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夏大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2021-12-12张建勋
张建勋
摘要:介绍埇桥区夏大豆3000~3750kg/hm2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所包含的主要环节:播前准备要充足,质量要好,管理宜轻简,以期为夏大豆的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大豆;绿色栽培;埇桥区
埇桥区是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夏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约5333hm2。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农产品价格低迷、生产效益低、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夏大豆平均产量始终没有突破2400kg/hm2。为克服夏大豆生产不利因素,打破夏大豆增产瓶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农技推广中心积极实施藏粮于技战略,致力于夏大豆生产试验研究,集成了一套适合埇桥区夏大豆生产的3000~3750kg/hm2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成效显著。2020年埇桥区夏大豆普遍受灾减产的情况下,该模式千亩示范田经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单产依然达到3403.5kg/hm2。
1 播前准备足,三夏忙不怵
1.1 精選优良优质种子
优良品种是夏大豆高产的内在因素。选择种植品种时要求:一是通过安徽省审定的或国家审定的种植区域适合埇桥区生产的品种;二是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品种;三是中熟、中小粒品种。如:中黄13、中黄301、皖宿1208、皖宿2156、皖豆33、安豆203、皖豆24、皖豆28等。种子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
一般情况下选用生育期在95~105d的早中熟品种,土壤水肥条件好的,选用株高中等偏矮(50~70cm)、籽粒偏大(百粒重20g以上)的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土壤水肥条件差的选用分枝多、生长繁茂、籽粒偏小(百粒重18g左右)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
1.2 种子处理
做好种子发芽试验和包衣处理,以便确定种子用量,同时做好肥料、农药等物资准备和播种、植保机械准备。播前精选种子,剔除病粒、残粒、虫食粒、杂粒等,晒种时避免阳光暴晒,造成种皮破裂(影响出苗率)。晒种后用钼酸铵1g、硼砂2g和硫酸锌1g,对80~100g温水溶解,然后喷洒在种子上,可用作种肥,有利于苗壮。拌种时要注意药液用量不能过多,以免种皮出现皱褶,影响发芽,拌种后待种子阴干再播种,不能暴晒。
1.3 前茬处理
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时秸秆要粉碎,抛洒均匀,避免成垄或成堆影响播种质量,麦秆留茬高度低于25cm。
1.4 秋种时应增施有机肥,渐进式逐年深耕
每3~5年利用深松机械进行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层,改善耕作层团粒结构,培厚培肥耕作层,增强抗旱排涝蓄肥能力。
2 播种质量好,高产基础牢
2.1 适期适墒早播
“春争日夏争时”,力争在6月15日前完成播种,一般不迟于6月20日,打破群众传统的不到夏至不播种的习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播种时要看墒情,确保足墒播种,墒情不足时要及时造墒播种。
大豆出苗时,子叶出土,因此不宜播的过深,过深子叶出土困难,造成缺苗;但也不能过浅,过浅易风干,造成回芽,一般播深在3~4cm较好。
2.2 控制播量,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夏大豆高产的关键,目的是构建一个协调的生长群体,保障田间通风透光,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发育。密度大小要依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生育期和播种期来确定。
高肥田块,植株高大、分枝多、生育时期长的品种应采用40cm行距,密度控制在1.3~1.5万株/667m2;易旱贫瘠田块,植株较矮、分枝少、生育时期较短的品种应采用30~35cm行距,密度控制在1.8~2.0万株/667m2。
播种量要依据种植品种特性、种子发芽率、百粒重、田间播种损失、土壤肥力等情况综合确定播种量。一般保证每hm2出苗田间密度高于品种审定标准的上限30000株左右,土壤肥力高的密度低,土壤肥力差的密度高;沙土壤土密度低,粘土密度高。播量(kg/hm2)=计划留苗数*(千粒重/1000/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00。(一般田间出苗率按80%计算)
一般情况下,发芽率在85%以上时,百粒重18g左右的播种量在6kg/667m2,百粒重20g以上的播种量在7kg/667m2。
2.3 机械播种
选用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械进行种肥同播,施15-15-15三元复合肥225~300kg/hm2,行距40cm,播种深度3~5cm,种肥间距5cm以上,切忌种肥同位。确保出苗齐匀壮,奠定高产基础。
3 管理宜轻简,科技夺高产
3.1 有效应对高温、干旱、多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
大豆苗期多为梅雨季节,光照不足,低洼田块大豆幼苗易受涝灾,形成渍害,造成苗黄、苗弱、苗瘦,生长迟缓,因此要备足排灌机械,田间开好“三沟”,确保遇涝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减少渍害,降低损失。
