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与乡村振兴
2021-12-12□吴棒
□ 吴 棒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使得宗祠文化再一次绽放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为了使农村更快、更好地建设,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宗祠存在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乡村民众对宗祠的依赖程度,将宗祠文化作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宗祠文化正通过新时代这个契机推动着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为此,宗祠文化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一、宗祠文化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程与优良传统,是家族的圣殿、宗族的象征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对血脉的崇拜观念。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良好的乡风文明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利于将党与民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团结奋斗,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二、宗祠文化对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宗祠文化当中,族谱是教科书,各宗族的族谱大多都是记叙历代祖先优秀感人的事迹。例如,祖先是从贫苦的家庭出生,生活条件十分不好,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高官厚禄,使得家族振兴,儿孙得以脱离贫困的苦海;又如祖先是有名的孝子孝孙,十分孝敬长辈,愿意助人为乐。家族族谱记录这些的目的就是为后代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通过这些事迹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时刻铭记祖辈的先训,绝不做出有辱家门的事。
宗祠就如每个宗族成员心中的庙堂,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先辈的遗训和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能够使宗族成员产生深厚的宗族历史感和归属感。所谓宗族历史感,就是宗族成员愿意继承先辈的优良品质,绝对拥护先辈的美名;归属感则是指宗族成员愿意团结起来发扬自己宗族,而宗族文化的源泉价值也就在于此。宗祠文化丰富多样,其所含有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将其中这些优秀的、有价值的东西充分运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既有利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也有利于乡村治理与宗祠文化运用的相结合,从而达到二者融合,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二)有利于发扬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宗祠文化有利于乡村治理的和谐与稳定。在乡村治理过程当中,“乡村法律”就是祠规民约。祠规民约是族众在历史变迁中,为了更好地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将一些宗族观念和习俗逐步固定为祠规族训,成为家族、村落或者社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以重庆万州杨氏宗祠为例,能够造就万州杨氏宗族四百多年的历史而经久不衰,最终发展成为万州一大宗族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宗族内部秩序是通过宗族祭祀活动进行的,这种宗族祭祀活动能够使宗祠在宗族内的地位更加巩固;其次,通过教化族人、规范宗族族人活动、约束族人的言行,最终达到提高族人的基本素质的目的;再次,通过奖惩和救助等方式来维系宗族族人直接的和睦。
传统的乡村治理以德治为主,弊端明显,而且乡村居民法治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旦乡村内人员道德败坏,乡村便无法维持秩序。家法族规规定遵纪守法、自尊自爱、讲信义、对政权稳定的极力维护、对社会动荡的反对等,这些弥补了我国目前基层政府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
(三)有利于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宗祠文化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单位是姓氏,主要担负着传承家族的伦理规约、价值理念等,规范和制约着后代的社会行为。首先。宗祠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这是宗祠的最基本功能,同时宗祠也拥有地方管理和教育的功能,特别是那些著入在族谱中的族规族约,对于后代的行为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一些族训,包含着遵守法纪法规、崇尚节俭、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内容,这些都是是乡村中文化的精华,并且凝聚着中华民族忠孝廉洁的传统文化。
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提高居民道德意识是不容忽视的一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却在加速流失,其中流失最明显的就是诚信。乡村治理中,对于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却发现了一个新的途径,那就是结合宗祠文化。结合宗祠当中的族训家规,把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崇尚俭朴等良好的品德运用在乡村治理当中,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三、宗祠文化与“三治”相结合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将宗祠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将乡村自治与先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1982年,村民自治写入宪法,乡村治理就开始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标来推进。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政策无法实施,乡村居民难以实行,因此村级组织成了政府的代言人,而乡村居民却失去了话语权。因此,所谓的政策只是一纸空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乡村居民处于尴尬的地位。政策的下达使得居民没有得到该有的权利,政府却多了许多话语权,乡村居民与政府的矛盾逐渐加深。为了化解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宗祠文化当中的一些经验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为乡村治理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一项惠及民众的重要任务,在乡村振兴中,融入宗祠文化的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激起广大乡村居民为乡村振兴而奋斗。推行民主管理,由村民自己管理,始终坚持走民主协商治村的路,实现“替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继承和发展祖先遗留的优秀品德的领头人,能够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扬爱国主义,乡村人民艰苦创业、建设乡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将乡村法治与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结合。乡村治理要坚持法治为本,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为核心,加强法律制度的权威,全面提升乡村道德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传统的农村对于法的普及还较为缓慢,但是居民对于当地的宗祠文化却十分了解,以乡村居民熟悉的民俗村约来过渡,对于正规法律的普及大有裨益。乡村治理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一个人人都识法、懂法、用法的乡村才是一个“和谐”的乡村。因此,普及法律是前提。把法治为本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是步入法治乡村的第一步。其次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要将依法治理的理念进行渗透,通过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提升乡村居民的法治观念。当人人都懂法、守法、用法的时候,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会极大提高。
将乡村德治与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结合。道德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程度。国家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提高的就是乡村居民的素质问题。要解决乡村思想价值问题,仅靠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只有将德治与法治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将德治纳入乡村治理工作,是我国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当今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历史源泉就是来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宗祠文化传统伦理观念。而这些观念因为紧紧地与乡村居民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熟悉的观念更加能够被乡村居民所理解和接受,在将宗祠文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过程中,由于这个原因,所取得的成效也更加明显和突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关于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相关内容,在政策布局方面要更加完善。具体内容主要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乡村村民自治实践的全过程、建设和健全法治乡村、提升乡村整体德治水平,以及建设平安乡村等。存在于乡村治理中的自治、法治、德治与宗祠文化对于乡村治理的作用相结合,能够使我们国家乡村治理更有效完善,让乡村振兴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