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教学发展的思考与路径探索
2021-12-13黎明东李倩
黎明东 李倩
摘要:敦煌舞依托敦煌壁画所产生,用特有的“S”形语言符号复现千年壁画中的乐舞精髓。目前敦煌舞教学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化,体现着教学理念与思路的不断成熟与转变。本文对于当下敦煌舞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也希望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敦煌舞教学实践课程,不仅成为一门独具韵味风格性的训练课程,更是一门以弘扬与传承敦煌文化为核心的美育课程。
中国的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其丰富的壁画和雕塑记录了我们的先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理解,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的信仰和追求,留下了四至十四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互鉴和融合的足迹,因而跨越的时空和地域,具有了世界意义。敦煌舞依托敦煌壁画所产生,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一套符合壁画舞姿特点,吸收西域、中原及佛教乐舞三者结合的特殊风格舞蹈语汇。这套语汇定位在中国古典舞范畴,突出中华民族特性。具有西部地域特色,色彩鮮明,风格浓郁,用特有的“S”形语言符号复现千年壁画中的乐舞精髓。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新时代文化的教育,是身体教育,最终要成为由身入心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当下,在敦煌舞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性训练,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舞蹈时肢体语言表达的“敦煌化”,是否具备“S”型曲线特征,目的则是让学生掌握敦煌舞及其风格。其实,无论是哪一个舞种,它都是根植于文化的,而敦煌舞蹈的根却置身于丝绸之路上古代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之中,意义非凡,因此,敦煌舞教学实践,不但要将壁画中美伦绝幻的静止舞姿活态呈现,更应该融合敦煌壁画中向善向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向导,基于此现状和研究背景,本人在学习与总结传统教学方法和经验基础之上,立足新时代、新教育目标,重新思考敦煌舞教学实践的目的与意义,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改变,使学生最大化受益。
目前敦煌舞教学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化,汲取敦煌壁画乐舞图像及彩塑中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乐舞形象为教学研究对象,使敦煌舞的教学更加合理与平衡。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体现着教学理念与思路的不断成熟与转变,在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的同时,将更多提炼成型的敦煌舞中的形象素材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
一、敦煌舞教学发展目标及课程价值分析
敦煌舞教学中包含元素、基本动作及性格组合训练等内容,由此,将敦煌舞的课堂教学逐渐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将具有典型性的壁画舞姿通过艺术的流变,使之成为将固态形象向流动舞姿合理性的转变,为之后的敦煌舞表演筑牢坚实的基础。
敦煌舞课堂教学应体现敦煌乐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突出敦煌舞独特的表演風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课程资源建设紧跟学科动态和当代舞蹈发展,依托交叉学科的相互借鉴,将敦煌石窟壁画及文本资料与文物中乐舞图像进行整理,并逐步丰富和完善敦煌舞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舞台实践成果,进行开放式资源共享,学生依托多样的技术手段促进学习内容的多角度分析,并通过不断更新资源储备完成课下学习以及课上讨论,尝试实践创作以及科研的研究。
二、当前敦煌舞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敦煌舞》课程经多年的教学,无论从学习内容上抑或引导途径上,已形成一套相对传统和固定的教学模式,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在新时代教育模式的应用中无法发挥更大的效用,如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拓。针对于此,敦煌舞课程需要通过教学改革解决一些重点问题:
(1)教师在行课时,需兼顾学生身体与思维的同步训练及拓展训练,在课堂的开设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一定的课前准备工作,完成技术与实践的结合,既有手段上的更新,还要加强身体与思维的共同提升,深刻剖析对固态形象的全面认知,促进思维推动身体,身体映射思维的相互作用;
(2)教师的教学思维更新与转化问题,彻底改变舞蹈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方法的提升,打破传统的言传身受作为全部授课形式的弊端,将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得到展现,使单一事务具备多样性的呈现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感受;
(3)教师应从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纬度,提炼出具有正面引导价值的主题概念,以此为核心来择取敦煌舞动作语汇展开组合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成对学生全方位审美引导,最终形成具有发展性的教学循环。
三、筑牢学生专业基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当下敦煌舞教学内容涉及头、眼、颈、腰、髋、膝、等身体关节性训练,以及气息、曲线、舞姿等躯干造型和韵律练习,除此之外,应充实并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深刻及深化地认识敦煌舞形象、敦煌乐舞文化以及表演技巧,能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与脑,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例如:
①运用云上数字敦煌,使学生直观地接触敦煌壁画乐舞图像原貌,真实地聆听历史,完成对于舞蹈图像的初步认知及舞姿造型的模仿。技术的发展不仅应用于生活、经济等相关内容,老师也应较好的掌握科技带来的便利性,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对学习的巨大帮助,拉近自身与资源的举例,更好更快的完成对相关资料的索引,将世界变小,提升效率和质量。
②运用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言语导引,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壁画中,深刻体会乐舞之内涵,从中准确捕捉人与物的肢体形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敦煌舞姿造型的特点与运动规律。沉浸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人与物超越时空的独特感悟,高耸的建筑、古朴的洞窟、繁多的壁画形象,既有满壁风动的飞天舞姿又有威严阳刚的金刚力士,既有慈眉肃穆的菩萨形象,又见着粗短精壮的伎乐药叉,刚与柔的交织、力与美的结合,沉浸能够更好的将学生代入真实的历史场景,感悟浩瀚的和谐之美。
③运用互动研讨教学模式,相互观摩、评价、促进,共同进步,使师生之间进行双重互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老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都应具备良性的、积极的探讨意识,启发对于同一事务的不同认知,在共性中寻求各自对于艺术的丰富联想。
④引导学生在不脱离敦煌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基础上,产生具有价值的疑问,具有突破性的思考,不拘泥于书本之间、也不限制于纯粹的实践模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尝试打破固有形象认知,进行多元化的创作体验,以课程完善认知,以课堂丰富视野,以实践促进实践,产生更大的训练价值。
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次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认知的启迪,开发课程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而敦煌舞的训练更应依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妙的艺术体验,升华课程的价值与内容,融合中国历史中丰富乐舞遗存,以优秀文化思想沉浸式的方式展开课程思政,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切入,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挖掘敦煌乐舞审美意象,感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意识,持大爱之心,研大美之意,打造具有中国“芯”的中国古典舞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