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2-13宋宽王干

科技资讯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胜任硕士

宋宽 王干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且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职业胜任能力的高低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现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适切性和有效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亟待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改进此类人才招生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招生选拔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3791(2021)09(c)-0000-00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rollment and Selection of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ONG KuanWANG Gan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Province, 225009 China)

Abstract: Postgraduates (professional degree) are trained to be high-level professionals who are occupied with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eet the actual work needs of specific industries or occupations.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s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improving the nat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suitability, effectiveness, scientificity and impartiality of the current enrollment and selection mechanism for masters (professional degree) calls for in-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urgently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so as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enrollment of such tal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Enrollment and selection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高端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多元能力构成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使命。不同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教育更是体现了引领学术应用、彰显职业价值、促发实践时效的独有特色。如何在人才的选拔阶段,探索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环节引入,为后续的培养和成才奠定一定的工作基础,对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未来走向,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择业,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和服务社会功能,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 胜任力的概念及来源

“胜任力”对应英文单词的是“Competence”或“Competency”,其词源来自拉丁语 “Competentia”,意思是“充足的提供”。在英语中“Competence”和“Competency”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表示“成功地或高效地完成某事的能力”。我国学界比较一致地将其翻译为“胜任力”,也有部分学者将其翻译成“才能”“素质”。Cheetham(1996)认为职业胜任力包括认知能力、功能性能力、个人能力、道德能力和元能力。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则是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并以此取得绩效的能力”“可以将表现优异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以在特定工作中创造高绩效。”[1]。Le Deist等(2005)则将职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元胜任力、认识性胜任力、功能性胜任力和社会性胜任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始于1997年,经济合作组织将核心素养作为影响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2]。

尽管学界对职业胜任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有不同的定义或分类,但是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专业学位类别与之对应的不同的工作领域或范畴,对大学生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或者胜任能力有不同的见解和需求。

2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适切性现状研究

20世纪80年代,具有应用特点的研究生学位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完善,我国于1990年开设了首个硕士专业学位。在此后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完善期3个阶段[3]。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适切度如何,我们通过梳理其就业现状可以发现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一是体现在供求关系失衡。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背景下,研究生稀缺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就业总量压力过大于社会有效需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仍然是供过于求。

二是研究生本身存在职业能力自身缺陷,重理论,轻实践,综合素质缺乏。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4];具体求职过程中,部分硕士研究生缺乏求职面试技巧和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三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加趋于理性,社会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阶段,不具备相关才能或才能欠缺的毕业生很难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岗位。

3 从招生角度谈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选拔现状及对策

3.1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问题现状

3.1.1报考条件设置过于宽泛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研究生报考条件的设置主要根据教育部当年出台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中关于报考条件的要求对标设置,大部分的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的报考条件处于半敞开状态。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专业学位报考考生跨专业报考情况的普遍出现,降低了研究生培养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衔接的一惯性,直接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3.1.2考试命题内容的专业属性体现度不够

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关于编制研究生招生目录的文件要求,第一、第二单元集中统考国家政治和英语,第三、第四单元主要是由招生单位组织自命题考试。除部分专业学位类别考虑到职业的特殊性设置了国家统考外,其他大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在自命题设置上由招生单位自行决定,在命题组织上很难做到统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招生的命题差异性办法,不利于两类专业人才的差别化选拔。

3.1.3跨专业调剂负面问题明显

研究生调剂工作的随意性是导致专业学院研究生专业度不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之间报考热度和生源数量差异较大的困惑。热门专业“一票难求”,冷门专业甚至是一些传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生源缺口较大。高校有时不得不过度开放调剂专业报考条件,有些专业甚至在学科门类的层面上进行调剂,导致生源跨专业录取情况普遍。

3.2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属性提升对策研究

3.2.1专业报考(调剂)条件设置精细化

根据最新教育部关于的研究生报考的条件设置要求,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对本科专业的报考条件进行了设置;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工作年限设置了报考要求[5]。当然在鼓励学科交叉的教育、科研背景下,开放状态并非不好,但是依然存在两面性的弊端。对于某些特定专业,或者是某些专业的特定领域,在报考时仍需要在遵从“考试公平、宁缺毋滥”的前提背景下,从生源质量的角度出发,对报考条件和接收调剂条件加以精细化的管理和设定。

3.2.2初试考核内容专业化

研究生初试的基本且首要功能就是完成对大量报考人员的能力选拔,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完成从“淘汰人”到“选拔人”的过程。如何高质量地选取适合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科学的科目设定是关键[6]。因为专业学位所具备的理论兼备实践的属性,在进行科目命题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命题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体现该专业的特定属性。

3.2.3复试考核内容模块化

招生单位可利用复试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专业素养进行考察。招生单位可统筹优化复试流程,确定专业基本素养结构模型,对不同能力结构进行复试的模块化设计并进行量化考察[7]。例如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实践性较强,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事先在复试环节设定实验模块、动手模块等,创造性地选拔专业学位培养人才,提高选拔效率,提升招生质量。

4结语

研究生招生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培养质量的高度。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量扩招的前提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环节,注重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属性,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对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选拔和考核要求,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自身素养和社会需求适切度,满足国家人才战略发展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志颖.高校专业教师职业胜任力的评估模型与提升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2):87-91.

[2]静丽贤,杨佳季,王心如.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才智,2020(34):127-129.

[3]熊雅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构建及启示[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6(6):187-188.

[4]刘洞波,缪智文,张碧,等.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方法与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7):202-203.

[5]教育部.关于印发《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函〔2021〕2号)[R/OL].(2021-08-30)[2021-09-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8/s3261/202109/t20210903_558663.html.

[6]胡伟力,张立迁.我国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工作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2):53-57.

[7]夏松竹,孙建国.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20(5):53-56.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GZZ19_078,JGLX19_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宽(1988—),男,博士在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           王干(1976—),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9-5042-4470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胜任硕士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组织和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