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培育问题研究
2021-12-13张晔
张 晔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编织出新的蓝图。目前,乡村振兴尚处于初期,如何实现良好开局,促进乡村产业、文化、组织、生态等方面的振兴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破解人才瓶颈,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2020年中央再次强调,要以人才和科技人才支撑“三农”发展,发挥“三农”“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空心化”、干部队伍老龄化等问题愈发严峻,农村人才匮乏将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阻力。乡村振兴用什么人?如何用人?人才从哪儿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培育的迫切需求
(一)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是牵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积极利用人才“乘数效应”,提高乡村人才应用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产业面临结构调整、动能激活、配置优化、协同发展等挑战,而这些都必须牢牢依靠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懂科技、善管理、重经营的农业科技人才,只有以相关科技人才为基础,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才能不断拉紧农村产业链条,激发农村产业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基层管理人才引领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提升乡村组织治理能力,乡村干部作为带领乡村致富的“领跑者”,在乡村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以乡村管理人才为基石,扩大“领头羊”的数量,增强“领头羊”的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干部年龄偏大、素质较低、业务能力不足、工作态度消极等问题日益突出,致使乡村人才管理队伍松散。当国家各种利好政策渗透至乡村社会时,可能会出现权力“寻租”、权力“异化”等现象,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在新发展阶段,必须选拔出有领导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掌舵人和领航者,全力谋划乡村发展,引领乡村组织振兴。
(三)新乡贤助力文化振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新时代农民“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富脑袋”。一方面,伴随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乡村出现“空心化”,这会导致部分民间技艺逐渐失传,使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和继承者来传承和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当今农村所谓“熟人社会”中操办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各种陈规陋习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民众精神世界的荒芜,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大障碍。因此,乡村文明风尚的建立,需要从群众中寻找道德标杆,以德才兼备的“魅力型”新乡贤引领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传播。
(四)绿色农业带头人促进生态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振兴乡村生态,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相对不足,百姓生态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较为薄弱,这不仅不利于文明生态建立,而且限制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当务之急需要培养有绿色农业意识、熟悉绿色生产技能、有绿色产业发展理念的带头人,以此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又环保的宜居村庄。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培育的基本路径
(一)“就地取材”强内助
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和受益对象,培养“会经营、善管理、懂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首先,地方政府要建立与职业农民相适应的各种制度,通过财政补贴、物质奖励、职位晋升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社会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根据地区实际和农民需求,分类别、分层次精准开展培训,以满足不同素质、特征农民的差异化诉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行动主体,整合地方政府、农业院校、高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人才、技术,建立高效灵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其次,职业农民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协同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规范各部门及社会组织的相关职责,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提高政策执行力。最后,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培育方式,形成地方典型培训实例并在本区域内推广,例如互联网+培训、传帮带+培训、集中观摩+培训等,加快推进地方职业农民的培养。
2.善用新乡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新乡贤的范围不断扩大,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凡是有资本、才能、知识,道德高尚,有乡土情怀,能以自身学识才干、影响力改善民生的贤能之士都可称之为“新乡贤”。地方政府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新一代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者、退休干部以及乡村企业家等制定灵活而有吸引力的人才回流、引进政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其回乡,扎根建设乡村。此外,基层政府要对本乡本土不同类别的乡贤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共同治理乡村,提升乡村民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3.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者、执行者和组织者,其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个人能力和素养等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当下需要善谋划、重协调、强落实、敢担当、勇创新的基层干部,强化基层干部队伍,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尤为重要。首先,基层干部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让普通百姓参与规划制定过程,积极建言献策。其次,基层政府可以根据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能力等不同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结构,并从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体现培训的差异化。例如:对大学生开展综合能力和涉农技术培训,对中年干部进行创新能力和奉献意识培训等。再次,基层政府要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晋升机制,汇聚各方人才并提高其福利待遇,激发其建设乡村的动力。最后,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师带徒、青年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有担当、有活力、有创新力的青年干部,以缓解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羸弱、老化的压力。
(二)“筑巢引凤”增外援
1.建立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外部专业人才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民收益的便捷之途。第一,地方政府要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工资待遇、生活、住房等方式吸引城市年轻人和涉农专业人才进入乡村,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物质扶持和晋升倾斜为乡村振兴储备专业人才。第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通力合作,协同推进乡村人才的振兴。第三,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以柔性、灵活的方式集聚人才。例如将“五级第一书记”作为短期,“校地合作”作为中期,“选调生”、“三支一扶”作为长期人才引进政策,以此保证乡村人才振兴的持续性。
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乡村“五位一体”实现振兴的基础,更是“三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乡村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首先,政府应在制度设计上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为有意愿服务乡村的人士解决后顾之忧。其次,政府应提高乡村教师、医生的福利待遇,减少人员流失,并通过市县人才岗位轮换和定向培养等方式,保障乡村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最后,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人才安居和创业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