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大象迁徙”事件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启示

2021-12-13王玲宁李靓

传媒 2021年22期
关键词:大象

王玲宁 李靓

中国云南一群亚洲象走出云南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一路北上,引发全球媒体和网友关注,圈粉无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象群的保护、爱护所呈现出的中国善待野生动物的举措受到全球瞩目,一个资源丰富、科技先进、高效专业、文明友善的,真实、立体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和赞许。笔者通过分析国外媒体对大象北上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及报道原因,探讨了此事件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启示,即发掘全球共同关注话题,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传递中华文化中的普遍人类价值,动员多元传播主体力量,掌握具有“网感”的叙事话语体系。

外国媒体关注“云南大象迁徙”事件的主要议题

象群一路北上的报道大量出现在全球各类媒体上,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所报道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关注大象迁徙过程中的趣事逸闻及其引起的话题。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生动地写道:“动物们花时间穿过原本繁忙的街道,吃吃喝喝并跌跌撞撞地进入灌溉沟渠,然后在附近的树林里睡觉。其中两头大象还因喝醉与大部队走散,并在沿途分娩一头小象。”《纽约时报》关注到,在昆明附近一个村子的居民为大象准备了一车又一车的玉米秸秆后,“北迁野象自助餐备食现场”的主题标签在微博上走红。《华盛顿邮报》描写道:“它们偷了庄稼,在村民的院子里滚来滚去寻找食物,还闯进了一家汽车经销店,喝了几桶水,留下了泥泞的脚印。”日本TBS电视台直播节目《午间趣谈》派遣驻华记者团跟踪报道,并做了半小时之久的专题新闻报道,邀请了日本知名度极高的动物专家川上茂久和派驻在云南玉溪的记者做连线嘉宾,为大象“北漂”进行讲解。法国《世界报》写道:“最近几周它们的史诗点燃了中国社交网络,幽默评论比比皆是,人们给这支部队起了一个绰号,他们叫它‘小断鼻,因为其中一头小象失去了一部分鼻子。”

称赞中国对象群的保护成效、处置措施和民众的友善。很多国外媒体称赞中国政府对象群的保护成效及具体措施。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称,大象在中国受到保护,政府已要求人们远离它们,不要盯着它们看或试图吓跑它们。英国《卫报》称云南努力帮助它们返回原始栖息地,这将让大象更加安全。美联社称赞道:“大象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即使自然栖息地缩小,它们的数量也会稳步增加,中国政府要求农民和其他人在遇到它们时尽量保持克制。”《华盛顿邮报》称赞了中国对大象保护的成就,“经过20年的保护,西双版纳和两个邻近地区的野生大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300头左右”。意大利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24新闻称,“这正在成为一种国际吸引力”。英国《独立报》和BBC则指出,中国政府“已部署了 700名警察和急救人员,配备了10吨玉米、菠萝和其他食物。还得到卡车和无人机的支持,以确保不对它们造成伤害,并试图将动物转移到安全的道路上”。此外, 中国民众对象群的友好态度也是外媒报道的重点。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引用中国民众的话称“在中国文化中,大象是神圣的动物,可以带来福祉与和平,所以我们很高兴大象来了,它们比我在动物园里看到的要活泼得多,几乎感觉他们周围有一种神圣的光环”。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如今的中国村民对迁徙象群的包容态度,也体现了他们保护动物意识不断增长的积极迹象。

猜测象群迁徙的原因。德国之声认为,象群北迁主要原因是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或者单纯因为头象迷路。《华尔街日报》称象群北进的原因可能是源于最近的一场太阳风暴可能唤醒了这些生物的内心指南针。《纽约时报》也认为,“也许它们是在找更好的食物,也许它们迷失了方向,也许它们只不过是在探险,而且玩得很愉快”。路透社表示,近年来中国最后一个本土大象社区的可用空间逐渐缩小,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被香蕉、茶叶或橡胶种植园所取代,或者被用来种植利润丰厚的中药原料。对于大象北上的原因,多数媒体从科学角度客观溯源,对其原因进行了猜测,总体来讲,这些都是在进行客观理性的探讨,没有措辞严厉的攻击或者肆意的抹黑。

“云南大象迁徙”事件引发全球关注的原因分析

当前,西方对我国在意识形态和舆论领域防范甚严、敌意甚大,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围攻打压态势。在此背景下,象群迁徙事件的国际传播犹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环境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此次“云南大象迁徙”事件涉及到的环境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牵动着人类对动物保护、生态保护、森林砍伐等关系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是超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共识。与新冠肺炎疫情后泰国、印度、非洲等地野生象被猎杀的生存状况相比,云南野生大象迁徙事件无疑让全世界得以看到中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大象缘何迁徙”“如何平衡人象关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话题都成为不同国家媒体与民众共同讨论的话题,面对人类共有的环境问题,各国民众得以在一起进行对话和探讨。

人对动物的好奇和爱护引发全球“共情”。野生动物有其特有的栖息地,对于人类来说,很难窥探其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生活。而象群北上的全程跟踪和拍摄,使得大家在网上展开了一场即时的“围观”,得以窥见其生活习性以及各种趣事,满足了人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和猎奇之心。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因地理环境的隔离、社会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容易产生敌视、偏见与误解。但是,在面对野生大象的迁徙时,全球民众达成了默契一致的共通情感,这是人类希望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真反应。

