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导航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延伸活动设计初探
2021-12-12招晓瑜
招晓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重磅出台。其中,减轻义务教育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教育部部署的“双减”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而数学知识却往往需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计课后延伸活动,帮助一、二年级学生把白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这是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课后延伸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与发展,它担负着巩固课堂学习,扩充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作用。结合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低学段数学知识的教学需求,笔者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后延伸活动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进行了思考,认为可以通过非书面的说、做、看、玩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多元智能。
一、数学课后延伸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数学课后延伸活动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后延伸活动与课堂教学设计联系起来一并考虑,并结合单元教学,使之系列化。
设计数学课后延伸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活动内容要遵循知识性与趣味性平衡原则
数学课后延伸活动目的是为了巩固或拓展课堂学习的知识,因此,必须服务于课堂学习,设计时要注意与当天或阶段性的数学知识学习相结合。与此同时,要适当考虑活动的趣味性,不能过于枯燥,不能让数学活动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只有学生喜欢了才能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但也要注意不能只重视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性,两者之间尽量达到平衡,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要遵循拓展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結合原则
数学课后延伸活动不是课堂例题的简单重复,其设计的目的既要重视知识的拓展,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指引学生从生活实际、时事新闻、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渠道,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同时,课后活动的形式应尽量丰富,避免单一重复,应尽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发展多元智能,使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三)活动过程要遵循严谨性与开放性兼顾原则
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同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严谨的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开放性,二者并不矛盾。
数学课后延伸活动需要学生把课中学到的内化为自己的数学知识,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设计时既要考虑活动的严谨性,也要考虑活动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进行口述、操作、游戏等活动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或符合逻辑,不能过于自由发挥、天马行空,重点考查学生逻辑是否合理、知识运用是否正确。同时,设计的活动尽量具有开放性,例如有多种解题方法、作品形式呈现多样性等,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
二、数学课后延伸活动的形式
(一)设计语言类活动,以“说”锻炼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儿童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也发展;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促进着思维的发展。教师在低年级数学课后延伸活动设计中要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以“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锻炼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
1.说计算过程
计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知识在小学低年段数学学习中所占比重极高,它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笔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设计口述计算过程的活动,可通过“说”来帮助学生巩固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掌握,还可以结合学具操作来边摆边说,效果更佳。让学生对计算规律的感知从模糊到逐步清晰,促进计算模型的形成。
例如,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后,可设计让学生课后结合摆学具口述用计算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模型。
2.口算练习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和表内乘除法口算是一、二年级数学计算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每天课后的口算练习必不可少。口算练习形式可以是视算或听算,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家长或同伴出题。坚持每天训练一定的题量,既巩固已学的计算知识,也促进了口算准确率和敏捷性的提高。
3.说解题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通过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审题——分析——解答——检查”的解题步骤,分析思考的方法是否正确。
设计说解题思路的口头练习活动也可以结合画图进行,用语言描述与“数学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生思维的过程,更能有效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设计操作性活动,以“做”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师除了在数学课堂上需要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还可以布置课后操作性的活动,以“做”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1.数学小制作
(1)口算卡片制作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可以设计学生课后自主DIY制作学过的口算卡片,既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了计算题,也为今后学生可以随时练习口算作物质上的准备。
(2)学具制作
让学生自主制作数学学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相关的数学概念的内涵,了解几何形体的特征。例如,学习长、正方体的认识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制作长、正方体学具,并进一步观察长、正方体的特征。学了《角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活动角,并按要求摆出不同大小的角。
学习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学习到的钟表的特征自己DIY制作学具钟,并摆出不同的时刻。既检验了学生对钟表盘上数的位置、时针和分针的特征、整时时刻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意。
(3)数学图画制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大多数儿童对图画有着天生的喜爱。低年级的数学知识有不少数学图画的制作元素,例如七巧板、对称、平移、旋转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课后数学图画的创作,既巩固了数学知识,也培养了艺术情操。
