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1-12-12马彩云
□ 马彩云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专业技能,能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有乡土情怀和担当意识,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前提和重中之重。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价值观、政治信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教学各环节及各项活动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效应。本文所说的课程思政是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各项培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构建全面覆盖的培训课程思政体系,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以务农为职业的从业者。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生态环境和后人有极强的责任意识,有文化与科技知识,有创新创业精神,懂得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内在动力。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不仅仅是传统经验向现代科技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的前提和保证。
(二)课程思政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抓手
目前各地农村普遍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由于农民、农业的特殊性,农民培训有显著的“趋利性”,即是迫于一定的社会和生存压力才愿意去学习,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处理现实问题等,所以专门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不高。课程思政是全程全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和培训课程有机结合,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培训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技能培训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深入挖掘蕴含的丰富资源,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实际,在讲授技能的同时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向学员传递有思政引领性的信息,让农民在掌握科学技能的同时,增强政治认同,树立职业理想,激发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反过来促进技能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育的效果成倍增加。
(三)课程思政是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发展需要
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坚力量,是实施乡村战略的生力军,需要具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及文化素养,才能够积极投入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强大力量源泉。深入挖掘农业培训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技能培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
(一)开发思路
依据农业技能培训课程目标,依托具体的培训内容渗透思政教育。将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山理论”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培训活动中,使技能掌握和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二)开发原则
在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时,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先进性,其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富强、乡村振兴、人民需要联系在一起,成为个人奋斗的强大动力。
2.技能培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思政教育内容要有机的融入到专业内容中去,把本来就蕴含其中的思政内容挖掘出来,自然流畅的嵌入到专业内容中去。
3.培训质量与教育效果互促进。开发的思政内容能够激发职业农民的兴趣,培养专业情感,利于培训质量的提升,培训质量的提升又会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4.具体细微与有效落实相结合。思政元素要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案例,便于有效落实,否则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5.紧跟时代脉搏,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开发内容
1.在“作物生产技术概述”项目的学习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学农、爱农、为农的专业情感。了解我国栽培业发展简史,认识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和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资源等问题,培养献身农业、服务农村的乡土情感。
2.在“种植制度”项目的学习中了解我国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明确作物和天、地、人、物的关系,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结合起来,感悟守正与创新,理解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保护自然环境,注重生态文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3.在“良种引进与繁育”项目中,培养主动探究、勤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有保存种质资源的意识,明确其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勇于参与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
4.在“田间管理”内容中,通过对各项技能的学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家园意识。通过对土壤组成及类型的调查,感受祖国幅员的辽阔,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通过对土壤肥料、水分管理内容的学习,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两山”理念深植内心,自觉维护生态文明。通过学习合理密植有效利用光能,小麦压青等内容,明确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光能调控技术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系,涵养勤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明确农作物的生长与农业气象的关系,认清自然灾害形成的本质,感悟人类可以改变小环境,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法则,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5.在“病虫害防治”项目的学习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增强新型职业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明确药物残留引起的食物安全、民众信任危机等严重问题,形成高度的法律意识,筑起食品安全的牢固防护墙,积极探索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推进植物保护技术创新发展。
三、农业技能培训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一)培训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榜样示范感召引领
农业技能培训课程思政的实施,前提是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给新型职业农民以良好的榜样示范,感召引领新型职业农民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观和舆论导向。
现实是很多农业技能培训教师在新型职业农民的授业、解惑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传道方面作用薄弱。究其原因,一是思政教育的意识欠缺。教师只是教给技能和知识,思政教育在农业技能培训课程中渗透不足。二是思政教育能力欠缺。农业技能培训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不系统,不知如何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不能相互配合,不能形成协同效应。针对问题所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
1.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培训者的职责所在,有意识的在课堂内外渗透思政教育。
2.提升政治素养,提高育人能力,给新型职业农民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专业,精于业务,勤于探索,服务“三农”,影响、感召、塑造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农服务的决心信心。
3.政府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及个人层面,多提供和思政专家、教师的交流学习平台。专业教师从思政专家处了解思政课程体系,共同探讨可以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内容,思政专家多了解专业建设,能够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相互形成合力。多方面了解学员的现实情况,在专业课堂上利用各种契机开展教育,因人施教,引发新型职业农民的情感共鸣。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思政教育环境场,给新型职业农民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二)创新设计培训活动,增强协同效应
在农业专业培训过程中,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设计培训教学活动,以达到农业知识专业性和思政教育穿透力的最佳结合,展现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给新型职业农民思想上的引领与塑造。
1.利用多种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创设能够引起新型职业农民兴趣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加深感性认识,逐渐深入探索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引起思想上的振动。如在学习植物生产与温度环境时,播放旱灾视频,给新型职业农民以强烈的冲击,了解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致使干旱、伏旱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的后果,使其更深刻的认识到践行“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结合时事热点,讲好体现中国精神的专业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容易产生情感和心灵的共鸣,思政教育更能够被认可、理解,在此基础上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品质。根据培训内容,把宏大主题转化为契合时事热点的专业故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讲解种子检测技能时,可列举植物学家钟扬教授“立誓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让其感悟到热爱祖国,热爱农业,既是责任与使命,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在讲解“植物的土、肥、水、光能利用”等章节时,结合“数字科技让农业更时尚”“一部智能手机一个手机APP能控制18个温室大棚的水、肥、气、热”等时事热点故事,让其体会到专业需要传承守正,也需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拓创新。
3.充分利用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增强四个自信。中国农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农学思想、耕作传统、农业技术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农耕文化。农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绿色思维、和谐共生理念,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文化自省,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学习“耕作制度”内容时,可结合某些地区只偏于发展经济,只种地不养地,高强度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潜在危险,而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用地理念,轮作休耕的循环农业模式,正是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与“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的理念相契合。
(三)多创造与优秀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典型的交流机会,激发自身能动性
让新型职业农民走访当地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等先进人物典型,让先进典型讲解自身的奋斗经历,以其言行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不断加强自身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引领自已不断进取,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已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四)智能传播,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微信、QQ、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及进推送培训技能课程信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到农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政素养。利用多种多媒体教学平台,推进空中课堂,链接相关音视频资源,了解农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家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等最新资讯,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平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园情怀。
乡村振兴离不开具有先进思想、职业理想、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有乡土情怀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抓好培训课堂这个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培训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施“课程思政”,调动各方思政教育资源,给以全方位、深层次、渐浸润的影响,让新型职业农民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塑造正确的价值体系,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