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波动成因分析——基于修正的CMS模型

2021-12-11刘诗羽李道和

茶叶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国市场竞争力茶叶

刘诗羽,李道和

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波动成因分析——基于修正的CMS模型

刘诗羽1,李道和2*

1.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本研究在分析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分析了2000—2019年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波动的成因。结果表明,美国市场茶叶进口需求的增加是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而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对中国茶叶出口增长起到了较强的逆向拉动作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市场出口的各类茶叶产品的竞争力均呈现下降趋势,此外中国茶叶出口结构不符合美国市场茶叶需求结构、茶叶生产成本提高等也抑制了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的增长。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茶叶出口;贸易波动

茶叶作为中国主要传统出口农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国茶叶产量不断提高,茶叶供给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茶叶消费增长动力不足,茶产业供过于求的趋势不断加剧,茶叶产量的迅速增长要求中国扩大茶叶出口以消化过剩的茶叶产量[1]。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茶叶消费大国,在美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茶叶进口所占份额排名前五,可见美国茶叶市场前景广阔,但近年来我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市场排名中,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出口额均位居第四,分别为1.55万t和0.89亿美元;2019年虽有所下降,但出口额仍有0.76亿美元,排名第六。美国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出口市场,深入探究中美茶叶出口贸易波动的成因,有利于我国更有针对性地在茶叶产品和营销策略方面做出有效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美国茶叶市场变化,提升我国茶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保持相对竞争优势,推动中国茶叶出口增长。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进行了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主要通过贸易引力模型,从经济规模、地理距离、汇率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此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2-4];第二类研究主要通过各项指标来测算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以及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包装的茶叶出口贸易情况展开研究[5-6];第三类研究主要通过CMS模型分析茶叶出口贸易波动的成因。近年来,有学者利用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对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茶叶和其他农产品出口贸易变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7-10],研究普遍指出结构效应是中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11-12]。而中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结构与贸易国进口需求不太相符,农产品出口结构有待优化[13-15],出口竞争力有待提高[16-17]。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当前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阻碍因素[18-19]。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农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由于中美双方公布的互加关税清单几乎囊括了中美双边贸易的所有商品[20],自中美经贸摩擦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下降,中美农产品贸易作为两国经贸往来的重要部分,中美经贸摩擦对两国农产品出口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21]。有学者指出,中美贸易摩擦严重危害了中国参与全球农业价值链,但促进了中国与除美国之外其他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22]。

前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缺乏基于现实数据分析中美经贸关系变动等因素对中美茶叶贸易可能造成的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分析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贸易波动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聚焦中美茶叶贸易,研究了中国对美国市场出口的不同茶叶品种各自所占市场份额的差异,中国的茶叶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市场茶叶消费需求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及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茶叶贸易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利用修正的CMS模型研究了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波动的成因,以期探寻影响中美茶叶贸易变动的核心因素,为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如何更好地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环境,提升中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和开拓美国茶叶市场提出更有操作性的建议。

1 中美茶叶贸易现状

1.1 中美经贸关系形势和趋势

中美两国互为彼此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并且双方在油料作物、咖啡、茶叶等方面的贸易互补性较强,但自2018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产品几乎都受到互加关税清单的影响,自此中美经贸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中美农产品贸易是双方经贸关系的重点,此次贸易摩擦对两国农产品贸易不可避免会产生较大影响[23]。据UN Comtrade数据库和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咖啡、茶叶等作为美国主要进口农产品,2018年其进口额下降了7.30%,并且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是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量最大的国家(图1)。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贸易量与中美贸易争端总量(包括337调查、世贸争端等)、美国对中国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大致呈反向变动,表明中美经贸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美茶叶贸易造成了影响。

尤其自2017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开始执政以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额的比例不断下跌,且2017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占比的下降幅度最大,高达15.9%,2017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仅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5.13%,同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量占比也下跌至4.25%,说明特朗普执政后的政策对中美茶叶贸易造成一定阻碍。

