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军:人磨玉,玉磨人
2021-12-13马梦婕
马梦婕
少言、沉静,聊天过程中,郭卫军始终保持着平静的语气,即使谈及最艰难的创业时期,他的表情依旧没有显现出一丝波澜。这个85后的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克制。
雕琢玉石是一个极度磨炼细心耐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玉相互成全着。人在打磨着玉,玉也在打磨着人。
十年雕琢
14岁背着行囊离开老家河南安阳,远赴北京玉器厂,是儿时常跟家人进山辛苦开凿红旗渠的郭卫军从未想过的。那时全村人都被发动修渠,修渠时捡回的石块被精心雕琢后,竟然成了村民谋生的方式。
家家户户对着石块敲敲打打的情景,是郭卫军对于雕刻的最初记忆。而有关北京的记忆,则是四面透风的车间、冬日里结冰的水槽。工作时唯一能温暖冻僵手指的,是玉石与锯片摩擦流出的白色泥浆。
玉器厂里大都是严肃沉闷的老师傅,心事无人言说的郭卫军有时会借着机器的轰鸣声,放肆地高唱:“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
然而郭卫军的“流浪”,也仅限于闭塞的厂房。当学徒时还未满18岁的他,被老板一句“童工出去就会被警察抓走”的话阻断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真的是十年如一日,十年见的人十个手指就能数出来。”
郭卫军渐渐习惯了一个人,白天和夜晚的界限不再分明。灯光下,陪伴他的只有玉和映在墙上的影子。完全沉下心来的郭卫军,悄悄精进着自己的“功力”。
2006年,北京通州田家府村,正当瘦小的郭卫军抱着50多公斤重的墨玉瓶坯子摇摇晃晃推开设计室门口时,一双有力的大手稳稳地接了过去。郭卫军偏头望去,一位留着八字胡的老师傅正细细端详着勾勒后的玉石。“小伙子这么年轻,素描的功底就这么好,真是不错。”说罢,整整一下午的时间,他一边耐心地为郭卫军讲解素描要领,一边上前用机器示范,一遍又一遍。“从小在外学习,第一次感觉到父亲般的关怀。”
事后,郭卫军才知道,这位和善的老师傅就是“中国玉器金银错第一人”马进贵,而自己正在加工的玉石,就是其日后推出的杰作之一—金银错镶宝石福寿瓶。因为参与制作的突出表现,郭卫军得到了赏识,4年后正式拜马进贵为师。也因为这次机会,打开了他通向玉雕金银错的大门。
“痕玉郭”
玉雕金银错技艺,俗称“金(银)镶玉”。在玉石表面绘出图案,依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
精细的黄金丝线循着玉石的脉络游走,时而内敛、时而飘逸。在玉的衬托下,花纹会散发出耀眼的金属光泽。每每端详着打磨后闪闪发光的作品之時,是郭卫军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遇到恩师马进贵的那一年,郭卫军开始钻研玉雕金银错技艺。他开设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致力于将玉雕和金银错艺术完美结合,将几近失传的乾隆工金镶玉技艺重新带回大众视野。
金银错对开凿精度要求极高,不用任何粘贴剂的前提下,镶嵌平整、对丝无痕才能确保线条律动的美感。即使有着十年玉石雕刻经验,金银错的开槽对郭卫军来说依旧是一道难关。
将要制作的图案绘于玉石表面,然后用芝麻般大小的勾铊飞速旋转进行开槽。由于嵌入的金丝多在0.26毫米到0.28毫米之间,槽的深度就需要控制在0.3毫米到0.5毫米之间。“开槽不是雕,也不是塑,只能一刀成功。”
因为有玉雕技艺打底,又有恩师马进贵的悉心指导,短短两年之后,郭卫军就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他凭借金镶玉作品《龙凤手镯》获苏州玉雕精品大赛铜奖。接下来的两年里,金镶玉作品《瓜壶》《莲蓬壶》又让他接连捧回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2010年,郭卫军创办北京痕玉文化有限公司,创立“痕玉技艺”品牌,“痕玉郭”的名声也在行业内流传开来。
成为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的郭卫军,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在他看来,只要下足功夫,心细、手稳,掌握技艺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想把玉雕金银错工艺做到极致,就需要对玉石的质地和硬度等特性了如指掌,然后才能根据玉石的特性,进行开槽和镶金。“由于玉石的硬度大,有的又很脆,稍有不慎,槽型就会破裂,前功尽弃。”
郭卫军喜欢在玉石上刻下一条条金丝痕迹,也希望自己能像恩师一样留下传世佳作。
在路上
过去十年,聚光灯下的郭大师,是不断推陈出新、功成名就的乾隆工金镶玉传人;聚光灯外,他始终怀揣着一份创业的心,虽然随着市场的潮汐有过涨也有过落,按照郭卫军自己的话说:“创业艰难,一直在路上。”
创业的想法,萌生于2009年。那年母亲第一次来北京看望郭卫军,当他带着母亲来到他心中“最高档的饭店”麦当劳时,因为怕花钱,母亲说什么也不肯进去。那一刻,看着周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郭卫军深深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助。
当时,央视推出一档寻找创业英雄的“造星”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节目深情激昂的主题曲《在路上》听得郭卫军热血沸腾,他毅然决定离开玉器厂自主创业。
租下废弃的库房,买最便宜的原料。制作不难,然而推销却难倒了不善言辞的郭卫军。跑遍了珠宝城的每个角落,看尽了所有商家的脸色,身心俱疲的他,时常在公交车上站着就睡到了终点,最窘迫时就连馒头都要买不起了。
勤能补拙。终于,不肯放弃的郭卫军在一次玉石展销会上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客户对其制作技艺的赏识让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慢慢地,事业开始步入正轨,郭卫军有了自己的玉器厂 ,开上了豪车,似乎苦尽甘来了。然而就在他沉浸于当老板的喜悦中而无暇顾及生产质量时,顾客中止了300万元的订单,不合格的玉石堆成了一座山。一切回到了原点,痛定思痛后郭卫军下定决心重头再来,严把质量关。
创业路上的起起伏伏让郭卫军摒弃浮躁变得从容,但将乾隆工金镶玉技艺发扬光大的梦想从未停止。2017年,他把金镶玉加工厂开在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己也扮演起了老师的角色—担任学院的特聘教师。
始见于商周青铜器的金银错装饰技法一度没落,清朝因为乾隆皇帝的喜爱,形成了金镶玉技艺并传入宫廷,但之后再度失传。新中国成立初期,残片被玉器艺术家潘秉衡在北京前门大街发现并摸索出金镶玉成品后,一直到2004年恩师马进贵才让玉雕金银错技艺进入大众视野。
回顾金银错的发展历程,郭卫军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人传承守护,技艺才不会消失。
恩师过世后,传承的责任落在了郭卫军身上。虽然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但他相信,玉雕金银错技艺会在一代代工匠的打磨下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