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长县涧峪岔镇白家河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分析

2021-12-11姚春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环境

姚春娟

摘 要:通过对子长县涧峪岔镇白家河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概况、项目建设条件、新增耕地来源及水土资源平衡等的分析,合理制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方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排水系统,保障耕地安全,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整治;现状分析;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2-0134-05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Baijiahe Land Improvement Project in Jianyucha Town, Zichang County

YAO Chunjuan

(Yan,an Branch of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Xi′an 71007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ject area overview, project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alysis, newly added cultivated land source analysis, and water and soil resource balance analysis of the Baijiahe Land Improvement Project in Jianyucha Town, Zichang County, rationally formulate project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plan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y Environment, increase the area of arable land, complete the drainage system, ensure the safety of arable land,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Land remediation; Status quo analys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se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子长县涧峪岔镇白家河流域的3条沟道(官路峁沟、坟塌沟、白家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2′20.02″~109°35′36.88″、北纬37°21′12.92″~37°23′44.72″。项目区地理位置图详见图1。

1.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于黄土峁梁状丘陵沟谷地貌。沟道在长期水蚀作用下,峁梁起伏、沟壑纵横,地貌由梁峁、沟坡、沟床3个单元组成,以梁坡为主,两岸上部覆盖有大量的黄土,沟道坡脚多为红胶土,沟谷断面多呈“U”字形,坝地比较平缓,地面坡度一般在5~10°,详见表1。

1.1.3 气象特征 项目区属温和半湿润气候区,春夏秋冬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干旱多风,易出现寒流霜冻;夏季降雨集中,秋季阴雨多,降温快。多年平均气温9℃,1月平均气温-7.2℃,7月平均气温23.2℃,极端最高气温37.6℃,极端最低气温-22.7℃,全年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3194℃。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4月中旬,无霜期179d,早霜冻危害严重。年平均日照时数2574.0h,年总辐射量132.7kCal/cm2。

1.1.4 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垆土,成土母质为黄绵土,由于长期耕作和水土流失,地表黑壚土被严重剥蚀,只有零星残存。耕种土壤为黄绵土,物理性粘粒含量为25%~30%,粘粒含量为10%~15%,颗粒以粗砂粒为主,占60%左右;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pH值在8.0%~8.6%之间,土壤呈微碱性,微量元素K元素比较丰富,N、P等微量元素缺乏[1]。

1.1.5 植被 受气候类型影响,加之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区属典型的干旱草原型植被,建群植物以针茅属的长芝草,蒿属的铁杆蒿、茭蒿,百里香属的百里香草,甘草属的甘草为主。由于气候冷冻、干旱、多风沙,项目区现有植被多以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乔木林树种主要有杨树、柳树、刺槐和榆树等。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较低,仅15%。

1.1.6 水文地质 项目区属黄河二级支流,淮宁河一级支流白家河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35万t/km2·a,年产沙29.04万t。产沙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占流域全年产沙总量的84%以上。项目区年均降雨量534mm,径流特征表现为年内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汛期径流多为洪水,其特点是峰高量小,陡涨陡落,历时短,含沙量大,往往造成灾害。项目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潜水,多在沟谷低处出露,水量等受大气降水影响极大。坝地因地下径流排泄不畅,易造成土壤盐碱化[2]。

1.1.7 工程地质 项目区属鄂尔多斯台坳的一部分,境内主要是中生代沉积岩系,在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第三纪红土层上,覆盖着1层深厚的第四纪黄土岩系,基岩露头出现于深切河谷或曾受了强烈剥蚀的山岭地区。地表多为第四纪上更新统风积之黄土和全新统冲洪积黄土状土及松散地层覆盖,部分地段出露运叠系砂石,砂质泥页岩。流域主沟道冲蚀严重,未见岩石出露。

1.1.8 自然灾害 项目区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干旱、冰雹,其次是霜冻、暴雨和干热风等。据气象部门统计,常年平均干旱2.92次,霜冻0.5次,暴雨3次,冰雹2次。由此可见,暴雨、干旱、冰雹现象的出现频率较高,危害面积较大,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霜冻和干热风等灾害出现有局限性,对农业生产的威胁相对较小。抗御以暴雨、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是项目区农业生产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2 社会经济条件 本项目位于子长县涧峪岔镇,距县城42公里,涉及刘家山村、白家河村、张家山村、宽焉村、壕子焉村、刘家坪村6个行政村,见表2。