此外,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以来,美国在不断对中国茶叶等商品加征关税的同时,其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也达到新高,美国市场上中国茶叶的市场价格提高,价格更为低廉的大袋散装茶叶(>3 kg)出口量小幅上升,而品质、价格更高的小袋茶(<3 kg)则出现下降,综合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下跌了14.54%,为2000—2019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跌幅最大的年份(表1)。

1.2 中国茶叶出口美国整体概况

1.2.1 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

据UN Comtrade数据库显示,2000—2019年,中国对美国市场的茶叶出口贸易量及其贸易额呈现波动式增长,其中茶叶出口量由1.26万t波动增长至1.63万t,2010年达到2.48万t的峰值;茶叶出口额由0.14亿美元增长至0.76亿美元,增长了442.8%,年均增速高达22.14%,高于2000—2019年美国从世界茶叶进口平均增长率11.38%。

1.2.2 中美茶叶出口贸易呈现阶段性特征

2000—2007年为快速增长阶段:该时期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总额逐年攀升,其贸易额及贸易量占中国茶叶出口份额分别由4.15%和5.53%提高至6.43%和6.88%,中国占美国茶叶进口的市场份额由9.66%上升至12.60%,说明美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出口地位愈发重要。

注: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 数据库和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表1 2000—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美国概况

注: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而来

Note: The data were from UN Comtrade database, which were compiled by the authors

2008—2009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分别由0.45亿美元和2.22万t跌至0.40亿美元和1.93万t,分别降低了11.11%和13.06%。但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也开始波动回升,并且在2010年达到最高增速,2010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分别增长到0.56亿美元和2.48万t,分别实现了38.46%和28.50%的增长。

2010—2019年为波动增长阶段:2010—2019年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总体增长35.71%,但出口量下跌了34.27%,可看出该阶段中国对美国市场的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呈现逆向变动态势。其中,茶叶出口额呈增长趋势,而出口量则处于下降趋势,表明中国茶叶出口美国市场的茶叶价格逐步上升,价格更高、品质更优的小袋茶(<3 kg)更加符合美国茶叶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1.3 美国市场茶叶消费与需求概况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和茶叶消费大国,近年来其茶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且主要依赖于进口。据UN Comtrade数据库显示,在2000—2019年,美国市场茶叶进口额由1.49亿美元波动增长至4.88亿美元,茶叶进口量由5.99万t波动增长至11.80万t,2016年茶叶进口量达到13.11万t的峰值,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HS分类编码下的HS090210(袋装绿茶<3 kg)、HS090220(袋装绿茶>3 kg)、HS090230(袋装红茶<3 kg)、HS090240(袋装红茶>3 kg)这4种不同类别茶叶的出口贸易数据。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可知,在美国市场进口的全部茶叶中不同品种的茶叶产品所占份额有所不同,从中可清晰看出美国市场的茶叶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图2)。相比袋装绿茶,袋装红茶更受美国茶叶消费者的青睐,其中大袋红茶(HS090240)在美国茶叶市场所占份额最大,但近年来其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相反小袋红茶(HS090230)和袋装绿茶(HS090210、HS090220)所占市场份额小幅上升。即便如此,目前美国茶叶市场上袋装红茶仍为主要消费品种。

表2 2000—2019年美国茶叶进口需求概况

注: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而来

Note: The data were from UN Comtrade database, which were compiled by the authors

注: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而来

1.4 中国对美国市场的茶叶产品出口结构

中国对美国市场出口的绿茶和花茶同属于袋装绿茶一类,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则同属于袋装红茶一类,图3为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产品结构。由图3可知,中国对美国市场主要出口的是绿茶,红茶次之,并且以大袋茶(>3 kg)出口为主。由于小袋茶相比传统散装大袋茶经历的加工环节更多,茶叶附加值更高,品质更佳[24],小袋茶叶的出口价格也明显高于大袋茶叶,并且不同种类和包装茶叶的出口变动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细分研究不同种类和包装的茶叶出口有利于更加系统地把握中国茶叶出口美国市场的变动情况[25]。

