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造的世界语无法流行
2021-12-12吴军
吴军
世界语是怎么诞生的
我小时候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讲同一种语言,这样不就可以节省大量学习外语的时间吗?
如果真要这么做,那采用哪种语言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用英语的话,中国人肯定不干,毕竟世界上母语是汉语的人是最多的;但如果按人数,用汉语,那外国人又不同意了。在很多人看来,世界上语言不统一,主要就是这个问题,无论是用哪国人的母语,对其他人来说都不公平。
100多年前,一位叫作柴门霍夫的波兰医生就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柴门霍夫从小生活在一个波兰人、犹太人和白俄罗斯人混居的城市,不同的族群之间常有偏见与仇恨,柴门霍夫认为语言不通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所以他从小就希望创造一门通用语言。
1887年,柴门霍夫提出了一种人造的新语言,这就是世界语。世界语在表达能力上和现有的各种自然语言基本上是等价的;此外,为了方便人们广泛地使用它,世界语被设计得比较容易学习。
虽然柴门霍夫有着美好的理想,但直到今天也只有不到200万人通晓世界语。国际世界语协会只有不到两万名会员,显然这种人造语言并没有成功地成为“世界语”。
为什么世界语不成功呢?学习人数少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世界语中没有文化。
为什么说语言承载着文化
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有两种作用:一是表达信息,成为人和人沟通的桥梁;另一种则是承载文化。用一种语言写出来的诗,几乎无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就往往与语言中承载的文化有关。
比如,非洲新几内亚的一种本地语言,描述颜色只有两个形容词:黑色/昏暗的和白色/明亮的。这不难理解,因为非洲的自然环境就是强烈的阳光和阳光下物体形成的深深的影子。然而,爱斯基摩人却有上百个词汇来描述白色,因为他们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能见到许多不同的“白色”。
我到了南极之后,才体会到雪的颜色其实有很多种,有纯白、有透着蓝光的白、有阳光下照出的金色的白和月光下褐红色的白。这种表达方式虽然也能传达意思,但是从语言的角度讲就不那么简洁准确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和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
语言的差异很多时候还体现在更复杂、更微妙的使用之中,往往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比如,如果我问你,古代的中国和欧洲,哪个社会更加以男性为中心?你可能会觉得不好比较,但我们可以从两个词语的对比中,发现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些线索。
在中文里,求婚时,男方会问女方:“你愿意嫁给我吗?”如果是女方来求婚,则会问:“你愿意娶我吗?”无论是谁说出求婚的话,在结婚这个行动中,男方都是主动的一方,女方都是被动的。男方问能不能“嫁给我”,是在问你能不能把某样东西“给我”;而女方问“你愿意娶我吗”,是在问,我给你某样东西,你是否接受。而那样东西,就是女性自己。但是在大部分欧洲语言(主要是英法德语)中,只有“结婚”一词,没有“嫁娶”的分别。比如,英语中,男方会问女方:“Willyoumarryme?”反过来,女方提问,同样是问:“Willyoumarryme?”意思就是“你愿不愿意和我结婚”。在婚礼上,标准的誓词是:我,某某,takeyou,某某,tobemywife/husband,直译过来就是我将你作为我的丈夫或者妻子,在动词上是不区分男女的。
“marry”和“嫁娶”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是在历史的塑造中形成的,从这两个词我们就可以推测历史中某些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语言去追溯历史。
“忌讳词”也特别能够体现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忌讳词,就是对于不好或者不吉利的事情隐晦或者委婉的说法。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负增长”。倒退、衰退这样的词显然会让人觉得不吉利,所以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负增长”的说法。同样,美国的语言中也有很多忌讳,比如,由于美国的历史和种族问题,不能称呼黑人为“黑色的人(blackpeople)”,而要叫“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这也是一个文化导致的忌讳语。
任何一个民族随着历史发展形成的语言,都承载着自己的文化,而人造的世界语在这方面有重大的欠缺,是无法取代自然语言的。
语言为什么会消失
据统计,世界上有超过6000种自然语言,这其中大约有一半快没有人說了。
为什么这些语言会消失?因为使用者的生活环境变了,过去的文化不存在了。比如,过去亚马孙河流域有很多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后来他们走出了丛林,到巴西的城市中生活,部落中的原始语言就不适用了。没有人使用,语言也就走向了消亡。
可见,语言既承载着文化,又需要文化作为基础才能存在。人们学习不同的语言,有时不只为了沟通和交流,还为了了解对方的文化。
有时候,甚至同一种语言在使用中也会体现出文化背景的差异。比如,要请别人帮你把门带上,美国人会讲:“Couldyoupleaseclosethedoorforme?”字面意思是“可以请你帮我把门关上吗”,听起来够客气了。但如果是一个英国人,尤其是年纪大的人,他可能会讲:“Iwouldappreciateitifyouclosedthedoorforme.”字面意思就是“我很感激你帮我把门关上”。先感谢对方,再提要求,这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如果只按大意翻译成中文,这两句话大差不差,但如果你懂得英语,就能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日语中,敬语、谦辞和表达感激之语的说法就更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是用一种世界语取代所有的语言,从此免去学习外语的麻烦,而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语言,并且通过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进而理解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
(摘自“得到”app,本刊有删节,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