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对美声唱法的应用
2021-12-13尹罗丹
摘要:美声唱法来源于西方,自五四运动后逐渐引入中国,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美声唱法逐渐成为我国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将美声唱法应用到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美声唱法的相关技巧,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现状以及美声唱法在我国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美声唱法的实际应用,希望能为我国的音乐事业提高帮助。
关键词:演唱及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演唱及声乐教学也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特点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优化,美声唱法逐渐成为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将美声唱法应用到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在传统演唱及声乐教学中进行适当优化,从而提高教师演唱及声乐教学水平,这对于我国声乐教学工作有着重要价值。
一、声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在声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声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应用研究,声乐理论知识也越加丰富。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美声唱法与高校演唱及声乐教学实现了完美融合,并不断变换风格与形式,给观众呈现了更加多彩的艺术形式,也让高校声乐教学更加完善。高校演唱及声乐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在进行声乐学习时,将美声学习为主体,然后与传统的演唱作品进行融合表演;第二,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将民族演唱的演唱内容作为主体;第三,将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唱法相结合,也就是将外国作品结合民歌唱法进行演唱。目前,美声唱法在我国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有着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我国的演唱体系更加丰富多彩。
二、美声唱法在演唱及聲乐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让我国的艺术文化更加丰富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声乐文化,包括戏曲、民乐、说唱等各种艺术形式,它们丰富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加深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而美声唱法的引入,则促进了我国声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美声唱法通过其科学的发声方式,能合理的衡量出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因此,在发扬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美声唱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让演唱方法更加科学
我国传统声乐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而美声唱法具备更加合理的发声方式与演唱技巧。因此,将美声唱法合理应用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利用美声唱法合理的发声方式来演唱我国传统音乐,可以让艺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对于我国音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声乐教师与艺术表演人员应积极研究与探索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文化中的应用。声乐教师应从民族艺术的发展出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促进我国声乐艺术不断发展。
三、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气息方面
在我国音乐专业教学中,基本都开设了专门的声乐训练课程,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控制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方法,增强肌肉抗压缩效果,让气息保持稳定与长久性,这也是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常常采用的方式。在演唱过程中,为了保证发声的连贯性与流动性,演唱者可以通过气息控制来实现。例如,在《思乡》这类音乐作品,就可以通过气息控制顺利完成演唱。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利用调节气息来传递音乐情感,也就是在演唱时合理断句,控制气息与声调,才能充分传递出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目前,在新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对于美声唱法中花腔唱法的应用十分普遍。应用不同的气息与演唱技巧,呈现的表演效果也有所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应合理应用美声唱法中的气息运用方法。
(二)腔体共鸣
在民间唱法技术中,口腔共鸣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演唱技巧,其要点就是局部共鸣的掌握。教师在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将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技术适当融入了口腔共鸣技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张开喉咙,将局部共鸣的特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头部共鸣等,让腔体大小与音色契合所要演唱的音乐作品,这样的演唱方法不仅能调节真假音的使用比例,表演出最佳音色,还能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色彩,渲染出良好的演唱氛围,呈现最佳的表演效果。
(三)咬字技术
美声唱法与传统唱法由于演唱使用的语言不同,在咬字技巧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唱法大多高亢嘹亮,而美声唱法则饱满圆润,不同唱法在发声时主要的发声部位存在不同;演唱者在使用美声唱法时能更加灵活的切换真假声,更加协调的进行音区切换,因此,常常给人十分圆润的感觉,而在传统的唱法中,由于汉语发音较为特殊,在进行真假声的切换时较弱,但也能将不同音色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因此,在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应用美声唱法,能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将咬字与发音准确处理,利用传统唱法来确保发音准确,利用美声唱法来进行真假声与不同音区的完美切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自如切换胸腔前部与后部的发音,让学生准确发音的同时提高真假声的切换水平,呈现出最佳的演唱效果。
(四)情感表达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征。很多民族乐曲都来源于人当地人们的生活,比如花鼓戏、云南山歌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在这些传统声乐中适当应用美声唱法,都彻底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将美声作品与我国传统的声乐作品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充分表达出传统声乐作品的中蕴含的情感,还能充分展现民族情感。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美声唱法的相关技巧,然后进行情感表达的训练,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所在,高超的演唱技巧也不能取代情感表达,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如果缺少情感表达,也很难得到观众认可。例如,在进行《我爱梅园梅》的演唱时,教师可以先进行演唱示范,学生在欣赏教师的演唱过程中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明确音乐作品作者的真正意图,感受梅花的珍贵品质。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试唱,学生要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与此同时,充分结合美声唱法的相关技巧,呈现更好的演唱效果。
总结
美声唱法自引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将美声唱法合理应用于演唱及声乐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很好的完成高校教学任务,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美声唱法的相关技巧,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音乐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靳勇.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方法探讨[J].戏剧之家,2020(25):105+107.
[2]赵青.研究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思路[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4):245-246.
[3]刘娟.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方法[J].传媒论坛,2019,2(24):152+154.
作者简介:
姓名:尹罗丹,出生年月:1992.10.2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周口,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声乐(美声),工作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