1.4.1 大包装茶叶出口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从中国对美国分茶类出口情况来看(图3),2000—2019年,传统散装茶叶(HS090220、HS090240)出口所占份额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茶叶产品中HS090220、HS090240所占份额分别为31.63%和43.87%,到2018年,HS090220、HS090240所占市场份额分别缩水至26.31%、21.93%。

1.4.2 小包装茶叶出口增长明显

相比传统散装茶叶(>3 kg),近年来小袋茶(<3 kg)出口所占份额呈总体上升趋势。2000年,小袋绿茶(HS090210)和小袋红茶(HS090230)仅占出口份额的14.91%和9.58%,到2018年,HS090210和HS090230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上升到26.91%、24.85%。这表明近年来美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茶叶消费者开始重视茶叶的口感、色泽等特征,并开始追求更加优质的小袋茶,相比大袋茶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更优品质的小袋茶越来越受美国消费者欢迎。

但是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对中国茶叶加征10%关税导致中国茶叶的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大多数普通茶叶消费者不得不转向购买价格更为低廉的大袋茶。由图3可见,2019年HS090220、HS090240所占市场份额大幅回升至42.36%和25.21%,而HS090210、HS090230所占市场份额却跌至17.92%和14.50%,平均跌幅将近10%。

此外,对比图2、图3可知,中国“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的茶叶出口产品结构,未能很好地贴合美国市场以“红茶消费为主”的茶叶消费需求结构,本研究将利用模型对此现状作进一步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经作者整理而来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 修正的CMS模型

CMS模型由Tyszynski[26]提出,认为一国出口贸易波动主要由该国外部需求变动导致,并且该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与其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同增同减。后来,Leamer[27]、Rigaux[28]、Jepma[29]、Milana[30]等对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扩展,修正的CMS模型已成为用于研究影响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变动成因的重要模型[31,32]。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利用CMS模型分析中国对日本、巴基斯坦等市场农产品、文化产品的出口增长成因[33-38]。考虑到本研究数据特征及模型运算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借鉴刘春鹏等[9]的思路,引用其修正的CMS模型来分析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贸易波动的成因,不考虑中国与美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市场效应。该模型对出口增长进行了两层分解,具体公式如下:

第一层分解模型:

第二层分解模型:

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按照HS分类编码区分不同茶叶品种及其包装。为了更好地分析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茶叶贸易的影响,本研究以2007、2009、2017年3个时间点将2000—2019年的研究数据划分为4期:2000—2007年的快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额逐年攀升;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该阶段中国对美茶叶出口额有所下跌;2010—2017年的波动增长时期,此阶段世界经济不断复苏,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额在波动中增长;2018—2019年的贸易摩擦时期,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国茶叶出口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2019年我国对美茶叶出口额出现大幅下滑。

为更好地分析各阶段茶叶出口数据波动情况,本研究分别取各阶段茶叶贸易额平均值代入模型进行运算。

3 模型运算与结果分析

由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的CMS模型计算结果(表3)可知,1—2阶段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额增长0.182 6亿美元,2—3阶段的出口额为0.380 3亿美元,比前一阶段增长了1倍,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逐渐复苏,刺激了茶叶消费增长,对中国茶叶出口美国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4阶段茶叶出口额增长仅为0.021 7亿美元,相比前两个阶段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增长额明显减少,即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抑制作用。具体来看,上述4个阶段茶叶出口额的变动是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的总和,但这3种效应对上述茶叶出口额变动所起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因阶段而异。

表3 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的CMS模型计算结果

3.1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3.1.1 美国茶叶进口需求增加是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由CMS模型计算结果(表3)可知,结构效应是我国各阶段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000—2019年结构效应均为正值,并且其对我国茶叶出口的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结构效应由1—2阶段的87.07%降为2—3阶段的43.7%,随着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结构效应在3—4阶段又大幅增长至619.82%,结构效应表示美国茶叶进口总额的变化导致中国茶叶出口额的变动,由此可见,美国市场茶叶需求扩大是中国茶叶出口增长的首要拉动力。

