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依然爱鲁迅
2021-12-11陈光
陈光
2021 年,鲁迅诞辰140 周年。在中国,至今没有一位作家能有鲁迅的地位。在他身上,深刻性和国民度罕见地统一。而在关于他的无尽讨论中,“鲁迅与青年”总是最能折射时代本质的话题。
现在,他的《野草》被改编成说唱歌曲,获得了858 万播放;他说过或没说过的语录都被做成表情包,活跃在评论区;在微博,鲁迅也有自己的超话,且在历史类超话中名列前茅……这股来自年轻人的追捧激起了部分时评人的愤怒,认为这是在消费鲁迅;也有人保持乐观,认为这说明鲁迅没有过时。
作为极具象征意义的化身,鲁迅的形象正被青年解构甚至颠覆。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教授表示,鲁迅对于现代中国是“正在进行时”的存在。他并不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他给我们的是思想启迪。
16 岁的狂生:鲁迅还有很多精神后裔
16 岁的奇霖算是个小有名气的“狂生”,初中就读于北京某名校,是学霸中的学霸。他从小就有主意,爱读书,也是让老师和家长又爱又头疼的“刺儿头”。初一时,他实名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编者致公开信,细数小学课本中的14 项文史类问题。在语文和政治课上,他的发言有时长到挤占了教学时间。因发言大胆,他也被一些同学视为“另类”。
奇霖不习惯顺从,他说:“我从小就爱反抗,爱批判,这是我接受鲁迅的基础。”鲁迅是他最喜欢的作家。
初三时,奇霖转学到广州一所学校。初到广州,他无法适应。为赶进度,老师并不鼓励他课堂发言。2020 年9 月,奇霖决定休学一年。他用“物不得其平则鸣”来描述自己休学前的状态,觉得自己和鲁迅写的《孤独者》颇有共鸣。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奇霖怕自己像魏连殳那样自暴自弃。他买了一套《鲁迅文学全集》来读,希望以鲁迅为强心剂。
“当下阅读鲁迅的意义,首先是不满足于现状,知道‘革命无止境,”奇霖解释道,“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一针见血的批判。”
2021 年9 月, 奇霖再次开启高中生涯。如果穿越,他想对鲁迅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还有,“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许多精神后裔。”
百万UP 主:鲁迅如果有答案,他一生也不会那么痛苦
如果说鲁迅是B 站的顶流作家,那UP 主“智能路障”就是这场“鲁迅热”早期的最大推手。
2020 年9 月,24 岁的武汉博主“智能路障”发出一段名为《鲁迅是被吹捧出来的吗》的视频,旁征博引地向网友介绍鲁迅,播放量最高时位列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三位。“智能路障”意识到,鲁迅系列将是爆款。
于是, 一年之内, 他出了20 多条关于鲁迅的视频,很多都点击上百万,而其观众则以00后居多。“我觉得大家对鲁迅感兴趣,是因为现在压力较大,希望找一个类似精神导师的人,但大家对鲁迅的了解还局限在课本上,对真实的鲁迅缺少了解,我是比较系统地去介绍鲁迅,可能引发了大家的兴趣。”
“ 智能路障” 在23 岁时才开始精读《鲁迅全集》。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中文专业的高才生或老师,但其实他是“社会大学”毕业的,用他的话说,是“惨遭社会毒打的魔幻人生”。早年,他的父亲做生意误入歧途,母亲一度靠着1000 元的工资拉扯他长大。中专毕业后,17 岁的他开始打工,给化妆品店擦过地板,被拖欠过工资,也受过侮辱,一气之下立誓不再给人打工。后来,他开淘宝店,做游戏生意,在20岁出头就赚过上百万元,但又遭遇侵权等一系列问题。
在最痛苦的阶段,他开始读书,开始走近鲁迅。他觉得从鲁迅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一种不极端的、自省的思维方式,“他想问题能面面俱到,现在很多青少年有极端化倾向,因为极端化太吸引人了,人们喜欢确定性强的东西,但鲁迅不一样,鲁迅碰到一个问题,他一定会很深入、很透彻地去分析,我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这一点。”
“智能路障”并不觉得鲁迅是那种站在制高点很清醒地指出弊病的人。“鲁迅如果有答案的话,他一生也不会过得那么痛苦,他也是不断地在学习成长。”
相声演员:鲁迅有冷眼也有热肠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堵了”……每当讲到这些对照现实的包袱,台下的大学生观众都报以热烈的回应。
