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规划、巧思辨、亲体验:打造适宜的班级区域环境
2021-12-1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幼儿园季峰岚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幼儿园 季峰岚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班级是孩子们共同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地方,按照惯例,学期初教师就会围绕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规划区域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因而区域环境是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但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打造的区域环境是否都是孩子想要的?教室的区域布局是否都能与孩子产生互动?提前预设好的班级区域环境能否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
带着疑问与思考,我们开启了一系列班级区域改造活动——以大班班级区域创设为例,尝试创设一个幼儿可以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空间和氛围,并在不断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造属于每一个孩子自己的“小人国”。
活动缘起
孩子们升入大班后换了一个崭新的教室,恰巧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实践探索的机会。大班幼儿的自我思维和独立意识明显提升,对于一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把班级区域规划的自主权还给孩子们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心目中的游戏区域是什么样子?
1.儿童视角下的班级活动区域
孩子们围绕中心话题“我心目中的游戏区域”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琪琪:“我想要一个特别舒服的地方,里面有很多书,还有软软的沙发和地毯。”
航航:“区域要多一点,不然我总是选不到自己喜欢的区域。”
乐乐:“区域的玩具和材料也要多一点,这样大家就不会抢来抢去了。”
小希:“我喜欢画画,我希望我们班有一个大大的美工区,里面可以贴上我的画!”
恩恩:“幼儿园的沙池离我们班好远,如果能在教室里玩沙就好了。”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孩子心中就有一千个班级区域的模样。通过此次谈话活动,我们充分了解了孩子喜欢的区域内容,为区域规划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区域规划从教师视角转化为儿童视角——儿童视角下的班级区域空间宽敞又舒适、材料丰富又多样、环境自主又美观。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设计区域环境是一种让孩子享有多种选择、获得更多有益经验的良好方式。
2.确定区域种类和数量
我们的教室里需要设置哪些区域呢?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始调查幼儿园的其他班级,有的孩子一会儿去小班,一会儿去中班,记着记着自己都乱了,还花费了很长时间,结果效果也不理想。
教师:“你们觉得怎样调查统计又快又好呢?”
亮亮:“我们幼儿园有12个班级,每个小朋友选一个班记录就好了。等所有班级调查完了再拿出来比一比就知道了。”
听完亮亮的好方法,大家都行动起来了。但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心心:“画得太满就看不清楚了,间隔要大一点,可以画几个格子。”
静静:“言言记录的就很清楚,他是用横线隔开的。”
月月:“我在图画旁边标记了数字,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几个。”
经过实地调查、讨论分享,孩子们敏锐地察觉出了记录的一些问题,并发现了同伴好的记录方法。经统计,每个班级都有7个区域,分别为益智区、美术区、建构区、语言区、科学区、音乐区、生活区。生活化课程就是以幼儿当下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的经验”“你的经验”重合成为“我们的经验”。经过这次全园大调查,大班的孩子们对区域的个数和种类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小小规划师
一、区域初规划之第一次布局
要想真正发挥环境的价值和作用,将主动权归还给孩子是最有效的方法。确定了区域个数后,新的问题产生了:布局图怎么画?
孩子们利用周末寻找身边的布局图,原来商场、游乐园、小区都有布局图,而且布局图上还有标记和文字说明,看起来有点像地图。
希希:“布局图就跟设计图一样,爸爸妈妈说新房子装修时也会有设计图。设计图有平面设计图,还有立体设计图呢!”
小东:“布局图上要写出区域的名字,画出区域的位置。”
乐乐:“但有的字我们不会写怎么办?”
小东:“那就用符号表示或者请老师帮忙呗!”