从模型的第二层次分解结果中可看出,在1—2阶段、2—3阶段中我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增长效应的拉动,在这两个阶段中增长效应对茶叶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84%和41.54%,这一时期美国市场茶叶进口需求的快速提升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增长。而3—4阶段的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产品效应的拉动,其贡献率高达375.58%,这一阶段随着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相比大袋茶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更优品质的小袋茶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中国茶叶品质的提升使得茶企能有效把握和进入美国茶叶进口增长较快的小袋茶市场,这一阶段中国茶叶出口品种与美国茶叶市场进口增长较快的品种之间的契合程度较高,更好地适应了美国茶叶需求的调整和改变,推动了我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额的增加。

3.1.2 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下降对茶叶出口造成显著阻碍

由第一、第二层次的模型分解结果可看出,竞争力效应对我国各阶段茶叶出口的贡献能力有限,在1—2、2—3阶段的贡献度分别仅为11.01%和38.42%,在3—4阶段竞争力效应甚至起到了–344.24%的强大负向拉动作用,表明近年来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下降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了显著阻碍作用。

在第二层次分解结果中,各阶段的整体竞争力效应对茶叶出口增长的贡献力度均要优于具体竞争力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竞争力效应在各阶段均为负值,并且由1—2阶段的–4.38%大幅下降至3—4阶段的–209.22%,该效应日益成为抑制我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中国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且美国对茶叶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增加,导致作为中国主要茶叶出口品种的绿茶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下文RCA指数计算结果对此做了说明)。并且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美国对中国茶叶加征10%的关税,中国茶叶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上涨,不可避免会削弱中国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对中国茶叶出口造成了一定阻碍。

3.1.3 中国茶叶出口产品结构不够贴合美国茶叶进口需求结构

在纯二阶效应和动态二阶效应的共同作用下,1—2、2—3阶段的二阶效应均为正值,但其对茶叶出口增长贡献度有限,分别为1.92%和17.88%,对茶叶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在3—4阶段,二阶效应对茶叶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下滑,起到了–175.58%的逆向拉动作用,其中纯二阶效应对我国对美茶叶出口增长造成了–22.58%的抑制作用,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产品份额的变化与美国市场茶叶进口需求的变化不太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在3—4阶段动态二阶效应对我国对美茶叶出口增长则起到了高达–153%的逆向拉动作用,进一步表明了近年来中国茶叶在美国市场出口竞争力减弱,并且中国茶叶出口产品结构未能很好地贴合和适应美国茶叶进口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阻碍了中国对美国的茶叶出口增长。

3.2 中国茶叶出口美国竞争力分析

由CMS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近年来竞争力效应对我国茶叶出口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具体竞争力效应,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各类不同包装茶叶产品在美国市场出口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本研究引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对其测算。

3.2.1 绿茶出口竞争力严重下降,昔日出口竞争优势不再

由中国出口美国不同茶类的RCA计算结果可知(表4),我国不同包装的绿茶在美国市场上一直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近年来我国绿茶出口竞争力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图4-A)。小包装绿茶由2000—2008年的极强出口竞争力(RCA≥2.5)下降为2009—2018年的次强水平(2.5>RCA≥1.25),2019年继续下跌至中等水平(1.25>RCA≥0.8)。大包装绿茶则由2000—2006年的极强出口竞争力下降至2007—2011年的次强出口竞争力,2012年再次回升至极强出口竞争力后,近年来一直处于次强出口竞争力状态。

