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已经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词了
2021-12-13张嘉楠
■张嘉楠
在过去,网瘾这个词是青少年的“专属”——沉迷网络,荒废学习,家庭矛盾突出……
“网瘾少年”,给家庭、学校的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看到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家中的长辈没少批评责备。
然而现在,家里的长辈好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调好闹钟去抢各种优惠券和红包,连饭都顾不上吃了……购物网站玩得娴熟,快递堆了一个小山头……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机,半夜还在“奋战”……手机不离手,时时惦记着电量足不足……
有网友表示,自己年过花甲的父亲染上了“网瘾”。“一天到晚刷手机成了生活的常态,茶余饭后不再聊天散步,深夜一两点还能看到房间里微弱的手机灯光……”这样的画面,引发了网友的共鸣。
老年人正成为网瘾人群
现如今谁也没想到,“网瘾”这个词,会和曾经苦口婆心劝年轻人不要总是上网的老年人们联系在一起。
一个朋友和我说,凌晨两点钟他去上厕所,路过他妈妈的房间,发现妈妈还在看手机上的视频。他让妈妈早点睡,妈妈却说:“你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这并非个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 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38.6%。其中,有超过10 万的老年人日均在线超过10 个小时。全国网民的日均上网时长为3.74 小时。而在中老年上网群体中,有51%的中老年群体日均上网时长已经超过4 个小时。
当老年人们开始“触网”,那股劲可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一开始,老年人们玩手机,只是因为年轻人们都在玩,他们出于新鲜和好奇也去玩。但是,深谙上瘾机制的APP 运营者们,通过各种算法和套路,让人们越刷越上瘾。老年人也无法逃离这个陷阱。
事实上,老年人对手机的依赖,不少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圈子的需要,并且深受年龄段需求特点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追求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父母成为空巢老人。而那些与子女共同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人,与周围环境的不相适应与陌生感,让这种孤独更加显著。社交、亲情,以及了解外界的缺憾,被手机很好地弥补了。当手机等媒介越能满足需求时,加之老年人身边缺乏其他替代性的方式或社交资源时,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也会愈加强烈。
其实适当地刷刷手机,可以让老年人与社会接轨,了解各种资讯,和自己的亲戚朋友联络,找到年轻时的感觉,获得心灵寄托,消除孤独感。
然而网瘾老人的出现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烦恼。
首先是对身体的危害。过去,老年人喜欢遛弯、锻炼,而现在,很多老年人选择坐在沙发上刷手机。
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本就已经在衰退了,长时间使用手机,给眼睛、颈椎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加上运动量减小,作息不规律,势必会影响身体健康。
另外就是对精神的危害。老年人对网络上的内容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不仅容易被各种伪科学迷惑,甚至稀里糊涂间就把个人信息泄露了出去,也因此成为了电信诈骗的重要目标。
同时,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导致老年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交际圈子变小,孤独感增强,也就更加依赖于在网络上寻找认同。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危险度也越来越高。
老年人的“网络上瘾”怎么破?
适度的上网,并不会给老年人带来太多坏处,但是过于沉迷,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容易损失财物,甚至被欺骗感情。
那老年人的“网络上瘾”,该怎么破呢?
1.子女尽可能陪伴
老年人的孤独,多是因为子女缺位所致。
因此,子女需要多陪伴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感觉到有人陪伴,有精神寄托,有心灵安慰。从根源上,化解老人的“孤独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理归属。
同时,子女需要多向父母汇报近况,不要让他们总是要从朋友圈的点点滴滴去揣测子女过得好不好。
2.老年人要增加实际的社会活动
老年人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比如说唱歌、跳舞、打太极拳、打乒乓球、上老年大学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更好的社会关系,获得存在感。
与此同时,多和朋友见面聚会。
这就可以减少在虚拟世界的投入。
3.社会资源配套要跟上
网络上的内容真假参半,但是非常容易获取。那相应的,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让老年人可以轻易获取的现实资源。
比如建立社区图书馆,让老年人们多到图书馆去翻阅图书、报纸、杂志,获得更加权威的指引,而不是把时间完全投入到网络制造的健康焦虑中,可以多倡导老年人走进身边的图书馆。
社区也可以开设老人大学,做好社区文化场所建设等,让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其实,对于老年人的“网瘾”,社会要抱以包容的态度,毕竟很多年轻人也无法脱离“网瘾”。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老年人可以跟上这个信息时代,给予老年人更多的陪伴与支持。让他们懂得“上网”的同时,也懂得合理的“下网”。
子女们与其担心老年人放不下手机,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陪伴和沟通,才是帮助老年人戒断网瘾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