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儒学重振之背景及其路向

2021-12-13葛江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背景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重振儒学是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在重振之背景上,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的历史机遇和儒学自身具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品质;在重振之道路上,新时代儒学要坚持与西学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和融合;回归生活儒学,让儒学民间化;“大众化阅读与学术创新结合,建构新时代儒学经典传习体系”的路向。

关键词:新时代;儒学重振;背景;路向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海外华裔学者杜维明、陈荣捷、成中英、余英时等人开始提出了具有创建性的“儒学重振”论;80年代后,“儒学重振”论并传入中国大陆。于是,大陆学者蒋庆先生认为,重振儒学是中国内地最大的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孔子重振周道,董仲舒、宋儒重振儒学,都是成功的,虽然重振儒学面临的困难很大,但一定能成功。[l]同时,季羡林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他认为,到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且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矫正和对治的社会许多弊端和歪风邪气,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道德败坏的社会病象不时出现。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华民族的重振事业离不开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所以,新时代儒学重振并是这一形势下必然出现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重振以儒学为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肯定,陆续形成了由政府、学界、民间等多方力量陆续推进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在新时代儒学重振的背景和路向等方面出现了“百家争能”的问题。总之,谋求新时代儒学重振,应是新时代中国人的共识,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立根塑魂的现实要求。

一、新时代儒学重振之背景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的“历史机遇”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许许多多的伟大发展成就,但是,也渐渐积累了越来越严重的人文生态问题,即精致利己主义等的不断出现。变态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团队”主义等,是当下社会出现许多弊端和歪风邪气,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道德败坏现象的哲学根据。这种情况一旦严重起来就会威胁国家的生存,许多国家的政权垮台,就是如此。而这些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正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所矫正和对治的社会病象。在这样的形势下,虽经历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越来越得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视和弘扬。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要求国人品读《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诊解》,并当场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到:“我这次到曲阜来,就是要表明中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随后,党中央组织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两次都展现出党中央最高层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信号;2014年,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引用儒家经典并和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当代儒学代表人汤一介先生交谈《儒藏》;除此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该研讨会并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2020年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召开了《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坚定文化自信高度,認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重大意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整体设计和分类施策相统一,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埋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新时代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的春天己经来临,新时代大力重振儒家文化的“客观”背景已然具备。

(二)儒学具有生生不息生命力品质的自身背景

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具有生命力,就会长盛不衰,即使偶然遭受困厄,亦必能衰而重振。儒学在新时代中国重振的历史必然性也正在于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精深博大,它的仁爱,孝悌,礼义,谨言,敏行,律己等道德规范,铸就了国人的灵魂气概,培育了崇尚和谐向善、团结统一、谦和好礼、诚信克己、见利思义和精忠爱国等华夏素质。经过儒家文化长期的孕育,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与传统美德都得以建立和形成。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产物,它的许多信条,有着普遍的意义,它的一些名言警句,成为至理名言,凡是人群社会都是适用的,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儒学是一极富生命力的学说。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虽有西方各种思想进入,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仍然具有先天的抵抗性,西方文化无法直接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儒家文化逐渐开始重振起来,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儒家文化天生就具有的生命力。当前,从儒学重振的各种表象与征兆来看,儒学自在的生命力更加日益彰显,虽然儒学理论的新时代形态还需要当代学者的正本清源,开拓开新,新时代儒学的生命力还需要新时代儒者的继续发掘与亲身证明,但这完全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问题。但是,我们仍可以说,儒学自在的生命力己经为自身的重振提供了“内在”的背景。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回首中国历史,见证儒家文化生命力创造的一系列奇迹;中华文明一脉相传至今天,此乃人类文明史的奇迹,而此奇迹的成就,不是因为险要的山川和统治的强权,归根结底也是有赖于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直专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东亚社会多年的澳大利亚汉学家黎华伦(Warren Reed)和李瑞智(Reg Little)曾经在谈论中国儒学重振时,认为东亚的崛起主要是靠儒家思想,在亚洲凡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经济发展,社会欣欣向荣;其实根源就在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不断得到世人的重视;过去几百年独一无二地激励北亚各国的神话和圣哲,在经受19和20世纪对其正确性挑战之后,正在重振。他们将儒学的崇高人文主义精髓与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高涨而日趋没落、弊病丛生的西方文明相对比,认为儒学更具生命力,将成为全球文明的中心,现代一切学说或学派都无法与之相抗衡。