1.3 土地利用现状

1.3.1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子长县现有的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统计,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个地类占地面积详见图2。根据项目区1∶2000实测图,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子长县现有的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发生了变化[3],项目区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二调中原有的部分耕地已变为天然牧草地,项目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为:旱地35.85hm2,天然牧草地35.62hm2,其他草地2.36hm2,农村道路1.49hm2,沟渠8.61hm2,水工建筑用地0.21hm2,采矿用地0.21hm2。

1.3.2 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采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1)土地垦殖率,反映土地开发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土地垦殖率(%)=35.85÷81.78×100=43.84%

(2)土地利用率,反映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率(%)=81.78÷81.78×100=100%

(3)耕地复种率,即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由于部分农田过于零散,加上道路交通不便等原因,当前项目区部分耕地出现撂荒弃种现象。据调查耕地复种率为80%左右。

1.3.3 耕地质量 由《子长县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库》查得,项目区现状耕地国家利用等類别为12等,项目区耕地均为旱地,无其他耕地。项目所在县的基准作物为冬小麦,指定作物为春玉米和谷子[4],产量比系数:春玉米0.60、谷子0.75。经调查项目区旱地年单产春玉米6000kg/hm2、谷子2400kg/hm2,一年一熟;项目区整治前粮食产能为129.06t(见表3)。

2 项目建设条件

2.1 基础设施条件

2.1.1 道路交通设施

2.1.1.1 对外交通 项目区位于白家河流域上游,距离涧峪岔镇0.4km,有石玉公路从项目区通过,该公路为柏油路,路宽6m,项目区所涉及权属村庄较分散且都位于山峁上,沟底有土路可以到达项目区,现状道路路宽4m。山峁上的壕子焉村和刘家山村有可以到达项目区的下山路,均为土路路宽4m,壕子焉村的下山路边坡滑坡严重已无法通行。

2.1.1.2 对内交通 项目区官路峁沟沟道内耕地因水毁撂荒严重基本没有生产路,现有的生产路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路,数量少、分布零散,路面较窄、路况差,部分路段坑洼不平,无法满足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和机耕的需要。

2.1.2 灌排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属于旱作农业区,流域内水资源较为匮乏,无灌排骨干设施,排水为自然沟道排水。项目区农田靠自然降水灌溉,上游无水库,田间无灌溉设施。项目区农田排水为沟内土质排水沟,排水沟位于沟道中间,布局不合理,下切较为严重。项目区紧临附近村居民点,项目区附近10kV供电线路覆盖,各村均配备有变压器,变压器容量能满足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项目施工用电的要求。

2.1.3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设施

2.1.3.1 淤地坝建设 子长县94.6%的面积为峁梁沟谷地,淤地坝成了农民口粮的主产地。项目区内共有4座淤地坝,均为20世纪60—70由当地村民自发所建的[5]。官路峁沟淤地坝于20世纪90年代水毁,由于年久失修,现只剩一半坝体;坟塌沟淤地坝坝体基本完好,但排水不畅,溢洪道部分损毁;白家河淤地坝坝体已被完全冲毁,上游坝地被冲出深沟,现只剩少部分坝体。本次项目对4座坝进行维修,各坝情况及维修方案见表4。

2.1.3.2 林草植被建设 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决策后,延安市各级政府通过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项目区各村在政府领导下对坡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沟道上游坡面林草植被覆盖率大于30%。

2.2 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状况 项目区涉及村庄较为分散且均位于山峁上,随着近年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村民开始集中居住,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项目建设与农村居民点建设无相互影响。本子项目不涉及居民点相关建设,不做相关专门设计。

2.3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2.3.1 自然限制因素

2.3.1.1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现有耕地大部分为淤地坝淤积形成,为沟谷地带,由于淤地坝冲毁,沟内坝地水毁严重。农民无法耕种,更无法适应机械化耕种,影响耕地利用和产出。

