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决定不了我们的人生

2021-12-11文长长

青年文摘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努力学习偏心学习成绩

老师:

您好!

我一直有一个困扰。班主任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哪怕他们迟到、翘课,甚至可以把作为班主任的他推出门外,他也只是吼一嗓子,然后好声好气地说“你不能这样”。而学习成绩不好的我,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老师都不屑一瞥。无论我上课多么积极认真,课后多么努力学习,从没迟到缺课,老师都不会多看我一眼。我的努力就这么一文不值吗?

亲爱的读者:

你好啊。

其实,你说的这种事,我在读书时代也经历过,甚至不止一次。

初中时,某次考试我没考好,在成绩出来当天,班主任直接让我跟另一个女孩换了座位,将我调到一个靠后的位置。那个女孩这次考好了,自然而然拥有靠前的“好”座位。在我们班主任心中,好位置就该留给好学生,我不配坐在那里。

那会儿正值青春期,正是我自尊心很强的时刻。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我把桌子往后搬的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好丢脸。一边恼自己没考好,一边也在心里委屈地想:班主任真“势利”,因为一次没考好,就毫不留情,丝毫不考虑一个青春期女孩的自尊心。

坦白讲,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心里怨过老师,为什么不能多给我一点机会,为什么拿着一次考试结果就去衡量一个十几岁学生的优劣?我这次失误没考好,难道我下次就不能考好吗?我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要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吗?那时,我真的委屈过。

这样的事情,我遇到过不止一次。

高考那年,我跟班上一个女同学闹别扭,是她先为难我,甚至还对我进行冷暴力。但是,我们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我记得很清楚,我一边哭,他还一边很凶地对我说:“你就是太有棱角了,我一定會给你磨平的。”

而那个对我发难的女孩,依旧好好的,可能是因为她成绩比我靠前。那时,成绩好就是王道。

那件事就发生在高考前几个月,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情绪平复过来。在这个过程中,我讨厌过那个老师,觉得他偏心得太明目张胆了。

但,我身上跟别人不同的地方是,我很要强,你越说我不行,我越要证明给你看。我不会因为别人觉得我成绩不好,觉得我考不到特别好的学校,就接受别人对我的人生设定。我偏不,我非要让他们看看我不止如此。

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我的老师并不看好我,不喜欢我,我也觉得没关系。虽然心里很难过,但我会反复跟自己说:“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讨厌这个老师,就讨厌他教的这门学科,从而厌学,搞砸自己的人生,他们不值得你拿自己的人生赌气。”

我清楚自己不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所以我并不奢望他们多么喜欢我。我也不会刻意做些什么去取悦他们,碰到了就打声招呼,并不关注他们在跟我打招呼时有没有笑,只提醒自己保持该有的礼貌就够了。

该尊重他们的地方,就尊重。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上课好好听讲,如果不懂,下课后就自己找资料、问同学,实在不懂就去死皮赖脸问老师。

我相信任何一个老师,再不喜欢一个学生,但当学生真心向他请教问题时,他都会给予解答的。所以,不懂就去问,管他态度怎样,只要最后给我们讲明白了,就嬉皮笑脸地说一句“谢谢老师”,然后吸收掉。

我当时想通了一件事:学到的知识是我自己的,没必要因为跟老师赌气影响自己的人生,也没必要非要让自己被别人认可与喜欢。

距离我的高中时代,已经过去七年了。再回想起那段岁月,再想起那两个老师,我早已释怀。现在的我也不怨他们当初唯“成绩”论,也不怨他们偏心,毕竟我当时成绩真的没那么好,我也没资格要求老师一定要喜欢没那么优秀的我。我只是挺感激当初的那个我,即便不被老师喜欢,依旧坚持,依旧勇敢,依旧努力学习。

回头再看这段岁月,我最大的感慨是:老师喜不喜欢我们这件事,压根左右不了我们的人生。能决定我们样子的,只有我们自己。

有人会问,老师不喜欢我,努力还有意义吗?

我的回答是,有意义。因为我们的努力,从来不是为了别人的喜欢和认可,而是为了自己。

长大后的我,明白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不会喜欢我们;另一件事是,无论他们喜不喜欢我们,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能实现自我。

其实后来,我偷偷打听过,老师当时看好的那个女孩只读了个专科。而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读到研究生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出过书的人。二十六岁的我帮十四岁的我赢回了一场,让很多人知道,十四岁的那场考试我搞砸了,并不代表我以后永远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我并不想感谢那些曾让我委屈难过的人,我只是很庆幸,幸好,在那些时刻,我够坚强。也幸好,我一直在努力着。

生活会奖励坚强且努力的人。

(文长长,《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畅销书作家,专栏作者)

(范李丽图)

猜你喜欢

努力学习偏心学习成绩
名落孙山
妈妈不偏心
天外来客
偏心的母亲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巧妙应对老师的“偏心”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偏心结构基于LMI的鲁棒H∞控制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