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芩口服液配合干扰素α1b注射液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炎性因子及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
2021-12-14陈玲赵文静孙艳王玉君
陈玲,赵文静,孙艳,王玉君
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 西安 710001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为柯萨奇A 组病毒感染,感染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及咽峡部疱疹溃疡等症状,该病多发于夏秋两季,是常见的儿科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传染病[1]。疱疹性咽峡炎发病急骤,患儿染病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痛、厌食、流涎,咽峡部及软腭处可见白色黏膜疱疹,疱疹破溃后病变部位形成小溃疡,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因此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危及生命[2]。目前临床尚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特效药物,临床治疗以抗病毒、抗生素治疗为主。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在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过程中使用中药制剂有明确疗效[3]。中医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阴虚火旺、脏腑虚损故耗伤阴分、阳明火盛,熏蒸于口,结于咽喉,以致红肿疼痛,治疗时应以中药清热解毒。蓝芩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为纯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缓解咽炎症状[4]。本文旨在探究蓝芩口服液配合干扰素α1b 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及对患儿炎性因子及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于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收治且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8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5]者;②年龄6个月~7岁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疾病者;②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⑤合并细菌感染者;⑥近1周内进行过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⑦近期使用血液制品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监护人家属充分知情且签署同意者。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以维生素B6、维生素C、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干扰素α1b注射液(生产企业: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06,规格:10 μg/支)雾化吸入,用药前指导患儿清洁口腔,用量为每次1~2 μg/kg+0.9%氯化钠注射液2 mL,2 次/d。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患儿口服蓝芩口服液(生产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10 mL/支;国药准字:Z20063795)治疗,5 mL/次,3次/d。两组患儿疗程均为7 d,治疗过程中持续随访患儿。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检测)方法 (1)症状缓解时间:记录并计算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其中年龄小的患儿疼痛消失时间以患儿不出现大声哭闹、表情改变为准。(2)中医证候积分:于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7 d后,根据患儿咽干、咽痛、异物感、分泌物多、咽部红肿、疱疹数目进行分级评估,分为无(0分)、轻(1分)、中(2 分)、重(3 分)。(3)炎性因子:于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7 d 后,取患儿清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儿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P)。(4)体液免疫:于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7 d 后,取患儿清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G(IgG)、IgA、IgM]水平。
1.4 疗效评价标准[6]显效:患儿开始治疗3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不振情况明显改善,咽峡部未形成溃疡且患处疱疹大小明显缩小或消失;有效:患儿治疗3 d 后、治疗后5 d 内体温恢复正常水平,治疗后5 d内食欲不振情况改善,观察到患儿患处疱疹缩小且无溃疡形成;无效:治疗5 d 后体温仍异常,患儿患处疱疹未缩小且形成溃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7 d 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P=0.029<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d)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RP、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CRP、IL-10、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g/L)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g/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体液免疫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IgG、IgA、IgM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两组患儿的IgG、IgA、IgM 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体液免疫水平比较(,g/L)
表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体液免疫水平比较(,g/L)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小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均未发育完全,故而其机体呼吸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入能力较差,易被感染发生疾病。疱疹性咽峡炎为小儿常见病,近年来的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目前,西医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措施是抗病毒治疗,引起患儿发病的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导致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异常[7]。干扰素具备广谱抗病毒作用,且能增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8]。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疱疹性咽峡炎应属于“口疮”范畴,其由热毒之邪犯心经、肝经以至心火炽盛、引动肝风,故发为口疮、惊风,因此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治则为清热解毒、泻心肝之火。蓝芩口服液属于纯中药制剂,有解毒、清热、止痛之效[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更高,说明蓝芩口服液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有助于疗效提升。其原因可能与蓝芩口服液能阻断病毒在患儿体内的增殖和复制有关。从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来看,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更低,说明蓝芩口服液配合干扰素α1b注射液能促进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症状消退,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蓝芩口服液主要由栀子、板蓝根、黄芩、胖大海、黄柏等重要制备而成,其中栀子常用于泻火除烦、凉血解毒,可食药两用,但脾虚便溏者不宜用;板蓝根可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可单味使用亦可与其他药物合用;黄芩则对湿热痞满、痈肿疮毒、肺热咳嗽均有良好效果;胖大海可用于治疗肺热声哑、咽喉干痛、头痛目赤均有一定效果;黄柏亦可清热燥湿、泻火除蒸。故诸药相合,行利咽消肿、清热解毒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观察组患儿低于对照组患儿,其原因也可能与之相关。练万里等[10]研究证实,使用蓝芩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明显缩短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CRP是由人体肝脏分泌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其在机体内的浓度水平与机体感染程度正相关,是常用于反应机体炎症感染程度的指标[11]。有研究发现,疱疹性咽峡炎感染者的IL-10 水平高于正常范围,高水平的IL-10 可促进机体炎症反应并介导机体损伤[12]。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其在体内、体外均可对肿瘤细胞及细胞系产生杀伤作用,过量TNF-α能损伤机体[13]。观察本研究中治疗前后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更低,究其原因可能与蓝芩口服液具备抗菌、抗病毒、消炎、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板蓝根中的板蓝根多糖能可对抗因白细胞、淋巴细胞总数降低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黄芩中含有的黄芩苷能提升巨噬细胞、NK 细胞功能,能加强机体免疫功能[14]。袁斌等[15]研究证实,使用蓝芩口服液有利于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得到控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从患儿体液免疫水平来看,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体液免疫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能与观察组患儿通过使用蓝芩口服液,进而有利于机体进行体液免疫调节,使免疫球蛋白水平恢复正常有关。
综上所述,蓝芩口服液配合干扰素α1b 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疗效显著,能加速患儿症状缓解,使患儿炎症因子、体液免疫水平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