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2021-12-13黄章慧李梦兴黄广艺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3期
关键词:优质稻机械化广东

黄章慧,李梦兴,黄广艺,柯 达,肖 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0 引言

在经历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后,2021年新冠又在全球包括中国多地出现新的变异株,并呈现新的传播趋势,疫情的不断变化,警示我们未来粮食安全形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1]。“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3]。

广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4],水稻是该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2018年水稻的种植面积178.7万hm2、产量1032万t均位居全国第8位[5],水稻的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广东的粮食安全。2021年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的常住人口为1.26亿[6],已成为全国最多人口的省份,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了口粮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全国性工业用粮与饲料用粮的总量提升[7],全省每年的水稻需求量巨大。而广东水稻生产长期以来无法满足自给性需求,自给率仅在30%左右[8-9],粮食供给长期大量依赖外省和东南亚国家。2020年因疫情爆发,引发各国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一度进行粮食封锁,限制出口,导致广东粮食压力骤增,水稻安全现状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客观分析广东的水稻粮食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广东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广东的水稻产业现状

1.1 广东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稳定

2015—2019年以来,水稻产量占粮食作物产量的年平均比例达86%以上,除在2018年略有下降以外,整体表现呈不断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2015—2019年广东水稻占粮食比重变化

1.2 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下降

广东因地处亚热带,水稻一年可种两季,是中国双季稻的主要种植区域。从2011年至2019年,广东水稻种植面积却呈现下滑态势,尤其是2018年为水稻种植面积最低年份,较2011年减少24.9万hm2,同比减少12.2%;2019年略有增加,但较2011年相比,9年间,早稻种植面积减幅达15.6%,晚稻种植面积减幅为8.4%,总面积减少11.9%(见图2)。

图2 2011—2019年广东水稻种植面积趋势

与种植面积相比,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与种植面积相同,但幅度较平稳。产量最低年份同样出现在种植面积最低的2018年,与2011年相比,总产减少6%;进入2019年后,总产略有回升,与2011年比,9年间,总产减少2%,其中,早稻产量减少了7.4%,但值得注意的是,晚稻在种植面积减少8.4%的情况下,产量还上升了3%。这主要是水稻单产的提高,2019年水稻单产达400 kg,较2011年的360 kg提升了11%。单产的提高有效保障了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的维稳。(见图3)

图3 2011—2019年广东水稻产量趋势

1.3 水稻优质稻种植

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对稻米品质、口感的要求较高,历来就有种植优质稻的传统,优质稻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水稻优质率位居全国第一[10]。但是进入2015年以后,因整体种植面积的缩减,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截至2019年,广东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26.13万hm2(见图4),占水稻种植比率由2011年的68%提升至2019年的70%,略有上升,但最高峰在2015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比水稻总面积达73.7%。

图4 2011—2019年广东优质稻种植面积

1.4 水稻机械化生产

2011—2019年,广东水稻机械化生产占比逐年上升。其中,机耕面积保持平稳态势;机播面积明显增长,2019年机播面积达92%,相较2011年的62%增长了30%;机收面积也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水稻机收达21%,相较2011年的6%增长了15%(见图5)。

图5 2011—2019年广东水稻生产机械化情况

1.5 稻米口粮的市场消费需求

2019年,全省粮食消费量约0.51亿t,全省粮食自给率20.98%,缺口达0.4亿t。2013—2019年,广东口粮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增长(见图6)。而与此同时,2020年初在疫情爆发伊始,越南首先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而后,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的稻米出口也因为“封国”而陷入停滞。这造成了国内的一度恐慌,对于广东粮食缺口大省来讲,进口压力更是骤增。

图6 2013—2019年广东年均口粮需求情况

1.6 稻米精深加工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大米加工企业有500多家,但进入全国“50强”的只有7家[11]。且大部分的加工企业仅以大米的粗加工为主,对稻壳、米胚等进行精深加工以及进入第二、三产行业的附加产品研发较少。

2 广东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成本持续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农用物资的不断提高,种粮补贴的下降导致种粮效益不断下降。2013—2018的6年间,全国稻谷产值下降为1.1元/hm2,成本上涨为4.84元/hm2,净利润下降为5.93元/hm2,利润率下降了8%(见表1)。而广东的水稻生产成本远高于其它粮食产区[12],2019年成本为87.73元/hm2,产值为82.47元/hm2,均低于全国平均产值,而利润更是降为负数。

表1 2013—2018年全国稻谷成本收益情况

与此同时,由于进城打工等各业就业渠道的增加,农民偏向于其它高收入的行业,或者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等,最终导致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村劳动力锐减,丢耕弃荒现象严重。