2.摆学具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發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坚持手脑并用,把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训练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可以适当有针对性地布置摆学具操作的课后延伸练习,可与口头练习相结合,以动启思,将会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具体可以分为三类:(1)用学具摆出计算过程;(2)用学具表达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物品的分类与整理。
3.测量活动
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测量的生活经验,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对学生们来说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感性素材让他们充分感知,从而建立概念,除此以外,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测量,才能把概念具体化。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充分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测量实践,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例如,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克等测量单位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找适当的生活材料与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下一节课上进行汇报交流。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素材,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设计阅读与观察活动,以“看”拓展知识面和训练观察能力
阅读与观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阅读与观察课后延伸活动,以“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观察能力。
1.查询、阅读数学知识
数学课本中穿插了不少“数学小知识”,例如,介绍古代数学家,介绍古代人们计数的方法、测量的方法,介绍人民币价格的写法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课本上的数学小知识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查询和阅读相关资料,既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拓宽了知识面。
2.观察物体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例如,一年级教材对几何图形与平面图形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呈现,只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学生对球和圆、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往往容易混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进行区分辨认以外,还可以设计课后找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组观察、比较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辨别每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特征。
(四)设计实践性活动,以“玩”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兴趣为主,教师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时可以创设各种各样有趣好玩的实践性活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以“玩”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游戏类实践活动
布置课后游戏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游戏活动,可分为竞赛型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可与同伴或亲子共同完成。
(1)竞赛型游戏
低年段儿童通常具有强烈的好胜心,这种天性使得一、二年级学生都喜欢玩竞赛型游戏。计算单元的课后延伸活动最适合设计竞赛型游戏,学生可与同伴或家长进行口算比赛。口算比赛的工具可以是数字卡、口算卡或扑克牌等,形式可以是抢答或轮流作答,出题方式可采用互相出题或者合作出题,还可以增添“裁判员”出题等。通过玩这类竞赛型的数学游戏,激发了学生计算练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玩”中巩固算理算法,锻炼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技巧。
(2)角色扮演游戏
低年段儿童还非常喜欢模拟成人们的世界,他们对角色扮演都带着莫名的兴奋感,教师可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热情创设课后练习情境。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可设计玩买卖商品游戏,既让学生巩固了对不同币制的人民币认识,练习了人民币的计算,又在模拟生活情境的过程中练习了与人交往,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学生们对于这类角色扮演的游戏通常会表示出极大的热情,练习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调查类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往往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导致学习例如人民币的认识、测量单位的认识等方面的知识时会有些力不从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玩“小记者”采访调查的实践性游戏,增加感性认识。例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去超市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写法;学习了厘米和米的知识后,让学生到商场了解家电、家居用品的尺寸,询问了解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身高;学习《克与千克》后让学生观察超市中哪些商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大小如何等。低年级学生虽然未系统学习统计知识,但通过设计调查类游戏活动,既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作补充认识,同时也可以初步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实施数学课后延伸活动的保障
(一)课堂教学知识扎实,指引明晰
课后延伸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化,要想学生顺利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后延伸活动,首先需要在课堂上把相关数学知识学扎实。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就是课后活动最好的示范,因此,教师要在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活动的同时,设计好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活动,指引明晰,使学生从模仿性活动逐渐过渡到自主创造性的活动。
(二)课后数学活动要求明确具体
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后延伸活动时要做到要求明确具体,包括:活动目的的明确、练习方式的明确、活动过程或结果记录方式明确、活动工具的明确……
(三)课后数学活动效果检测落实
由于课后延伸活动是由学生在课外进行,因此需要考虑活动效果反馈和检测落实情况的方式。静态的作品一般可以采用拍照的方式,例如数学画制作;动态的活动可以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例如,“争当优秀售货员(顾客)”游戏;小调查可以采用表格记录的方式等。检测方式可以是教师收集学生提交的照片、图画、视频、记录本,也可以在课堂上现场抽检重现活动或通过集体性的比赛等方式落实。
四、低年级数学教材配套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为例,具体可以如下设计系列化的数学课后延伸活动:
责任编辑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