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文脉”的乡村绿道文化景观构建

2021-12-14刘芝兰

乡村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绿道文脉

刘芝兰 廖 倩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场所文脉”的概念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当前人居环境学科设计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继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场所文脉”的探索,景观领域中的“场所文脉”探索也是一个不断反思、充实、革新的过程。卜菁华在安·维斯特·斯本所著的《景观的语言》中指出只有景观元素和文脉构成关系时,这些元素才存在和具有内在,由景观元素组合的景观环境中含有众多文脉关系[1]。俞孔坚在提出的5个景观设计途径中,强调“设计的本质是显现场所精神”,景观设计方法论的出发点和终结是无意识的场所形成—反省场所的丧失—有意识地设计充满意味的场所的过程[2]。鲍洁敏较全面地总结了地域主义思想及其景观设计实践、生态设计思想与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及其景观设计实践、后现代主义景观及其景观设计实践3个内容的“场所文脉”与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3]。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烙印,是反映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4],“场所文脉”始终贯穿于景观及景观设计中。

乡村绿道是在综合绿道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及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与管理理念。其概念是指连接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并重组破碎自然空间,融合乡村文化、乡村游憩、乡村产业等综合功能的绿色线性开敞性网络空间[5]。依托乡村绿道的连接作用,在生态方面,串连区域内的自然山水、田野林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等,耦合了区域内破碎的生态斑块,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在文化方面,关联区域内物质形态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民俗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复兴;在经济方面,集聚产业要素和产业资源,促进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和产业带的形成;在游憩方面,连通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景观要素,形成便捷可达的景观通道,提高了乡村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和体验性;在交通方面,整合分散的道路基础设施,形成了城乡及乡村之间重要的绿色交通纽带。乡村绿道重构了乡村空间,其综合价值及功能使乡村建设得到转型发展或升级发展。

1 乡村绿道文化景观开发与设计流程

乡村绿道是一个从单一分散到多元复合动态演进的整合过程,包括生态保护型、生态修复型、游憩休闲型、产业发展型以及文化景观型5大类型建设内容[6]。乡村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基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由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7],其是记录乡村人类活动历史和传承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8]。其显著的特点是通过特定的不同的“场所”保存大量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脉”,并以物质形态文化景观和非物质形态文化景观的形式共同形成文化景观体系。本研究参考范勇提出的乡村绿道规划技术路线[9],按照“资源本底调研—场所中文脉资源要素评定—文化景观网络基本框架构建—文化景观系统方案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实施。

1.1 资源本底调研

项目任务初始,首先要在了解区域现状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资源要素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这是项目任务的基础准备工作,也是后期景观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的依据。资源本底的调研主要参照乡村绿道建设内容,包括3方面的资源调研:一是生态资源,包括对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资源和耕地、果林、园圃、鱼塘、水渠等农业资源的梳理;二是人文资源,如对传统民居及聚落、历史文化遗迹及遗址、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等资源的梳理;三是产业资源,如对产业类型、特色特点、规模大小、区位位置、开发程度、整合聚集等情况的梳理。同时,在资源要素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厘清乡村文化景观体系中物质形态文化景观和非物质形态文化景观的表现要素内容。物质形态文化景观包括传统民居与聚落、历史文化遗迹与遗址、田园林地、鱼塘水渠等,非物质形态文化景观包括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等[10]。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过程中,结合所在区域乡村文化景观资源调查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分级、合理调整。

1.2 文脉要素评定

“场所文脉”的形成是环境中的众多文化资源要素与场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生动态性联系,并构成具有张力的文脉关系,众多不同的文脉关系又交织形成了整体的场所文脉,因此,文化资源要素是构成“场所文脉”的基础,文脉关系是构成“场所文脉”的结构。基于“场所文脉”的景观设计,需要从业者面对众多资源要素,筛选最有价值性和最有表征性的文脉要素,并加以优化运用,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设计策略生成的基础和依据。为科学判别最有价值性和最有表征性的文脉要素,需要对文化资源要素的价值高低或优劣状态或重要程度等情况进行判定,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参照一定的标准和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判分析,通过评判分析达到对其的本质认知后,继而进行指导并做出一定的判定决策行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常用资源等级评定的方式对项目所在区域内的资源要素进行分级评定,从分级评定结果中可以为众多资源要素进行排序,并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判定,从而以此为根据进行设计决策。

