化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不只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也缺乏对市场的影响力。这不仅违背了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的原则,也与实现持续受益的目标相违背。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以其保护传承为主,适当兼顾利益,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尊重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