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发展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1-12-12□刘溪
□ 刘 溪
(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 464100)
自全面脱贫任务的完成,我国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在前进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乡村的落后是不平衡发展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所需要补齐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并进而提出了系统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流、产业凋敝、文化不兴、村庄空心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乡村日渐走向衰败。如何建设乡村,如何发展乡村以及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成为无法逾越的现实问题”[1]。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乡村振兴是伟大的战略构想,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思路。
一、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延续性是重要前提
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国的绝对贫困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在脱贫攻坚时期所积累的大量发展经验和成熟体制机制完全可以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中。各地应当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调性,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产业扶贫的规划中,探索农村自身产业扶贫模式,以此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对城乡发展差距进行调节。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关于农村地区的共享发展,既是要求城乡发展的协调,同时也是要求城乡发展政策上的同步性。
因此,在共享发展的理念下,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的衔接,就是要立足于战略本身的特点,以及农村地区阶段性发展的特色,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点出发,做好阶段性发展的有效衔接。例如,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着手,与精准扶贫中的产业扶贫相衔接,打通人才、治理等要素的振兴与发展,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形成战略之间的互动与衔接,做好资源要素的共享与集聚。就当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实施的过程中,多数地区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衔接实践,也收到了具体的成效。人才回流的数量不断增加、农村产业发展趋向体系化等,进一步释放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活力,成为“补短板”“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有力助手。今后各地应当进一步强化发展机制与路径之间的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二、把握好人才资源的核心地位是重要保障
(一)创新人才回流政策
当前,乡村的发展面临“一些障碍,乡村振兴普遍面临技术、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严重不足的问题”[2]。乡村要健全人才返乡的配套制度建设,除了完善基础性的生产、发展性设施之外,还要构建健全的人才发展制度。针对外来创业人员,乡村应当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并给与一定的资金补助。对于有志于振兴乡村经济的人才,政府要为其申请财税补贴。针对本土高学历人才,乡村应当为其提供宽泛的职业选择,引导其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之中,助力乡村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民,政府要致力于新型职业农业的培育,出台相关法律,推进培育工作的高效实施。首先,政府要强化农民与当地职业院校的联合,增强其科技素养,助力机械化作业的完成。其次,政府要设置专项的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后,乡村应当创造一个良性的金融环境,为有志于发展新型农业的农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乡村可以就地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向农民讲授实用的田间作业方式,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民想脱离农村的关键原因是摆脱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因此,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首先,农村要完善网络布局,提升网络传输速度,提升农民生活的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互联互通、方便快捷的物流网络。最后,乡村要强化道路、体育运动场所、综合性超市等设施的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的舒适感。
三、实现经济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是重要路径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成为提供就业机会、助推企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优化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依托互联网经济要素流动矩阵,在调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个行业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盘活互联网本身蕴藏着的巨大调度能力,综合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提升。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城乡之间的最突出差异是生产要素由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农民非农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资本流入“三农”领域。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还存在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如农村的青壮年人力资源仍然大量流失,农村的资本承接机制和发展制度尚未完善等。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能够大大促进乡村技能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融合,需要加快实现城乡之间资本承接和服务能力的一体化发展。政府要运用产业和服务的融合来推进构建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提升城乡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四、发展资源在城乡大空间的优化布局
在传统的城乡发展中,“农村发展没有合理有效规划的引导。乡村如果缺少发展思想和思路、没有制定可行的规划,发展就是混乱的、无序的、不可持续的”[3]。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在一个区域内,只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够推动不同产业布局的双向流动,才能够逐渐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现阶段,各地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根据本区域内城乡地区的不同发展优势来进行产业发展的合理定位,逐渐构建起分工合理、协作密切、互惠互利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推动城乡产业链的延伸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发展优势,推动城市产业链向乡村的延伸,促进城乡在发展中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举例来说,城市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应该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乡村的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小,适合承接城市企业的制造环节,农村富有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也能够节省制造环节的成本。
(二)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的层次
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远离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很难受到中心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因此,农村自身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才是实现城乡深度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一,农村地区要尽快改造传统的产业和经济结构,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和现实基础引进一批新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要充分挖掘农村的生态资源,建构新型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构建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产业;第三要优化乡村本土多种产业的协调配合,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五、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是破除农村的落后现状,更是为了盘活农村地区潜在的生产要素,推进农村产业的布局优化,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崛起提供助推力量,为农民群体提供坚实的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首先要强化与脱贫攻坚之间的衔接,包括经验衔接、成果衔接、思路衔接等层次。在实施振兴战略时要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与需求,把握好人才培育、产业布局、经济发展要素等核心内容。此外,在乡村的发展中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服务作用,要引导各个农村党支部进行“党支部+党员+乡村发展”路径的探索。一方面,鼓励支持党支部成员进行乡村产业发展的探索,形成乡村发展主题下党群互动、党支部与企业互动的良好趋势;另一方面,要能够着力提升党支部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服务作用,通过党支部与基层政府的协调,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技术、资源等的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