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此次事件可以说是对真实、立体中国形象的生动展示。例如,英国卫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美欧多家主流媒体纷纷注意到:为了应对看似可爱、实则有一定危险性的野生象群迁移,保证人象安全,中国政府调集应急团队,动用无人机和红外摄像机跟踪象群动向,及时疏散居民。一路上云南居民面对采访时展现出的面貌,如警察和村民之间的互相信任、村民们的善良等,因为大象,从城市到乡村,也让外国网友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中国城市形象、中国人对动物保护的态度、中国政府对保护动物所作的努力,不加修饰地、自然地呈现了一个文明、友善、进步、强大、可敬的中国。众多外国网友也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你中国保护了他们,敬佩!”“感谢中国没有伤害大象,并密切关注它们的行动。你们是了不起的人”“他们已经追踪了大象群超过500公里,这是中国当局的荣耀”“谢谢你,中国,你对待动物是如此的人性化,好似我们去森林看到它们一样,它们来城里旅游,请确保它们的旅行在余生中都是难忘的”。

幽默、风趣和接地气的民间话语更容易为全球受众所接纳。此次全球媒体除了对大象逸闻趣事的报道外,中国网友们的幽默风趣也吸引了外媒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报道。中国民众在对大象的关注中,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了一系列表情包及幽默段子,这些内容也丰富了外媒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例如,英国BBC广播电视台的报道就引用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段子,“15只大象可能是想参加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它们来的有点早,因为大会要到十月份才开”。社交媒体上的网民表达,幽默、风趣、娱乐性强且接地气,也更容易为全球受众所接受。

“云南大象迁徙”事件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启示

通过大象事件所带来的有效国际传播效果,让我们思考融通中外,展示真實立体全面的中国,还应该开辟对话路线,尤其是展现老百姓日常生活、全世界共情的话题、以及去意识形态化的话语叙事等,都是对我国国际传播的有益启示。

发掘全球共同关注话题,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传递中华文化中的普遍人类价值。现在的传播环境和受众接受习惯要求传播内容的社交化和情感化,跨语境文化传播中应避免想说的东西过多而导致信息过载。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取向其实很难通过一时一事说服和争取,要通过事实讲故事,激发情感,产生共情,更能融化立场,把声音真正发出去。小象吞食酒糟后醉倒,醒来后急急忙忙追上大部队;小象不慎滑进沟里,成年大象帮其脱困……这些行为能激发人们的共同感情,让观看者摘掉有色眼镜,主动感受到大象保护者、观察者、护送者的体贴。这背后揭示的是全球性环境生态恶化的现状,触动的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世界性话题,中国的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也由此鲜明起来。之前李子柒现象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获得全球网民的追捧和喜爱,是李子柒以全球通用的现代视听语言,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意象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在“人如何处理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命题上,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动员多元主体力量,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当前网络空间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动员多元主体力量,特别是中国草根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在新媒体空间的展示和传播,通过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影响范围更广,更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大象故事中,以个体为主体、以人际传播为手段的跨国文化交流,在细节中传递展示中国形象。这个“小”可以是关注大象的鼻子、大象的睡姿,也可以是对村民身体安全的时刻保护,对村民财产赔偿的系列政策。这些小而美的细节坦荡真诚。以讲述过程为主,少讲结果,少讲功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善用网络时代的叙事话语。在大象迁移的传播事件中,政府及媒体以视频直播,短视频发送等形式对外传播,不附加任何价值观或主观评判,充分运用了海外社交媒体的“游戏规则”,这些社交媒体因其低政治性、强娱乐性的特征收效良好。因此,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中国媒体应善于利用短视频、动漫、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用具有跨国文化共性的传播话语(包括文字、图像、动画等),并有效结合大数据、LBS(基于位置的服务)、5G等技术,以一种柔性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叙事话语上,正如钟新教授提出的“网感”概念,即能抓住当前互联网表达的热点和网民的思维方式,用创意吸引眼球。相比于传统主流媒体严肃枯燥的语态风格,“网感”语态的短视频因具有口语化色彩和网络潮文化特征,而更容易为全球网民所喜爱。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流动、互动和反馈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注意国内事件演变为国际事件的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扩散的快速性、交互性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反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尤其是把信息传播和关系建构结合起来的社交媒体,利用自身社交属性的强大功能以及全球传播能力,使得一国事件往往突破国界成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这样的事件无论正负面效应往往都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大象迁徙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正面案例。在国际传播中也要谨防国内事件进入全球舆论场而引发负面效应。网络媒体的匿名性打破表达的禁忌,互动和传播的便捷性,可以迅速引爆话题,引发关注,引起情绪共振。新媒体传播的“裂变式”特征,更易导致网络谣言的生成和蔓延,从而使得本是一国国内事件迅速进入国际舆论场,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影响。

作者王玲宁系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舆论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研修人员的意见领袖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BXW0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大象
大象来了
遇到一头大象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大象
大象
大象
大象得宠后
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