二、新时代儒学重振之路向

(一)继续坚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的发展路向

在新时代,坚持儒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吸收和融合,是当今重振儒学的根本向路。三者之间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通过相互吸收和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失你、我各自独特的个性。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我国就已有一些学者在探索儒学重振之路。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就是冯友兰先生,他认为西方文化的精华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建设,中西文化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因此,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古今中国其他思想体系放在平等的地位,吸收与融合其中某些思想,用以创立新儒学思想体系。因此可以说,冯友兰正是在吸取了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某些原理,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建构了新理学。所以,后来张申府认为冯友兰建构的新形而上学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的孔子同西方的罗素和马克思三位一体结合起来的“杰作”。[4]同时冯友兰也把他的这种“创举”视为中国儒学重振的一种途径。因此,我们可认为,在早期推动中国儒学现代化进程中,冯友兰老先生的精神是值得当代儒学重振工作者发扬和学习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今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我们所有的工作必须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去开展。只有这样,开展的工作才能得以有效的进行和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主席就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重振。他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己经重振了并正在重振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己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5]当今社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当强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新时代儒学重振者必须认清这一情况,继续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工作方针重振儒家文化。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黑格尔认为,人类文化的流传有如一条大河,大河的末端之所以会出现滚滚洪流,是因为中途不断有许多支流的加入。如果一条河流中途拒绝任何支流的加入,它流不了多远就会枯竭了。重振儒家文化亦然,如果越是追求纯粹,就越是没有生命力。任何时候一种文化的发展,其成功的生命力往往还有其巨大的包容性。新时代重振儒家文化,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西学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不仅能够加速新时代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而且也能成就对方,这就是儒家自身所说的“成人达己”,此之谓也。只有继续坚持和发展儒学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相生相融关系,实现新时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与新时代儒学现代化相关的任何现实问题,从而加快重振儒学的时代步伐。

(二)回归生活儒学,走儒学民间化路向

化传统士学为新时代“民学”,发挥儒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走民间儒学路向,从而实现儒学普世化的思想主张,这是新时代儒学重振的必由之路。曾有学者建议选择从政治和信仰角度重振儒学,笔者认为都是很难实现的,首先,从政治角度是很难实现儒学重振,因为在新时代社会,政治儒学所依托的社会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其次从信仰角度也是很难实现儒学重振的,因为儒学不是宗教,与宗教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果硬将儒学转化成宗教,只会始得其反,拉远儒学与人们生活的距离和关怀。儒学应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跟踪实践,与人类的实践生活保持连续性对话和互动。[6]所以,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是生活儒学。[7]回归生活儒学,走民间的、大众的儒学路线,拉近儒学与新时代民间生活的联系,是新时代儒学重振最具可行性的路向。理由有四,一是传统儒学的一些价值取向仍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性和生命力,容易被当下世人接受和传播,例如:孝梯、忠恕等修养理论;二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关怀,对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儒学能够提供一套有效办法机制,同时,他还能够解决因现代化而出现的人们精神信仰危机和社会道德缺失等问题;三是儒家传统文化多以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于民间生活中,保留较为完整,且民众乐于接受,在当代民间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四是广大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优秀文化的传扬者,立足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实现儒学现代化,会加快儒学重振的步伐。

(三)“大众化阅读与学术创新结合,建构新时代儒学经典传习体系”路向

构建新时代的儒家经典传习体系必须要做到两方面的兼顾,一方面是新时代儒家经典的大众化、通俗化阅读,另一方面是新时代儒家经典的创新性发展和学术性阐释。儒家经典的大众化、通俗化阅读主要是面向当代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新时代儒家经典的学术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主要是面向当今的专家学者。学术性阐释和与时偕行地解读儒家典籍,能使新时代大众易于普遍接受和理解,从而推动儒家文化的新时代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新时代基础。先秦孔老夫子有“論次诗书,修起礼乐”,采取“选学”路向,创造了其时代所需的经典。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选学”路子,构建新时代儒学经典传习体系;例如传习和创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周易》《尚书》《诗经》等先秦儒家经典与《近思录》《传习录》等宋明儒学经典的文化精髓,把获得知识与个人修养身心、家国情怀等方面结合起来,把儒家经典文化与新时代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统一起来,建构我们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儒家经典传习体系,是新时代儒学重振可行性路向的重要内容。儒家经典影响中华几千年历史,是客观事实,当下社会出现许多弊端和歪风邪气,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道德败坏现象需要儒家文化的矫正和对治,也是客观事实。当下全国日益兴起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优秀思想理念、修身养性、人文精神等理论。重视儒家经典传习,弘扬儒家优秀理念,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就能事半功倍。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当从重振儒学开始,重振儒学又当从大众对儒学经典的传习起。

参考文献:

[l]凌志军,马立诚.《呼喊》[ 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

[2]姜林祥.《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Ml.济南:齐鲁书社,2002.

[3]2020年11月27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

[4]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6]李承贵.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N].光明日报,2005-07-12(008).

[7]李承贵.生活儒学: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8):80-82.

作者简介:葛江,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猜你喜欢

背景新时代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