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管”为“育”: 基于尊重理念的校园手机管理的教育实践

2021-12-13张娜唐明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尊重德育

张娜 唐明华

[摘   要]针对当前校园手机管理的复杂形势及困境,落实校园手机管理可从目标、策略、原则三点考虑解决思路,在实施管理时践行尊重教育,探索化“管”为“育”的路径,开辟学校德育新局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园手机管理;尊重;德育

2021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倡导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倡导中小學加强在校手机管理。依此,各地根据实际,相继出台了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小学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手机规范管理。在此,将讨论我国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的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并分析一些特色实践的可借鉴之处。

一、校园手机管理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利弊分析

1.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众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中小学学龄段的网民数量已达1.75亿,这一学龄段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3.1%,且手机是中小学生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针对西安、北京、泉州、潮州四个城市的中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85%以上的中学生拥有个人手机。可见,我国中小学生对手机的拥有量和使用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具有人际交往和自主学习功能的手机已成为我国中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工具,并且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更加认可手机所提供的多元化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以及更利于互动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大规模的中小学生手机网民数量,以及手机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探讨。

2.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有利有弊

针对手机使用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展开了研究。其中,对于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中小学生每天通过手机在社交网络上花费3至4小时,频繁检查信息会影响他们的睡眠,他们在无手机的情况下感到更多焦虑、愤怒等情绪,这是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因素之一,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业表现不佳[2]。二是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会产生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的情况[3]。三是中小学生在校园中使用手机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手机作弊、手机攀比、充电安全等[4]。在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优势的相关论述中,主要有以下观点:中小学生通过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料;有利于人际交往;能与父母、教师建立更方便的沟通渠道,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女生来说,手机可提升她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感等。

3.中小学手机管理制度

学界认为当前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并存,而在针对手机的校园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5]。在一项针对北京市多所中小学教师的调研中,近70%的教师认为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利端,而持这一观点的初中教师的比例又高于高中教师[6]。在国外教育系统中,多数教育者也同样认为学生使用手机的弊大于利。例如,英国在2010年有约50%的学校对使用手机设备有严格规定,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升至98%。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了禁止或限制。鉴于中小学生校园手机管理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以及手机对中小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部于2021年2 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则通知从学校标准化管理的角度为中小学如何监管学生带手机行为提供了及时必要的管理依据[7]。随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部署,促进中小学校落实手机管理的宣传等具体工作和措施。

二、校园手机管理的现实困境及解决思路

手机的使用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改变,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教育部出台的有关手机管理的工作通知,给学校管理提供了法治依据,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如何将该通知落实到学校以及具体管理如何进行调整,是考验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教育界也对校园管理具体落实的措施和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其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具体有以下三点。

1.管理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的行为”

在落实校园手机管理的过程中,多数学校采用的措施是阻止和限制学生在校接触手机,即将管理目标集中在对“物—手机”或“人—学生”的管理。这样,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管理制度流于表面,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不予理睬;二是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时,强行按制度执行,将手机移除课堂内,学生则会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其实,手机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学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物理隔离或强制执行。将管理目标集中在手机上,势必导致一些校园管理方面的过度限制,如教师简单粗暴地处理手机可能激发一系列校园矛盾。在校园管理中,将手机引发的问题仅仅归结到手机并不可取,这本身是一种误区。例如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手机会引发学生攀比心理,引发亲子沟通减少等问题。其实攀比心理本就是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手机仅仅是其中一个载体,学校应将管理目标聚焦于教育本身。校园手机管理的目标应集中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制定在校园里使用手机的行为指南或规范,清晰地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培养学生使用手机的好习惯,而不仅仅是对手机本身进行限制。

2.管理措施在于“获得学生的认可”

在落实校园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管理负面效应较强的情况,甚至引起了师生对峙的紧张局面。肖敏和杜涵勃通过对广东省六所公办高中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高中校园管理工作存在管理举措失灵的问题,由于学校手机管理措施抑制了学生的使用需求,引发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使学生对学校管理产生了负面评价。学校为了进行手机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从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良好发展。手机管理的措施是和学校最终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落实管理制度而管理。因此,学校在制定和落实手机管理措施的过程中,须充分理解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屏幕之民”[8],其生活和学习过程已然离不开互联网以及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辅助。手机已成为学生作为现代人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个人信息、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私密内容,因此很难将其完全隔离在教育场所之外;即使能够隔离在课堂之外,也不是单方面落实上级管理规定,不是通过强制落实或者命令可以简单实现的。校园手机管理措施的制定须经过民主合法的程序,需要充分听取和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与建议。民主合法的程序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管理落实工作产生的负面评价,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出现随意处置学生不尊重手机管理的行为。同时,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手机管理措施。可以每学年、每学期向全体学生公布和宣传具体措施,并且允许学生对手机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应用应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要让学生了解制定管理规定和采取措施的前因后果,以及充分理解该管理的目标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样,校园手机管理制度的正面效应才会显现。

