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2021-12-12贾军锋

甘肃农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丽农民农村

贾军锋

中共宁县县委党校,甘肃 宁县 74520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指出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于甘肃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全面转型的重大任务。甘肃作为农业大省,如何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稳粮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是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源流中,农业农村也必将加快发展,这就对农村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搞不好就会导致农村边缘化,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进而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到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应积极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和生活条件。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带动城乡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城市人到农村休闲游乐,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促进乡村振兴整体水平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甘肃省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了一批典型事例,但受地理条件、发展水平、干群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乡村建设的总体水平依然不高,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然从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入手,从农民最期望、最能见到实效的方面做起,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重点更为突出,力量更易凝聚,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迅速推开,较快改善农村面貌,更好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是乡村建设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的全面改善。因此,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省情实际,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甘肃省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打造甘肃“三农”工作新亮点,增创农村发展新优势。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好幸福新甘肃的重要内容

甘肃省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发展的差距很大。要实现这一重要目标,最难最重的工作任务在农村。因此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基础支撑,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加强对农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各项条件水平,盘活农村的市场潜力,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业,以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

要持续推动的发展是涵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科学发展,让占全省人口多数的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40年前,农村实行“大包干”,核心是赋予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解决农村温饱问题。40年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更进一步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建设美丽乡村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面临难得的有利时机。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力基础。

(一)投入有保障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投入是保障。甘肃省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贷款、东西协作扶贫等途径,持续扩大资金筹集,保障水平持续增强。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GDP必须向万亿元跨越,工业支持农村的力度将持续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和物质保证会更加有力。

(二)各方有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品质。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改善、生活品味的提升、建设幸福家园的要求非常迫切,为因势利导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条件。

(三)工作有基础

近年来,农村在土地整治、危房改造、厕所革命、环境整治、产业开发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总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要求,是群众的热切期盼,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持续推进。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实现全省乡村总体面貌的根本改观。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先决条件。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解决农村发展的弱项短板。重点进行村庄道路、供水、网络通信、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值,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完备的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最迫切的是对教育、卫生、就业、文化、社会保障水平等问题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水平,以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全面提升幸福指数。

(三)努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是农民发展的根本之策,必须立足本地,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选择最适合当地发展、最能为群众所接受的产业,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推进农产品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促使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建设田园综合体,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的要求,推动农产品生产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使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获得经济利益,感受到三产融合带来的效果,增强做好产业发展的信心。

(四)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农村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产业支撑有直接联系,但也有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集体经济属于所有制范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村庄面貌改变大,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配合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高涨。因此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加快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支持政策,加快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探索发动农民群众入股、土地流转等形式,促使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五)着力持续整治村容村貌

整治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以全域无垃圾行动为抓手,合理规划道路,全面系统考虑垃圾存放、卫生改厕、安全饮水、农宅布局、道路行路树栽植等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使农村面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地人文风俗、地形地貌相得益彰。

(六)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大量富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现有的以血缘关系和宗族纽带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提升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三会一约”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统筹建设农民养老场所,引导教育留守妇女和儿童积极参与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合理诉求表达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和方式,形成良好的乡村社会管理服务氛围。

(七)推动文明乡风持续向好

良好的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和文化渊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有效开发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赋予美丽乡村新的文化内涵,挖掘农村社会潜在的文化魅力,增强农村乡风文化的认同感,发挥乡贤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鲜活的先进事例,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破除旧思想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以先进的文化感召农民群众自觉更改个人行为方式,形成乡风文明的强大合力。

(八)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业务部门选派干部到乡(镇)担任乡村规划建设指导员,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注重在基层和农村工作培养和识别干部,适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富有成效的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提拔任用进入乡(镇)党政班子。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农民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

猜你喜欢

美丽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