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2021-12-13董艳芹
董艳芹
【摘 要】目的:研究针对剖宫产产妇加强护理干预对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抽取80例在我院进行剖宫產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0例行常规护理者为对照组,40例行综合护理者为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对DVT的预防价值。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VT患者经治疗后均得到较满意效果,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机体伤害较大,术后长期卧床休养过程中,常见DVT并发症,累及舒适度与健康,针对此类产妇实行全面性、综合性的护理,可以对DVT起到有效防范,而在DVT发生后积极处理,可加速康复。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护理满意度
当前产科临床主要有剖宫产和自然分娩两种分娩方式,对于部分体质较弱、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不佳、年龄较大的产妇而言,剖宫产是能够帮助其顺利完成分娩的有效手段[1]。虽然技术上已经实现了无痛分娩,但剖宫产仍属于创伤较大的手术活动,术后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康复上。研究表示,剖宫产术后,产妇一般都会有较长时间处于卧床休养状态,因为麻醉药效以及切口疼痛、机体创伤等因素,限制了其活动能力,活动量也相应地减少,尤其是双下肢,有明显的活动受限特点,容易发生血栓[2]。目前DVT作为产科剖宫产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相关研究表示,DVT发生之后不仅仅会影响到产妇剖宫产后的舒适度,限制了康复进程,对于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尤其是血栓脱落后随血循环转移后诱发的肺栓塞问题[3]。对此,临床主张在护理工作中,针对DVT的发生与发展进行积极的预防性处理。本文中将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分析对象,就其护理方式、护理效果、对DVT的预防作用等进行深入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抽取80例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0例行常规护理者为对照组,40例行综合护理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3岁~40岁,平均年龄(31.25±5.21)岁,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剖宫产手术用时35min~45min,平均用时(40.32±5.36)min。观察组,年龄23岁~39岁,平均年龄(31.36±5.45)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剖宫产手术用时35min~45min,平均用时(40.49±5.38)min。两组资料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连续性心电监护与体征监测、抗感染、切口管理、辅助翻身、基础产后康复指导、母婴喂养指导等。
1.2.2 观察组产妇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针对DVT开展全面预防和处理,内容包括:(1)术后联合体位管理、下肢活动指导等措施预防DVT:部分接受硬膜外麻者,在术后有护士与家属配合,帮助其进行下肢局部按摩处理以及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2h可尝试缓慢翻身,术后6h可按个人舒适体验选择自由卧位;部分接受全麻者,术后去保持去枕平卧,通过心电图等设备连续监测体征变化,然后由护士和家属按摩护理其下肢,在麻醉药效消失后协助翻身,并在舒适前提下选择自由卧位;术后1d,指导患者在身体有一定恢复后尽早开始离床活动练习,减少卧床时间,增加活动量,促进下肢循环。(2)心理干预:产妇正在经历身份转变的过程,分娩的风险性和剖宫产手术进行本身及术后疼痛等,均会进一步增加产妇的心理压力,使其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对于手术的实施和术后康复的进展皆有一定不利影响,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不良心理的影响力,是护理要点之一,这就要求护士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临床工作中,日常护理中除了要与产妇保持良性沟通,体贴、爱护、尊重产妇之外,还需要积极评估及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换位思考,从产妇角度想其所想,选择适当的方式帮助其平缓心情,使产妇在剖宫产术前术后,始终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完善DVT预防工作。(3)健康教育:DVT的发生会累及产妇术后的舒适度、健康,严重时还有一定急性肺栓塞的风险,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务必引起重视,要求在护理过程中尤其是健康教育环节,需要重点将DVT的风险性、预防处理的意义等内容详细介绍给产妇,做到在未发生时积极预防,在发生后积极处理。(4)DVT针对性预防处理措施:术后需对DVT加强警惕之心,针对出现DVT征兆或已经发生DVT的产妇,需要护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①实施抗凝治疗,按医嘱合理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法华林等,期间需对凝血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及时调整药量;要求护士熟练掌握药物特点、半衰期等信息,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此外在抗凝治疗过程还需对出血征兆进行仔细的观察,例如腹部切口是否存在渗血现象、患者皮下是否有淤血出现等;详细、准确记录用药情况以及用药后凝血时间等指标,以便在数据有异常时能够及时上告医生处理。②急性症状发生后指导患者卧床,抬高患肢制动10d~14d,以硫酸镁局部热敷患肢,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后随血循环移动导致肺栓塞等更严重的问题,直至病情有所好转能够离床活动后,借助弹力袜、弹力绷带等工具给予浅静脉一定压迫力,促进深静脉回流。