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风险分层护理干预在大内科长期卧床患者中的应用
2021-12-13赵丽如
赵丽如
(惠来县隆江镇中心卫生院内科 广东揭阳 515235)
压疮在临床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压疮的创面修复较为困难,且很顽固,易反复,若未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与治疗,则会加重压疮的创面与深度,除了给患者带去更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若引起继发性感染还会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若产生败血症等并发症,严重者将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甚至死亡[1]。压疮在年龄较大的、长期卧床的患者中十分常见,长期卧床患者免疫力低下,更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治疗难度更大,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护理质量的提升,压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但常规的压疮护理仍然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压疮,由于各患者病因及机体状态的差异等因素,进行压疮风险分层护理有望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有研究针对难免性压疮的问题建立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再一次证明了降低压疮发生率是可行的[3]。本研究选取80例内科卧床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分析压疮风险分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内科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5~76 岁,平均(50.62±10.04)岁,其中12 例病患属于心内科,7 例病患属于神经内科,8 例病患属于消化内科,13 例病患属于其他内科。研究组:男16例,女24 例,年龄26~73 岁,平均(49.75±9.82)岁,其中13例病患属于心内科,8 例病患属于神经内科,7 例病患属于消化内科,12 例病患属于其他内科。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内科患者;(2)长期卧床,均有压疮发生风险者。
排除标准:(1)疾病加重或不稳定期患者;(2)伴有多系统严重疾病或患有精神疾病者;(3)依从性差,不配合分组护理者。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不同科室不同内科疾病进行相应常规护理。压疮常规护理:定期观察患者皮肤状况,每隔2h 协助其翻身次,每日清洁皮肤2 次,出现压疮则进行相应干预措施进行处理。
1.3.2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施压疮风险分层护理干预:对每位患者可能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根据压疮危险分级成立专门护理小组,制定具体护理干预计划并实行。具体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各类内科疾病的健康知识宣讲、压疮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及生活指导等。(1)健康知识宣教:针对患者不同疾病、病情所处阶段,结合其知识教育背景与性格特点,尽量减少专业词汇,增加日常用语,为患者讲解其疾病的发病机制、病情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2)压疮护理干预:小组成员需定期观察患者皮肤状态,及时应用压疮评估量表对压疮风险变化进行动态评估与判断;每周需开展小组会议对本周压疮护理情况进行汇报与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压疮护理需结合患者具体的发病原因与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高危预警机制与针对性预防措施;交班工作交接至关重要,需对高危患者及压疮多发位置与皮肤状况等进行仔细记录与交接。(3)心理护理干预:建立并保持良好护患关系,尽早发现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逐步消除其不良情绪;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有利于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而减轻心理压力。(4)生活护理干预:制定正确合理的饮食计划,日常以清淡、容易消化食物为主,适量补充微量元素,保证营养均衡;嘱其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与锻炼,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抵抗力;重点讲解压疮的成因、危害、预防方法及处理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协助患者翻身及日常清洁皮肤等。
1.4 观察指标
(1)压疮发生率及压疮严重程度;(2)护理满意度。
1.5 疗效评价
(1)压疮发生率与严重程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评价压疮严重程度(Ⅰ级:患者皮肤有触痛感、麻木、红肿等现象,压疮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楚;Ⅱ级:患者皮肤表现紫红色,有水泡、溃疡等,但无结痂;Ⅲ级:患者皮有水泡、溃疡等,有黄色渗出液,创面潮湿红润,但未暴露肌肉、肌腱等组织;Ⅳ级:患者创面处组织出现坏死、发黑或出现臭味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
(2)护理满意度:使用自制满意度评分表(满分100)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及满意度进行评价和比较,其中80-100 分表示很满意;60-79 分表示较满意;<60 分表示不满意。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研究组中发生压疮的患者的压疮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压疮患者严重程度比较(n,%)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在临床中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发生压疮的主要对象一般是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一方面,老年患者的皮肤组织血运较差且皮肤较薄;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卧床易导致其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问题,最终导致其压疮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此类压疮的高发人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和产生压疮后的及时治疗等[4]。虽然目前的常规压疮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压疮的发生率,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压疮护理模式不完善、不够重视压疮的预防等,仍然会导致一些难免性压疮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害其生命健康[5]。改进压疮护理模式意义重大,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压疮风险分级护理可能是一种有效减少压疮发生率的方法。
压疮风险分级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量表。目前常用的量表主要包括Norton 量表、Braden 量表及Waterlow 量表三种。研究表明,应用不同的量表会影响压疮发生率,Norton 量表评价压疮的能力可能更好[6],而Braden 量表的评价特异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预测过度的问题[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以及压疮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压疮风险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和加重。压疮风险护理干预通过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压疮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护理,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护理干预的关键在于护理工作的认真落实和压疮评估量表的选择,选择科学的量表进行压疮风险评估是保证干预有效的前提[8-9]。此外,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而言,其家属在日常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压疮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做好这些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压疮风险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内科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压疮,降低其压疮发生率与压疮严重程度,并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