孩子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我们最喜欢的美工区要放在教室中间,这样一进教室就能看见。”
“你们女孩子喜欢美工区,我们男孩子喜欢建构区,应该把建构区放在教室中间。”
“有的小朋友觉得这样合适,有的小朋友觉得那样合适,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我们就采用谁的方案。”
经过一番交流、辩论、投票,孩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共同推选出班里画画最好的佳佳小朋友来绘制区域布局图。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完成了第一次区域布局图。
在这种自发的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促进者。根据大家一同设计的布局图,我们对班级区域进行了调整,接着孩子们便开始了第一次区域游戏体验。
二、游戏初体验之第二次布局
孩子们对亲身参与设计的区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很快便融入了游戏活动中。而我作为一名游戏观察者,迫不及待地把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记录了下来。
1.初体验之问题出现
“美工区的柜子放在教室中间真碍事,总会撞到人。”
“建构区太小了,我搭好的房子老是被撞坏。”
“今天图书区看书的人很少。”
“生活区很大,还有很多空座。”
幼儿通过实际的区域游戏体验,发现摆放在中间和过道的三个区域(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容易受到干扰,于是他们决定重新调整这三个区域的位置。
2.聚焦问题:如何调整?
“建构区要大一点,最好是靠在墙角,这样积木就不容易被撞倒了。”
“图书区也要靠着窗户,这样光线好,我们才能看得清楚。”
“科学区和益智区可以放在一起。”
“美工区的材料柜多,需要靠着墙放,不然容易被撞倒。”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并对活动区域的大小、位置进行了调整。
3.聚焦问题:每次都要重新画布局图吗?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方法?
“重新画很浪费时间,贴比较快。”
“可以用益智区的自粘板,区域在哪里就贴在哪里。”
“这个方法好,我们可以随时修改。”
根据幼儿的讨论,我们制作了区域布局自粘板,孩子们把第二次设计的讨论结果重新呈现了出来。
三、游戏再体验之第三次布局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在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践行“全参与”理念,相信幼儿的能力,重视实施的过程。幼儿根据设计好的平面图对班级区域进行了重新设置,并再次展开游戏。
1.再体验之问题再现
“益智区的小朋友把我们科学区的材料都拿走了。”
“音乐区太吵了,我都不能好好操作材料了。
“建构区的积木都搭到我们看书的毯子上来了。”
幼儿通过实际的区域游戏体验,发现区域之间存在互相干扰、材料数量不够等问题,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2.聚焦问题:如何隔断?
“书架可以放在建构区和阅读区中间,这样就可以把两个区域隔开了。”
“教室外面的走廊还有一大块空地,音乐区就放在那里吧!这样就不吵了。”
“我看见大一班有彩色的麻绳从天花板上吊下来,一直吊到了柜子上,麻绳上还夹了一些绘画作品和活动照片,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柜子上需要贴一些标记,这样我们就不会拿错游戏材料了。”
在教师的协助下,孩子们利用架子、柜子、垂挂物等作为隔断,重新修改区域布局图,最终形成了第三次班级区域布局图。
每个区域成为半封闭式的活动空间,这样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就能互不干扰。另外,孩子们商议后决定用图画的表征方式为不同区域的材料制作不同颜色的标记,图文并茂、分类呈现、取放便利。
四、下一步计划
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曾说:“从行动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让孩子设计班级区域环境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通过这次尝试,我们发现幼儿设计和规划班级空间环境的潜力是无限的,这虽然花费了较之原来多倍的时间,却能让幼儿积累丰富的环境创设经验,大家齐心协力、反复协商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更有价值。
班级区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孩子们的游戏还在继续,调整和改变也在继续。如,逐步建立班级区域规则,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引发和支持幼儿的创造和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我相信,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班级环境能展示教育的品质,有效的环境能支持幼儿的发展、承载幼儿的成长。
我的收获
1.思想转变
班级环境的规划和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注重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将班级环境规划的自主权还给孩子,再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目标制订区域活动规则,让幼儿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实施者、使用者。
2.方法深化
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尝试为幼儿搭建一个学习、探究的互动平台,通过思、研、做、玩四个手段,提供参与深度游戏的机会。思:通过与幼儿对话,征求幼儿的意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发现与建议,相互分享经验;研:根据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如实地观察、制作调查表等;做:在思、研的基础上亲身投入到区域环境的布置中;玩:通过实际的游戏体验进一步改进区域布局,使之更加适合孩子的需求。
班级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好的班级环境是师幼运用智慧将自己的期待、设想通过视觉形式传递的过程。同时,我们要追随幼儿的发展需求,搭建探究性的学习平台,帮助幼儿思考,引导幼儿互动,支持幼儿交往,并通过观察、了解儿童的行为过程,打造“会说话、可活动”的班级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