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苏轼茶诗为例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践

2021-12-12

福建茶叶 2021年7期
关键词:苏轼情怀文化

刘 玮

(河北体育学院社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1)

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化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

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它承继汉唐同时又开启明清,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代文化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影响之深刻,在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熠熠生辉,在各个领域硕果累累。

苏轼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顶峰式的人物,他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文学方面工诗、词、文、赋,均成就极高,善书法和绘画,《寒食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他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式人物,也是中国数千年来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对茶一往情深,在他一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茶诗数以百计,经典之作颇多。我们以他关于茶的作品为例,以专题教学的方式,来展开课程思政的探索。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春,苏轼还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县),《汲江煎茶》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情景。苏轼宦海沉浮,屡屡受挫,但并没有气馁,依然选择笑对人生,煎茶便成了他抚平创伤的最佳方法。诗人为了煮一壶好茶,以老迈之躯到江水中取来活水,等到茶水煮沸,眼前云脚乱翻,乳浪飞旋,此时耳中所闻是松涛阵阵之响,“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不禁“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可以看出茶已成为苏轼生命与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茶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品茶、煎茶、磨茶,甚至还栽种茶树。在东坡《种茶》一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如何移栽一棵老茶树的过程。“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百年老茶树,已经被遗弃,但苏轼却选择了一个春雨如油的好时节,将其移到了自己的园中。在他的细心呵护下,老茶树重现活力,长出了上好的茶叶。“紫笋”,茶名,又称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团茶”,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任福建官员之时,专供宫廷饮用。

诗歌《白云茶》展示了苏轼在春天煮茶品茗的情景,“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恰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诗中提到的白云茶,指的就是产自浙江杭州西湖区上天竺白云峰茶,这便是西湖龙井茶的前身。在谷雨时节白云峰下好好品饮这嫩绿鲜美的新茶,感觉就像湖中的雪花一样纯净幽雅。

苏轼还告诉我们,好茶还需好水烹,“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烹小龙团》)“第二泉”即“惠山泉”,相传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亲品其味,将惠山泉列为天下第二泉,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

苏轼描写茶的作品还有很多,从峨眉之巅到岭南之地,茶陪伴了苏轼一生的时光,他对品茶、烹茶皆有研究,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感受到作者豁达的胸襟,生活的真趣味。从苏轼的诗歌联系到茶文化再扩展到在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熠熠生辉的宋代文化,这种专题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中国文化生动具体的感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品性修养,建构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建构学生的家国情怀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但无论身处何处,他的身上都会体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他用笔表达胸怀,书写着对于国家命运、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关怀。

在家国情怀的主题教学中,可以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经典作品中挖掘其爱国主义思想的源流和体现,他一生“历典八州”,历经艰难,

无论是“自请出京”,还是“乌台诗案”,无论是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任上,还是于黄州、惠州、儋州贬所,苏轼都留下了一个知识分子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和爱国情怀,从“贤者报国之功,乃在缓急有为之际”到“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个爱国爱民热血男儿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关心民间疾苦,在黄州虽然自己暂住在寺庙里,但听到当地百姓有把养不起的女婴淹死的恶俗,难过得几天吃不下饭,与朋友组织了一个民间慈善团体“育儿会”,向本地富户募捐,苏轼自己虽然囊中羞涩也带头捐款。在苏轼的努力下,当地溺婴的风俗有所改变。他在各地任地方官时,尽力为百姓多做好事,为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洪涛;任杭州太守时,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晚年贬谪澹州时,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造福于民。被贬黄州时作的《鱼蛮子》和谪居惠州后作的《荔枝叹》,表现了他屡遭贬滴仍然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的勇气。

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从苏轼身上可以学到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体会到深沉的家国情怀,当代大学生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把自己的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批批有为青年投入到新冠疫情的志愿者服务中,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抗疫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苏轼是个极具天赋的艺术家,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虽历经磨难,却依然人生有追求、生活有情趣、心灵有归宿。他在黄州研究出“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他在汴京写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在荒僻的儋州,写信叮嘱儿子海南的生蚝太好吃了,可千万不要告诉朝廷里那帮人,“生蚝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苏轼《食蚝》),他喜欢酿酒并总结出“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他在惠州把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创新吃法,竟然酥香无比,说“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又喜食岭南的荔枝,竟然喜爱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夜赏海棠“只恐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为了温饱在黄州城东的无名高地亲自耕种,把土地命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自此成为了后人熟知的“苏东坡”。他对茶可谓一往情深。他认为茶可以消除烦恼,使人心情舒畅,他说饮茶是人间最有滋味的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温暖宽容,喜与人交往,他与挚友佛印坐禅神侃亦庄亦谐,与朋友喝茶品茗吟诗作赋,在海南,他写信给得意门生姜唐佐,邀他来喝茶,信刚送出,突然有事,不得不取消品茶之约。但苏轼仍不死心,写信给姜唐佐说如果事情结束得早,还能过来一起饮茶吗?苏轼热心于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好茶。皇帝赏赐给他一种福建特产“密云龙”,苏轼便把这种名茶珍藏起来,自己舍不得喝,唯有最得意的门生来到家中,才吩咐家人取出,以做会客之用。他与朋友真心相待,但有时也喜欢开开朋友的玩笑,好友陈慥的妻子柳氏,生性暴躁,于是苏轼作诗一首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无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此后就成为悍妻的代名词。苏轼喜欢美景,他做杭州太守的时候经常在西湖边上办公,“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一生漂泊,却能随遇而安,他的家乡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四川眉山,他告诉我们“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风雨面前不畏坎坷,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迈之句。

苏轼有趣的灵魂散发着天真善良的光辉,他人生的志趣,生活的态度,都对现在的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启发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增加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做个有趣的人,不要过度沉溺于电子产品营造的虚拟世界,培养日常爱好和生活趣味,像苏轼一样艺术地看待生活和人生。

苏轼通过诗歌畅抒胸怀,书写着对于国家命运、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关怀,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诗作的思政元素,以专题化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家国情怀,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

猜你喜欢

苏轼情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赣鄱情怀
从善如流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谁远谁近?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