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多磨,织密“阅读之网”

2021-12-11姚姝颖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夏洛威尔整本书

姚姝颖

整本书阅读需要我们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下沉”,走进文本慢慢端详,细细打量,再从教学活动的角度“上浮”,立足阅读,指向素养,进行高阶的思辨读写。在《夏洛的网》这部作品中,蜘蛛夏洛织起了一张可歌可颂的成长之网。作为阅读的引领者、共读者的我们,也需要持续地、自由地与学生共同编织起一张“阅读之网”,让思维的枝蔓在阅读行走中不断舒展、生长……

进行《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课例打磨时,我在团队的帮助下,一次次地与作品晤面,破译“成长密码”,一次次地与儿童对话,映照“成长境遇”,一次次地由学法启思,舒展“成长触角”,在一课多磨中慢慢织密“阅读之网”。

一织“阅读落脚点”:精准聚焦,破译成长密码

整本书可挖掘的有价值的阅读素材有很多,为我们呈现了一张纵横交织的信息网格。面对丰富的语料,我们要学会在繁杂的素材中进行统整,提取淬炼出在文本解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项主题,在此“落脚点”上精准定位,持续聚焦,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实现“软着陆”。

我所执教的是《夏洛的网》第二课时。此前,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课时“行动见智慧”的学习基础,他们由故事情节出发,重点关注了威尔伯命运出现的几次转机,探讨了它是如何在承诺、守诺中化解危机的,对作品的主要角色和重要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此,我该把第二课时的阅读“落脚点”放在哪里呢?当再次走进作品,我发现,由作品角色出发,它们的“成长”印记随处可见,成长的经历也充满了令人感佩的韧性和力量。弗恩、威尔伯、夏洛,即使是原本并不讨喜的小老鼠坦普尔顿也给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转变。因此,我把第二课时的落脚点放在了“成长出精彩”这一主题上,通过与学生一起漫谈作品角色、展示成长导图、开展段落赏析来推进阅读。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好地感知不同角色的成长变化,我精心设计了花朵图、木梯图、藤蔓图、脚丫图等,读前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导图创作的潜能,启发他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边阅读边绘制成长轨迹。

在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手捧一张张精心制作的思维导图上台汇报时,我才恍然发现: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其说是记录“成长”,不如说是仅仅针对作品人物不同时间、不同事件中个性品质的条分缕析,缺少了由此及彼的前后对比,这样的“成长”也自然变了味。团队老师们一语道破症结所在:在这堂课上,“成长”是个太过泛化、模糊的词眼,不同的作品体现出的成长主题应有其特有的属性。我不禁反思:的确,在进行整体设计时,我们常常会因为对文本的惯性思维,而产生单一、笼统的定论。反观不同作品,“成长”所包孕的内涵极为丰富且不尽相同。《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爱德华在历经一次次别离后收获成长;《草房子》中的孩子们在苦难与挫折中蜕变成长;《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荒岛求生,在战胜困难、突破自我中不断成长……由此看来,我们亟需打破解读的惯性思维,破译出《夏洛的网》具有个性标识的成长密码。

再次细读文本,当我们又一次聚焦“成长”时发现,夏洛对威尔伯有救命之恩,威尔伯对夏洛有托孤之义。无论是威尔伯、夏洛,还是坦普尔顿,他们都帮助又或者是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解读让“成长”变得“有血有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更真切。因此,我把主题细化为“在互助中成长”,设计时舍弃了原本的思维导图板块,把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关注主要角色的重要成长节点上,通过前后勾连对照,发现人物潜移默化的改变,更深深地感受到,它们的成长之路也在这相互帮助中越走越宽广,进而将传递真善美的深远内涵升华、颂扬。

二织“阅读兴奋点”:动静相衬,映照成长境遇

想要引导学生持久地投入到整本书阅读中,便要活化阅读推进的方式手段,调动积极的审美反应,把体验与经历、情境与驱动有效地盘活起来,点燃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让他们习得的动态的活性知识成为镶嵌在“阅读之网”上熠熠闪光的独特线脚。

在进行《夏洛的网》第二次教学时,我努力在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上做足功课,以动静相衬的方式搭建了这样两级阶梯供学生攀爬。一是漫聊人物,共话难忘印象。在课堂伊始,紧紧围绕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以一个统整全篇的问题“这些角色里,让你印象最深的是谁?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说”,打开他们漫聊第一印象的话匣子,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整体感知人物鲜明的个性形象和表现出的闪光品质。二是配音体验,感悟出彩成长。因为有了夏洛等小动物的帮助,威尔伯成为光彩照人的“最美出彩猪”。夏洛在营救威尔伯的过程中奉献自己。这一环节,通过“身临其境”配音秀,选取了几处电影版《夏洛的网》片段,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配音活动中,展示角色风采,在互动评价中感受角色前后的对比。

磨课研讨时,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配音秀是整堂课的高潮所在,学生很感兴趣。但同时也提出了质疑:配音秀的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场面的热闹中,没有在情境中建构起电影与整本书的关联,形式没能很好地服务于内容。基于存在的问题,我对原有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

1.(出示《夏洛的网》电影海报)读完书后再去看这部电影,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开展班级“身临其境”配音秀。

3.出示目录、“坏消息”和“最后一天”两个章节图。

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个章节,分角色练习配音。

4.小组展示。(小评委点评、情境采访)

5.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片段

配音。

6.相机指导交流不同人物的成长变化。

总结:在读整本书时,我们前后对照,就能发现人物的成长变化。其实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有同名电影或动画,像刚刚那样走进电影中的画面,回顾书上的故事内容,互相映照,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啦!

整本书是文字的艺术,电影是镜头的艺术。调整后的课例,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画面补白,与作品文本一一对照、相得益彰,既实现了艺术呈现动与静的完美交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借助活化的媒介手段,真切体验、推己及人,让文学作品中的成长境遇映照于心,滋养于行。

三织“阅读生长点”:要素迁移,舒展成长触角

教者要充分地调取前置的学习经验,在现有的学习基础上通过阅读的贯通、想象的联动、策略的迁移,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尝试着把阅读经验转化为写作内容,以学定读、读写结合,努力达成自主阅读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由会读一本书到会读、读好一类书、更多书,实现語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第三次磨课时,我结合四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特地将“批注”这一阅读策略融入本课教学中,全面打通阅读策略和拓展练说的实践通道,一以贯之。一是回顾批注,总结成长经历。回顾总结了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反馈了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得,指导学生前后勾连写下对人物的批注,让这样的学习策略成为学生阅读时可以“带得走”的能力。二是拓展练说,定格精彩永恒。以介绍“谷仓照片墙”的情境形式,引导学生将批注感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讲述动人故事、描绘成长精彩。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在方法化、情境化、立体化的阅读活动中,逐步获得动静相宜的阅读习惯、拾级而上的阅读体验、言意共生的阅读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新区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夏洛威尔整本书
你做了什么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威尔和斯奎尔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夏洛的网》读后感
感人至深的《夏洛的网》
读《夏洛的网》有感
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