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永新:我是怎么拍《觉醒年代》的

2021-12-13许晓迪吴舒霈

青年文摘 2021年14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李大钊陈独秀

许晓迪 吴舒霈

侯欣颖 /摄

这个春天,《觉醒年代》火了,豆瓣评分9.3,折服了一群“90 后”“00 后”。

6 月10 日,第27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觉醒年代》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原创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导演张永新更是火出了圈。

张永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2014 年导演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豆瓣评分8.0。主旋律的农村剧,被他拍得一波三折,网友称其为“大槐树村版纸牌屋”。3 年后,《大军师司马懿》播出,分上部《军师联盟》与下部《虎啸龙吟》,一反三国戏的传统套路,被很多人视为近年最好的古装戏之一。这部戏拍了333 天,除了“五一”劳动节,剧组没放一天假。每一个细节都抠到了极致,大到建筑形制,小到饮食婚丧,剧本的讨论量化到每一句台词,眼神怎么给,礼仪怎么做,用张永新的话说,“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今年2 月,张永新执导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这部聚焦于1915 年到1921 年中国历史的年代剧,讲述了一个从“红楼”到“红船”的故事。一部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一段被讲了无数遍的故事,何以圈粉无数、成就无数“名场面”?以下是导演张永新的自述。

骆驼与车辙

2018 年7 月1 日,我们带着党旗来到北大红楼。这一天,《觉醒年代》正式建组。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李大钊先生的手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红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在里面实拍。我一咬牙,决定自己搭。我们租了一个大摄影棚,基本还原了红楼的环境,包括楼梯的扶手、房间的开关、电灯的灯罩,甚至电线的走向,都是实景复刻,虽然它们只是“背景板”,常在焦点以外,但只要在画内存在,就要做到真实。

美术、道具部门下了大功夫。服装设计上,大钊先生的衣服,无论棉袍还是长衫,质地是最粗糙的,针脚是最疏大的。胡适则以西装为主,非常得体精致。两人着装上的区别,也是性格的区别,乃至立场的区别。

鲁迅先生登场,背景是小说《药》的原型,青年被斩首,众人争抢血馒头。自始至终,先生没有回头,他看的是什么?龙门石窟的拓片。那时先生精神苦闷,留恋金石,手里拿的是《龙门二十品》的《郑长猷造像记》。拍的时候我没注意,剪片子时看到了,赶紧让人核实。他们告诉我,导演你放心,这是精心准备的。

心血就在这些点滴中,观众可能不会注意,但恰恰是这些地方,真正见功夫、见责任、见热情。

我们用了几百车的沙土,每车8 吨,铺在横店的水泥路上。沙子是从张家口运来的,筛了好几遍,才还原出100 多年前北京城风沙漫天的感觉。有不少街头演讲的戏,演员和我说,第二天刷牙,还能刷出沙子来。陈独秀住的箭杆胡同,家门口20 多米的路,用了38 车的土,马车来回轧了三天,才勉强轧出车辙。

开篇第一个实景镜头拍的是骆驼。我们把机器埋在坑里,上面加一层强化玻璃,牵着骆驼来回遛。怕它不走,还找了一头母骆驼引着。到第42 遍,骆驼终于踩到了镜头,说“过”的时候,我的声音都发颤。

骆驼给人的印象总是忍辱负重,就像当时我们这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状态。当温顺的骆驼的大蹄子,在逆光的升格镜头下,踩在千年不变的车辙上,这种联想,只有中国人能读懂。

我喜欢拍动物,剧组的道具库就是一个动物园,鸡、鸭、鹅、羊、猫、狗、兔子、蚂蚁、螳螂,外面还拴着牛。拍的时候全组上,一会儿给兔子说戏,一会儿给蚂蚁说戏,一会儿给狗说戏,引着它们往镜头去。

蚂蚁出现了好几次。陈延年第一次将蚂蚁放生,弹幕有人说“生如蝼蚁,心向光明”,有人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联想。