2.3.1.2 气候 项目区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和暴雨。项目区降水年季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易造成干旱缺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而每年7—9月降水过于集中,易形成暴雨,引发山洪,危害农田安全。

2.3.1.3 水土流失 项目区属侵蚀极强度以上水土流失区,地表受水力侵蚀强烈,极易形成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表土剥蚀严重,导致土壤结构劣化,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因此需要修建高标准的坝地、布设谷坊等水土保持措施,并新建排洪沟渠,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2.3.2 农业设施限制因素

2.3.2.1 沟道防洪设施 由于项目区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地形又陡,汇流速度快,洪峰流量大,洪水对沟道内耕地及道路等威胁极大,由于常年缺少系统的沟道治理和防洪排洪体系建设,沟道内生产无保障。结合项目土地整治,必须建设完整的防洪保障体系和设施,以保证项目区生产安全。

2.3.2.2 交通及灌排基础设施 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基本没有,大部分田块机械无法通达,无法拦蓄降雨增墒,这些都严重制约项目区农业产出。项目建设应结合土地平整,规划完善生产道路和截蓄雨水设施,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2.3.3 其他限制因素

2.3.3.1 土地经营模式 项目区土地经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耕地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经营的规模化,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交易方式落后,由于势单力薄,谈判资本弱,难以保护自身利益。

2.3.3.2 資金投入情况 近年来,当地政府、集体和个人在沟道土地整治、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实施面积小,分散零星,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项目区水利水保设施配套花费高,当地群众心有余而力不足,亟需通过项目带动解决。

3 新增耕地来源

项目区沟谷地带有草地(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草地是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项目区内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施工可能造成破坏的草地均非退耕还林区域,也不是林业和农业部门划定的保护范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均征得当地林业、农业、水利部门同意。经分析,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1.05hm2,主要来源于耕地中间或周边原界定的林地和草地。新增地来源见表5。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4.1 可供水量 该项目位于淮宁河流域上游沟道内,均为季节性河流,区内及周边无规模蓄引水工程,项目区灌溉水源为自然降水,无人工灌溉条件。项目所在地在水文地质区划上属于富水性极弱的(q<1)、微咸水(矿化度1~3g/L)分区;在地下水分区中属于延安黄土梁峁孔隙裂隙水区,区内覆盖较厚的更新统黄土状土多为透水而不含水地层,地下水可供水条件亦较差。

4.2 需水量 项目区主要的作物类型有玉米、薯类、豆类、蔬菜、谷子等,以玉米和谷子的播种面积最大,一年一熟。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34.0mm,多数年份基本满足旱作玉米(平均日需水量4.4mm)、谷子(平均日需水量5.7mm)生长下限需要。同时,自本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和整理耕地以坝地为主,田坎(埂)能够有效地拦截坡面径流,改善雨水资源的下渗补给垫面和历程,起到了一定的保水作用。

项目区本身属于雨养农业区,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农业生产的水分来源。整治后以粮食种植为主,规划设计只考虑保水(如修建田坎(埂)、绿化措施),故不再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5 小结

通过对子长县涧峪岔镇白家河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概况及项目建设条件、新增耕地来源、水土资源平衡等的分析,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方案。项目区地形破碎,粱峁起伏,沟壑纵横,为“黄土梁状丘陵沟谷”地貌类型分区。对沟道内两侧凸出山峁进行削坡,拓宽地块,增加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排水系统,保障耕地安全。完善田间道路、生产路,新建、维修田间道路,提高田间道路通达度,方便农民生活生产和耕作。保护生态环境,对取土高边坡、坝(坎)坡等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防止产生新的生态破坏。以治碱排水修复水毁坝地为主,适度考虑沟台地、坡地整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禁止在退耕还林地进行沟道土地整治,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左勖.子长地区黄土潜蚀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

[2]高小文.延安治沟造地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危害防治[D].西安:长安大学,2018.

[3]刘铁辉.近16年来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子长县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06):6-11.

[4]周雪,陈伟,王倩,等.考虑耕地利用条件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利用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5):318-326.

[5]李国斌,惠晓明.浅论淤地坝建设在子长县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陕西水利,2010(002):53-5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可持续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环境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经济问题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