③护士带着预防处理DVT态度开展日常工作,加强双下肢形态的观察,包括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肿痛严重程度、肿痛位置与范围等,必要时可联合超声了解下肢血流情况,观察组血栓形成状态,若存在严重DVT且经积极治疗后始终效果不佳,则需要考虑实施取栓手术。④指导家属协助产妇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保证床铺干净整洁平整,减少皮肤与床铺之间的摩擦作用,对于受压部位,建议以2 h为间隔时间进行体位更换,避免局部皮肤出现压疮问题。⑤当患者发生水肿情况时,需要指导其合理饮食,以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为主要原则,避免因便秘情况引起腹内压增高,进而阻碍下肢静脉回流。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并评估治疗效果,若患肢所有症状体征都恢复正常或者患肢仍有一定疼痛感觉,但已无肿胀表现,皮肤转暖转红即有效;未达到以上效果则表明治疗不佳,即无效。(2)采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问卷实行百分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总满意=满意(86分~100分)+一般满意(60分~8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DVT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VT患者经治疗后均得到较满意效果,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当前,剖宫产手术的价值已通过诸多研究的认可,在产科临床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多的缺陷,随着其应用率的提高,也得到更突出的体现[4]。DVT即下肢深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发生凝结现象,发生后会造成血液高凝、血流速度慢、血管内皮损伤等问题,该并发症在剖宫产术后是比较常有的现象,是产科常见护理问题之一,导致产妇DVT多发的原因有:(1)术前实施禁饮禁食,术中补液不足和止血剂的使用,均造成产妇血液粘稠度有所增加,因此更容易发生血栓问题。(2)手术后产妇机体出现血小板凝集现象,凝血活酶的释放导致失血较多,产妇的血液浓度随之增加,因此有更高的凝血可能[5]。(3)因手术而实施的麻醉,有着扩张静脉的效果,在静脉得到一定扩张之后,相应的血流速度也会变慢,累及下肢肌肉收缩功能,使肌肉呈现松弛状态,加之术后产妇不得不卧床休养一定时间,活动能力被限制,活动量变少,导致血流淤积在下肢,促进了血栓的发生和发展[6]。DVT的典型表现包括:(1)下肢(单侧或双侧)突发性肿胀,急性阶段可以观察到发红的皮肤,温度也高于健侧肢体皮肤,伴随肿胀严重程度的加深,皮肤的颜色会逐渐发生改变,表现为青紫色或者花斑样,甚至有张力性水疱出现,血栓发生部位、血栓范围是影响肿胀部位的关键因素。(2)肢体上明显的压痛和疼痛是DVT最为典型的表现,在急性发作阶段,受到血栓吸收或者局部炎症的影响,还可能引起低热[7]。(3)血栓形成之后,血液循环流动会经过浅静脉,导致浅静脉曲张现象,即皮肤下肉眼可见静脉的存在。(4)DVT最严重的时候会引起股白肿和股青肿现象,是肢体缺血、坏死的表现,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全身反应。(5)DVT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继发肺栓塞,或者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症,严重累及生存质量[8]。因此基于DVT的危害性,剖宫产护理中需要将低DVT预防作为重点。
本文提出的综合护理,除了针对剖宫产产妇所需,进行常规切口管理、康复指导、体征監测等外,还在术后联合体位管理、进行下肢活动指导等护理措施,针对产妇可能发生DVT这一情况,开展积极的、全面的预防,同时,针对已经出现DVT问题的产妇,进行了积极的处理。本研究对比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不仅DVT发生率小,预防效果更佳,而且取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说明全面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于产科预防剖宫产术后康复和并发症预防更有价值。
总之,剖宫产对机体伤害较大,术后长期卧床休养过程中,产妇发生DVT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舒适度与健康得不到保障。针对此类产妇实行全面性、综合性的护理,可以对DVT起到有效防范,而在DVT发生后积极处理,可加速康复,避免引起更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梁燕桃.产后全面护理在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4):509-511.
[2] 付建玲,王菊梅,纪波.风险护理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及对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5):858-859.
[3] 王珂.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预防剖宫产术后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8):165-166.
[4] 张玲.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2):192.
[5] 周娟,刘慧娟.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6):1063-1064.
[6] 冯明红,吴言英.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35-236.
[7] 孙翠玲.全面康复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1):171-172.
[8] 高兰秀.气压治疗仪结合针对性护理在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7):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