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智慧课堂探析
2021-12-12王凤
王凤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21年度课程改革立项项目。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它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 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隨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淋漓尽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语文》也应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自己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通识课《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智慧课堂应用的现状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课程中表现家国情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文章很多,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和原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以往的课堂大多数忽视了学生自由思考和参与课堂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怀疑精神的培养,教师讲授知识时,往往是一个人讲课很投入,但是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多少影响因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何,都是无法衡量的。换句话说,在以往的课堂中,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共鸣很难发生、对学生智慧的开发不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少、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课堂互动少,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都不理想。实践教学方面,偏重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行之有效实践方式的构建;评价方式方面,偏重考试结果,忽视考核过程;偏重理论记忆,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从《离骚》看屈原“美政理想”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
(一)学情分析
《离骚》是《大学语文》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学生在高中学习并背诵了一部分。学习这首诗歌有助于学生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深刻体会到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内涵以及爱国主义的内涵。本课的授课对象是2021级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学生在高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理论和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这些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赏析屈原《离骚》的“美政理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环境
课堂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视频和PPT课件等工具,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进行资源共享,采用小组讨论、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学生 学习情趣,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三)教学实施
课前在学习通中建立了班级,并将学生分成了三组。教师上传了《离骚》文本,百家讲坛之汨罗悲歌,典籍里的中国之楚辞篇,十篇关于屈原美政理想的学术论文,学生自学。运用任务驱动法给每组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需要通过阅读、小组讨论、查阅资料来完成任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检查学生课前布置任务完成的状况,分小组进行。利用学习通投屏观看各组学习任务的展现,学生发言表明本组的观点,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重要的内容用板书和PPT展现出来。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学习通中投屏和词云展现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将所授内容逐步引向深入,并能和现实结合,让学生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当学生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越来越高大起来后,教师根据屈原“美政理想”的实际内容及当代价值,让学生假设“屈原生活在今天,他的理想是否可以实现,能实现到什么程度”,从而引出课后作业,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导向”,将学生学习本次课的感受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至学习通中,由课程组的教师共同批阅。课堂的最后教师利用屈原的人生结局向学生提出希望,学习屈原“上下求索”“不懈奋斗”“永不屈服”的精神,走好新时代赋予年轻人的长征路。
课后,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继续将屈原的精神及作品展现的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学生的感情发生碰撞,让学生的身心都能接受教育,从而完成素质目标设定的任务。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完成智慧课堂中的教与学,将线上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授课内容,从而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来促进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尤其是要考虑推送以什么为目的的任务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师生的互动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的目的。同时可以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层面、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大学语文》其他篇章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基于智慧课堂的高职通识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5):4-6.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