3.管理原则在于“尊重学生的权益”

在落实校园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作管理对象,使学生处于被管理、被规定的状态。由此出现了诸如因学生违反手机管理规定而被教师“请”出教室的情况。这种仅仅为了落实手机管理规定而忽视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益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还有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为执行和落实学校手机管理措施,强制检查或删除学生手机内的信息或图片,没收或扔掉学生手机等不当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引发了学生的极度不满,以致将教师的不当行为上传至自媒体,引发了社会舆情,对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手机是其个人财物,教师在落实手机管理工作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基本权益。

三、基于尊重育人理念的校园手机管理

1.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按照通知要求,学校在推行校园手机管理工作时,应当告知每一名学生及其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该工作要求体现了从学校层面,利用教育教学工作集中和高效的管理优势,希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愿望。而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的同意,并提出书面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

如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科大附小)在每个年级教室附近设置了带锁的手机保管箱,供学生本人放置手机之后上锁,进行自主保管。这样的手机保管设置既充分尊重了每一名学生的财产权,也保护了每一名学生的隐私。在手机管理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在每一个细节工作落地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被平等對待和尊重。

2.引导学生理解尊重

按照通知要求,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在落实该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不能将手机带入课堂,解释的过程也是尊重教育落地的实践过程。如科大附小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着重讲述了“尊重他人时间”的内容,并向学生们做出如下传达:在课堂上,大家应尊重课堂规则,保持课堂安静,才能够听清老师所讲的或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内容。如果在课堂上有手机发出的声响,对全体同学都是一种打扰,因为会破坏同学们听课的效率,也会破坏老师教育教学的节奏,从而无形中耽误了他人的时间。这样,通过尊重教育,使学生知晓自己作为平等的个体是被尊重的,同时也要将这种尊重传递或者回馈给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不带手机进入课堂,就是尊重其他同学的时间和认真学习的权利,尊重老师的工作。

3.实施尊重规则的教育实践

如何在落实校园手机管理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个生命体、一个未成年人所受到的尊重,让学生能够自主管理好手机,进而使整个学生群体能够在充满尊重的氛围中共同管理好手机,自觉遵守校园手机管理的规则,并从主体意识中去落实规则,是手机管理工作真正能在校园中落地的关键。按照通知要求,手机禁止带入课堂这一规则,是由教师明确传达的对学生表现和行为的期望。通常,在同一所学校里,各个课堂的规则最好能够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保障师生专注地投入教学活动。通过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及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教育实践,实施尊重规则就相对容易了。因为规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因此,遵守手机管理规则的过程,浸润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比如,“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对自己的物品、行为和周边环境承担责任,还要尊重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尊重他人的财产等含意。实施尊重规则的教育实践,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校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习惯,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四、以立德树人

为最终目标的化“管”为“育”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手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校园中专注安静的教育氛围,而将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在该工作具体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和物品都会有一定的约束,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以及不配合。但管理的过程概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过程,也是全程育人的过程。应以校园手机管理细节中的尊重教育实践为例,探索化“管”为“育”的路径,即通过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尊重规则三方面的教育实践,从“管”学生行为变为“育”学生品格的过程,使学生在校园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知到自己作为校园的主人翁被尊重和爱护。如此,学生才可能真正建构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品格,学校才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常稳.“解题神器”软件对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的影响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6(4):77-79.

[2]单舒平,随雯茜,程诚.中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0(5):46-50.

[3]王海慈.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于翠杰,蔡晓梅,陶金金,等.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心理影响研究——以北碚区朝阳小学、小磨滩小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8):183-184.

[5]张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5):71-78.

[6]张虹.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7]许朝军.“禁机令”是道智能考题[N].中国教师报,2021-(2)-24.

[8]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92-94.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尊重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