在很多高校的舞台上,80后相声演员李寅飞都表演过自己的原创作品《大话鲁迅》。他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北京大逗相声的班主,给相声加入人文色彩一直是他的创作风格。《大话鲁迅》是李寅飞2014年创作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就是致敬自己的偶像。把“伟大的,深刻的,严肃的”鲁迅融入相声,逗人发笑,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气。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歪曲鲁迅,糟改经典”的误解。
李寅飞解释道:“从我个人来讲,这个创作是基于我長期以来对所有人的态度。在我这里没有神。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所以不管是鲁迅,还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我觉得都可以拿来分享。”
在这段相声中,并不是每句话都为逗乐观众。其中,李寅飞严肃地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我好比是一头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说这句话时,李寅飞没加任何包袱。
“它不幽默,但是它有力量。这对塑造鲁迅先生这个形象有帮助,我是觉得歪讲的东西多了之后,需要有几句正讲的。”李寅飞说,“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这句话深得我心。”
现在,李寅飞也经常在抖音发些针砭时弊的幽默小段。“我们一定要看到,鲁迅先生在批判这个时代、社会时,他做了什么。他为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不是键盘侠。”李寅飞说,“我们今天的人,往往只学了鲁迅的犀利,很多人只有冷眼,没有热肠。人最终要投身于社会,去做些什么,这才是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意义。”
微博大V :我們仍需要鲁迅先生
27 岁的如雪看上去是一位乖乖女。因家里传承,她学医,在一家医院就职。除了闺密,几乎没人知道如雪的另一个身份。过去四年,她在微博运营一个名为“鲁迅_bot”的微博账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社会时事发布鲁迅的选段。
上学时, 如雪总爱就社会时事发言。这份批判和诚实给她的人际交往带来过困惑。大学期间,她有过被全宿舍女生排斥的经历,在最孤独无助时,她遇到了鲁迅。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的这句话一度是如雪的座右铭。她参加学校反法西斯纪念的演讲比赛,并得了全校第一。
如雪的微博粉丝以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新人居多。探讨鲁迅之余,大家也会找她诉说生活的烦恼。生活中有点人际障碍的如雪披上鲁迅的披风,成了虚拟空间里的知心姐姐。大家始于鲁迅,终于生活。
“我们一开始都是在课本上‘被迫接受鲁迅先生的,对他的了解就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来我长大一点再去读先生的文字,才有不一样的感受。”如雪对鲁迅的初印象是“恐怖”的。五年级时,她读到《狂人日记》,这个毛骨悚然的故事印在她心里很久。但没想到,就是写出这么吓人文字的鲁迅,之后却一次次治愈着如雪。
在《风筝》中,鲁迅儿时曾折断弟弟的风筝,成年后,想要得到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这段经历几乎和如雪与亲弟弟的经历完全吻合,让她很有共鸣。如雪和弟弟相差十多岁,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冲突。长大后,如雪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想要跟他道歉,但是他说他已经不记得了。”
随着了解更多,如雪觉得,鲁迅是个非常有温度的人。“他是一个愤怒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温柔的人。这两种情感在他这里并不冲突,他并不是一个完人。”在《两地书》中,他对妻子许广平写下很多类似“愿你安好,并保重为要”的情话。
鲁迅早就有言,“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如雪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鲁迅先生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鲁迅先生。先生的文字穿过百年依然振聋发聩。”
在她心中,鲁迅是永远的“民族魂”。
(梁衍军摘自《Vista 看天下》2021 年第26 期,本刊有删节,陈卓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