1.3 网络框架构建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了特定地域的乡村文化风貌,具有典型性和识别性、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些特性需要一个网络系统才能得以完善[11],在这个网络中既要串联孤立的文化资源要素,更要连接文化资源要素孕育和赖以生存的场所,以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乡村文化景观网络是由资源要素作为节点通过合理的路径连接而成的,按照“节点—路径(廊道)—节点”[12]的基本方法,形成不同图式的网络结构。其中,节点是要在资源本底调研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域内资源要素进行分类和分级,以及重要性程度和价值性高低判别后,提取重要的乡村文化景观资源或资源场所作为乡村绿道文化景观网络的节点;路径有现有路径和潜在路径2种,网络系统构建时既要考察已能有效连接节点的现有路径的合理性,也要在对资源区位与类型进行分析后确定潜在路径。在网络系统构建中,要依托乡村文化景观的关键点和战略点[13],在空间分布识别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连续的乡村文化景观网络。

2 实证研究——以荍坝乡文化景观构建为例

2.1 资源本底调研

荍坝乡位于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东部,风光绮丽、生态宜居、民风淳朴、古韵厚重,有省级丹霞地质公园连片点和单斜山丹霞地质资源,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气息的荍坝古镇等传统民居与聚落资源,有三国古战场遗址、石丈空摩崖石刻、古碉楼、古糯米石拱桥等历史遗迹及遗址资源等。此外,荍茶文化闻名遐迩,荍茶早在明清时期就进贡皇室,1959年荍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作为贡茶献礼党中央。荍坝乡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马边县历史和文化的展示窗口之一。

2.2 文脉要素评定

在对项目区域资源本底调研的基础上,参考鲍洁敏的景观语境下场所文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研究成果[3],从历史价值、现在价值、空间价值、情感价值4个方面,选取合适的乡村文化景观资源评价的指标因子,采用德尔菲法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调研资料、现场评估资料、现场拍摄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对指标因子进行评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值,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该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过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计算项目区域内文化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值,并确定重要度的分级划分(见表1)。

表1 文化景观资源重要度的分级划分

2.3 文化景观网络构建

通过对项目区域内文化资源要素空间布局分析后发现,文化资源要素主要聚集于高洞子沟、观音沟、水平溪等沟谷、溪流沿线,同时依据文脉要素评定结果,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所在区域作为乡村绿道文化景观网络的核心节点和开发重点,提出了4个不同文化主题和功能的景观组团:一是以桐子埂—凉风垭—新屋基为路径和以环崖丹霞、山野茶园为核心节点的丹霞学堂、荍茶学院的研学文化主题区;二是以石丈空村—旭光村—郭家塆—双河村为路径和以叙马驿道、三国古战场、石丈空摩崖石刻、糯米石拱桥、瞭望楼、寨门、碉楼、关卡等为主要内容的遗址遗迹历史文化主题区;三是依托双河村、石丈空村的彝家新寨打造以彝族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文化主题区;四是以水平溪村的周家大院川南民居、乡村老民宅等为代表的民居旧宅打造传统民居住居文化民宿体验区。4个文化区虽然在空间上的分布相对分散,但依托县级公路马新路和乡村道路,将4个组团有效串联起来(见图1)。

图1 文化景观网络构建

3 结语

人类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会在场所中留下印记,某些鲜明的印记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文化积淀,这就是文脉,是人类文化延续与发展的方式之一。绝大多数的景观构建,实际上都是对人类文化传承和现有人居环境的更新和再设计,因此,对场所文脉的探索和梳理已经成为当代景观构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代景观构建实践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方式,按照规范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流程,对特定场所的相关文脉进行筛选和扬弃,以此提高景观构建各阶段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整合场所内的有效资源,以最小的人为干预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绿道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