花荚期和鼓粒期是夏大豆需水量最多时期,此期遇旱,影响花荚正常发育,造成大量落花落荚,单株荚数和粒数减少,粒重降低,直接影响产量。而此期又极易遇到伏旱,光照强,温度高,因此花荚期和鼓粒期豆田干旱必须及时灌溉。通过灌水使田间保持一定湿度,以水调温,减轻危害,不仅能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增加产量,还有助于蛋白质积累,提高大豆品质。灌水时,切忌大水漫灌,大水漫灌不仅易造成后期倒伏,还易造成田间湿度过大,落花落荚。鼓粒时遇寡照天气应及时补充叶面肥促进鼓粒增加粒重。
3.2 合理施肥,保证前稳中旺后不衰
追肥要根据大豆长势及发育进程合理追施,同时要注意氮磷钾的配合。苗期大豆根瘤固氮能力差,如果苗黄苗弱,要追施速效氮肥。磷肥对大豆生长发育比氮肥影响更大,增产效果更显著,对于有效磷低的豆田应在分枝期追施磷肥。钾能够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固氮能力,增加产量,因此缺钾的大豆田应在分枝期追施钾肥。
3.2.1 增施基肥
基肥不足是制约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增施基肥,大量的还田秸秆腐烂时与大豆苗争肥,影响大豆生长,增施基肥尤其是氮肥可提高田间碳氮比,解决争肥矛盾,同时弥补大豆苗期固氮量的不足,有效促进大豆生长。秋季整地时注重增加有机肥投入。
3.2.2 重施花粒肥
花荚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重,需肥量大,也是大豆花荚形成的关键时期,单株花荚年际间变幅40%~60%,花荚量不足和落花量大也是制约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初花期施尿素75~112.5kg/hm2。
3.2.3 适量补充叶面肥
叶面肥是植株通过叶片直接吸收,能起到和根部施肥相同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流失,肥效快,利用率高。开花期喷施钼酸铵能增强根瘤固氮,喷施硼砂能促进花荚发育、减少花荚脱落;结荚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可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叶面喷肥所用肥料可以单独喷洒,也可混合喷洒,还可以和农药混合喷洒。喷施时,要求雾化程度好,喷洒均匀,防止肥料烧叶,喷后6小时内遇雨需重喷。
3.3 化学调控要选准药剂,适时适量
对旺长大豆要及时控旺促壮,首选通过控水控氮进行调节,必要时采用生长调节剂进行控旺。控旺调节剂选用烯效唑、缩节胺、多效唑等。应注意的是传统在初花期使用多效唑0.75kg/hm2经常造成结实率下降、百粒重略减,改为分枝期20g初花期30g效果较好。
3.4 绿色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抓好病虫监测防控、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绿色防控,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抓住适期,科学用药。坚持达标用药,不达到防治指标不施药。优先选用杀虫灯、生物制剂、低毒低残留制剂。
(2)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择抗性强的品种。抗性强的品种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抵抗力强,不易发生病虫害。
②合理輪作。轮作倒茬是大豆的增产措施之一,连续两年以上夏季种大豆会造成减产。原因是土壤养分的非均衡消耗,土壤中水解氮和速效钾明显减少,锌硼成倍降低,土壤酶活性下降等;一些病虫害加重,如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地老虎、蛴螬等;并且大豆根系分泌的毒素会积累,土壤的理化性质会恶化。
③化学应急防治病虫害。播种时选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等;苗期到初花期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烟粉虱等,夜蛾类害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等喷雾,蚜虫、烟粉虱选用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同时喷施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花荚期防治大豆食心虫、点蜂缘蝽等,选用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等;鼓粒期防细菌性斑疹病、豆荚螟等,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
④田间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蝼蛄、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成虫。
3.5 适时收获
夏大豆机械收获的最佳时期是大豆完熟初期,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落掉,植株茎、荚变褐,籽粒变圆变硬有光泽,荚中籽粒与荚皮脱离,摇动时有响声,籽粒含水量20%~25%,此时收获产量高损失低。机械收割应在上午晾干露水后进行。收获时还应根据天气状况抢晴收获,防止雨淋、炸荚、霉变,以确保蛋白质品质和籽粒的商品性。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风干,待种子含水量降到13%以下时才可入库贮藏。
参考文献
[1] 冷玉芹.皖北地区夏大豆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20(26):22-23.
[2] 包学东.黄淮海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9):195-196.
[3] 于泮池,郭坤.夏玉米套种夏大豆高产种植技术[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