黄沙、雨雪、大风,是我们常用的视觉手段。第三集毛泽东出场,剧本只有一行字,但我们下了大功夫。100 多米的街道,出现了横行的马队、乞讨的乞丐、鱼缸中的金鱼、污泥中的鸡鸭鹅、插着草標被卖的孩子、坐在车里吃三明治的少年。这时候,瓢泼大雨中,这个一袭青衫的人,怀揣《新青年》,一脚荡开了污水。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李大钊江南之行看到的裹着小脚、跟公鸡成亲的小新娘,法租界里蛮横的外国人,长辛店的工人,海河边饿死的同胞,义愤填膺的义和团老战士,安源煤矿拿着破碗接雨水的小孩……这些视觉元素,一再点出民国的荒唐。如果它不惨痛,何必有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拯救这个国家?如此,才能知道先生们的伟大。

“他们爱我”“因为你爱他们”

《觉醒年代》拍的是伟人,但伟人也是平常人。有些剧我们不爱看,因为演的不是活人,伟人就必须掐着腰抽烟吗?这是僵化的处理。今天的“90后”“00 后”们,对影像的审美很高,眼光独到。观众不可欺,年轻观众更不可欺。

革命历史题材剧更要把人做得鲜活。剧里,《新青年》开会,陈独秀边嗑瓜子,边把瓜子皮推到蔡元培那里,蔡先生推过来,他再弄过去。反复三次,蔡先生说,好,都给我了。观众一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兄弟姐妹间,也常开这种玩笑。它是生活中的情趣,历史立马有了烟火气。

一场崇高的戏过去,我们马上接一个有烟火气的场次。出狱时,陈独秀放飞了女儿带给他的鸽子英英,白鸽在阳光下像一只小圣灵,镜头反打监狱里的先生,透过铁栏杆看着外面的自由世界。这么美的画面,下一场切过来,是两个孩子坐在院里哭:“爸爸是坏蛋,你把我们的鸽子放走了。”

李大钊先生,我们要拍他作为领袖的伟大,也要拍他作为父亲、丈夫的平凡。李大钊和赵纫兰在雨中的最后一场戏,他向妻子承诺,等到天下传来琅琅读书声的时候,两人坐在教室里,他会一笔一画地教她认字。这是多么简陋的承诺,但这对夫妻终生没有实现。

大家喜欢的陈氏父子惜别那场戏,我们用了“闪前”的技法。陈延年、陈乔年在1927 年、1928 年先后牺牲于上海龙华监狱。我们回溯历史,看到他们满脸血污,脚戴镣铐,血海中飘落朵朵鲜花,回头微笑,另一边,是父亲陈独秀眼含热泪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儿子的未来。这场戏,满屏的弹幕淹没了画面。我拍的时候也很动情,第一次做现场阐述时,所有人都眼中含泪。

这部戏拍了几个月,为之动容的场景至少有七八十个。有一场戏,大钊先生站在火车头上,给长辛店的工人讲“五四运动”的意义。我跟扮演李大钊的张桐商量,加一句台词:“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张桐说的时候,眼中是含泪的。那天用了近400 个群众演员,有老有少。在监视器里,我发现所有人的眼睛都是晶莹剔透的,拍完了,我扭头看后面的工作人員,每个人的眼睛也泛着水光。

今年清明节,上海龙华的延年、乔年烈士墓前,鲜花比平时多了几十倍。有人把炒煳的南瓜子摆在了延年墓前。那是我们剧中设计的桥段,但观众当了真。

有网友写了一段虚拟的对话。大钊先生和延年烈士,看着今天的年轻人把鲜花摆在墓碑前。大钊先生拿起一束闻了闻,说“花很香”,把它递给了延年。延年说:“先生,他们爱我。”大钊先生拍了拍延年,说:“因为你爱他们。”

妻子发给我看,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能得到观众如此喜爱,是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大的骄傲。

我还看到网友说,今天的合肥,有一条延乔路,旁边还有一条集贤路,而陈独秀安葬的地方就叫“集贤关”。这两条路始终没有交会,但却有同一个终点,叫繁华大道。

(摘自《环球人物》2021 年第9 期,本刊有删节)

李大钊(张桐饰)在工人中演讲

鲁迅(曹磊饰)创作《狂人日记》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