2.2 水稻品种井喷,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

2011—2020年,广东省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逐年增加(见图7),10年间审定的新品种中有634个投入生产[13],还不包括外省进入广东种植的品种。从2019年的数据上看,6.67万hm2以上的种植面积的仅有1个,种植面积6700 hm2以上只有12个常规稻和16个杂交稻(见表2),这28个品种面积加起来只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5.1%。整体呈现品种多而散的现状,缺乏综合性状优异的、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突破性大品种。

表2 2019年广东6700hm2以上种植面积品种

图7 2011—2019年广东省通过省审定品种数

2.3 优质稻种植面积缩减,品种老化

2019年,种植面积6700 hm2以上的优质稻有14个(见表3),其中最大的优质常规稻是‘美香占2号'为2006年审定的品种,70%以上的品种为2014前之年审定的。由此可见,广东主流的优质稻品种更新换代慢,品种老旧,难以满足目前市场上对优质稻既优质又高产的新需求。

表3 2019年种植面积6700hm2以上的优质稻及通过审定时间

2.4 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水平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提高中国水稻种植的关键措施[14],但目前机械种植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15-16]。截至2019年,广东水稻综合机械化达73.34%(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按综合机械化率计算公式得出),低于全国水稻综合机械化率83.73%近10%(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农村部),主要短板在机播方面,其21%的机播率不到全国机播53.89%的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广东丘陵山区多,农机“下田难”,同时田块小而散,规模化生产田块少,无法实现大型机械设备的连片运作,尤其在中间过程的机播环节上大部分依赖于人工,机械化管理几乎空白。

2.5 稻米高端大品牌还未形成

广东的优质稻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曾经在港澳及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改革开放前曾是广东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17]。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不再依靠优质大米的出口换取外汇,属于广东自身优势的丝苗米也慢慢地被大量进口的泰国米、澳洲米、日本米等所取代,出现了稻强米弱的现象。广东米企呈现多、散、小的现状,缺乏大企业、大品牌[18],掌握优质深加工技术企业少[19],大米加工环节薄弱,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出台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中国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文件,各部委、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20-21],但与其它工作等生产方式相比利润仍较低。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防疫成为常态化工作,作为稳定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策上还要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性意义,常抓不懈;强化基本农田保障制度,保障有效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模式,提高种粮效益。

3.2 构建国际领先的水稻科研攻关体系,培育突破性大品种,着重优质稻的联合攻关

引导、调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围绕水稻生产实际需求,联合攻关突破“种源”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水稻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生物育种新技术,加强种质资源的深度精深鉴评、优异资源的挖掘及利用,并构建高效精准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目标性状新材料,尤其是加快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等综合性状高度协调统一的突破性大品种,推动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等具有广泛生产适应性品种的培育。同时,研发配套的低碳、高效水稻生产技术。

3.4 推进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研发直播、飞播等轻简化操作技术,针对广东特有的稻田情况,研发适宜小规模田块种植的播、种、收机械,针对机械化操作研发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制定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建立完善专业的机械化综合服务体系,对农户进行指导;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燃油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机械的普及性。

3.5 重塑广东优质高档品牌

近年来,以外观好和食味佳见长的丝苗米在市场上走俏,市场售价较高,2020年,普通稻谷(籼稻)收购价为2.58元/kg,丝苗米稻谷最高收购价可达4~5元/kg,深受农户和稻米加工企业的欢迎。因此,可以此为契机,在延长产业链上发力,联合广东优势米企,打造一批特色丝苗米的品牌,提高加工技术及工艺,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种粮效益。

3.6 打造全国政产研一体化的推广示范性样板

依靠各级地方农技推广中心、科研单位与地方共建的分院、工作站、种业企业等,打造全国政府、科研单位及种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政产研多元化推广示范样板,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强化生产指导服务[22],通过科技特派员对接、科技进千村等活动,将先进的科技成带入生产一线。积极参与广东省有关丝苗米优势产业带的建设,在农业产业园投入优势品种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做好核心示范点的建设并向四周辐射,加大带动作用。

3.7 建立完善新型数字化销售体系

随着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带货、自媒体等新型网络销售方式,打造优质大米品牌建设及宣传,强化消费者对大米品牌的认知[23];与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建设标准示范基地实现平台销售一体化,打造基地与消费者之间的直通车道。

猜你喜欢

优质稻机械化广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广东舆情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漳州市早籼优质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农业机械化
粮农丰则品种兴:优质稻“黄华占”在湘推广纪实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