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落实审美能力的策略
2021-12-13刘伟
刘伟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美术教学,不仅要注重美术基本知识的培养,还要重视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核心素养之一。审美能力不仅仅是美术的能力,还有语文的能力。对一件美术作品的审美,功夫在诗外。因此,落实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教学一线实践经验出发,探究了审美能力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教育现状,提出了落实审美能力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美术是一门与审美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美术的过程也是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也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将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并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之中,积极探究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主要是指对艺术品或主客观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欣赏和领会。审美,是一种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的基本能力,有科学研究表明,2-3个月的婴儿就能分辨不同色彩,这就是审美能力的初步表现。到了小学阶段,一般年龄为6到12岁,这个年龄的儿童开始具备自己的审美眼光,他们能够独立的欣赏、评价甚至创造美的事物。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的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能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感知和理解不同的事物,形成自己对于美的独特见解,但受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还不能接受较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审美能力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初步具备审美能力的小学生来说,通过审美教育的引导,运用美术教学中的艺术之美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美术课堂中对于学生的美术知识传输、美术技巧培训,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断启发学生去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真正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当前的美术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美术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变,美术教学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更加富有时代精神,教学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但是,当前的美术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感受到美术教育过程中美的体验,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是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无从谈起。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审美教育也要从学生的个人体验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当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审美教育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真实展现小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特点,很多学生仅仅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地完成绘画作业。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很多美术教师面临的一大困惑。
下表是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一项调查:
根据上表一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在逐渐下降的。低年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很喜欢美术课,但到了高年级就有半数以上的孩子对于美术失去了兴趣。表二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审美教学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程度欠缺。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小学的美术教育被束缚在课堂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室画、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下的美术教育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严重脱离了小學生的生活,变成空洞无味的讲解,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抽象的课堂讲解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将美术教育、审美教育与实际生活割裂开来,没有了生活的滋养,就变成了一滩死水,无法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真正落实审美能力教育,就要发挥儿童的天性,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也尊重艺术发展的规律,让小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直接的感官体验中认知美、发现美、理解美,从而真正发挥美术教育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作用,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开展小学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的实施策略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而精神生活也应该与之相匹配、相平衡。审美能力作为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小学美术承担着陶冶小学生思想情操、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落实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赋予美术教师的重要使命。
第一,让美术教学走进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宽小学生的审美视野。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发源地,美术也是如此。要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走进生活是一个最佳选择。作为美术教师,就要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善于在生活中创造美。首先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新鲜事物,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所在,真正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让学生介绍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其次教师还应加大对于教材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深挖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积极搜集生活中的审美教育素材,将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引入课堂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观察美。
第二,让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小学生的审美兴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单一枯燥,而且缺乏美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容易感到乏味空洞,审美教育也无从谈起。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应着重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过程,让教学活动更加活泼,富有生气,真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真正去感受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美感。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此外,在课堂上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验,真正将美术学习变成一个充分展现个性的过程,进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审美的乐趣,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第三,让美术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增强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立足当地实际,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美术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锻炼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美术竞赛、绘画比赛等竞赛类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去自己感受美、体验美。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开展实地写生、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亲自体验社会活动中美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一草一木、虫鱼鸟兽、房屋建筑的外部造型,品味它们的构造之美、形式之美,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审美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事物,增强它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
第四,让美术创作过程更加富有个性,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学习离不开美术创作,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示范画,学生跟着画,学生的创作过程单一,作品也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美感。要真正落实审美教育,就要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真正发挥儿童的天性,保护他们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大胆表现,真正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在作品之中。同时,要发挥学生的创作个性,还要摒弃以往程式化、固定化的评价标准,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允许他们天马行空,允许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创作,也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的想法,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引导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扬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改变以往统一化的评价标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真正将审美能力的教学落到实处。
第五,教师自身要提高美术素养,树立审美教育理念。美术是一门和审美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为美术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将审美功能的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树立新型教育理念,真正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探索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美术素养,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审美教育素材,积极探索落实审美教学功能,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学习,通过校内外各种渠道积极获取学科前沿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时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教学对审美能力的提高作用巨大,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作为美术教师,要真正树立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雨泽.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索[J].读写算,2021(02):99-100.
[2]李丽娟.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52-153.
[3]刘梦玉.小学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282.
[4]王長华.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