3.2.2 红茶出口竞争力仍然不强,且波动幅度大

相比之下,我国不同包装的红茶出口竞争力均相对较弱,且小包装红茶出口竞争力波动幅度较大(图4-B)。小包装红茶(HS090230)由2000年的中等出口竞争力衰弱至2001—2010年的较弱出口竞争力,2011年起小包装红茶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回升,但近年来仍跌回较弱出口竞争力(0.8>RCA)。而大包装红茶的出口竞争力也不容乐观,2000—2019年我国大包装红茶的出口竞争力一直处于波动下跌状态,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包装红茶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均较弱,不具有相对优势。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对2000—2019年中国对美国茶叶出口贸易波动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1)结构效应是我国各阶段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000—2019年结构效应均为正值,表明美国茶叶进口需求的增长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拉动力。但RCA指标结果表明中国各类茶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均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中国出口美国市场的茶叶品种结构未能适应美国市场茶叶进口需求的变化。

(2)竞争力效应对我国各阶段茶叶出口的贡献能力有限,在1—2、2—3阶段的贡献度为正值,但在3—4阶段为–344.24%,表明近年来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下降对茶叶出口造成了显著阻碍作用。其中,具体竞争力效应在各阶段均为负值,日益成为抑制我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3)二阶效应在3—4阶段为–175.58%,对茶叶出口增长产生了强大抑制作用,进一步表明了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市场茶叶出口竞争力衰弱,中国茶叶出口产品结构未能适应美国茶叶进口结构的变动,阻碍了中国对美国的茶叶出口增长。

表4 中国各类茶叶出口美国RCA指数计算

4.2 政策建议

(1)把握美国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调整我国茶叶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了解和把握美国市场对茶叶进口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开发更多适销的茶叶产品,提高我国茶叶对美国市场占有率,推动更多的茶叶产品走出国门。绿茶仍然是我国在美国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茶叶产品,今后我国仍应该坚持以绿茶出口为主,多种茶叶产品出口并存的结构,同时加大对乌龙茶和普洱茶等特色品种的宣传力度,以绿茶带动其他茶叶品种出口增长。同时保持与提升红茶等茶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相对优势,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

(2)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增强我国茶叶出口竞争优势。近年来竞争力效应尤其是具体竞争力效应日益成为我国对美茶叶出口增长的主要障碍,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国内茶叶生产成本提高(采摘环节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及美国进口茶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茶园机械化能够有效降低茶叶生产成本,其中采茶机的使用能够成倍降低采摘人工成本,同时茶园机械化也是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应对茶叶技术贸易壁垒,还应加大对茶树良种选育、繁殖和种植推广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国茶树良种化率,从源头提升茶叶品质。

(3)提高我国茶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其在美国市场中的地位。我国向美国市场出口的主要是物美价廉的传统散装大袋茶叶,因其价格低廉而受到广大普通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我国茶叶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替代品众多,例如英国、斯里兰卡等国的茶叶,并且我国茶叶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市场茶叶进口结构不太相符,因此我国茶叶产品在美国市场中的地位极不稳固。究其原因是我国茶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较弱,依赖销售初级茶叶产品很难在美国市场中吸引到忠实而稳定的消费群体。因此我国应加强茶叶产品的研发力度,转换思维方式和生产理念,不仅向美国市场销售初级茶叶产品,也可通过提升茶叶生产和制作工艺,例如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等成分制作和销售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1] 陈桃, 孙剑, 李紫娟. 我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3): 424-431.

Chen T, Sun J, Li Z J. The problems,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China's tea industry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8, 39(3): 424-431.

[2] 张菲, 姜爱芹, 杨芳琴. 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叶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2): 220-229.

Zhang F, Jiang A Q, Yang F Q.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potential of China tea export to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9, 39(2): 220-229.

[3] 许咏梅, 施云峰. 中国红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5): 602-610.

Xu Y M, Shi Y F.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black tea export to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9, 39(5): 602-610.

[4] 李道和, 刘诗羽, 池泽新.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 林业经济, 2020, 42(8): 64-72.

Li D H, Liu S Y, Chi Z X.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China's tea export market: based on the trade gravitation model [J]. Forestry Economics, 2020, 42(8): 64-72.

[5] 杨芳琴, 陈富桥, 姜仁华.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及依赖性研究[J]. 茶叶通讯, 2020, 47(1): 113-120.

Yang F Q, Chen F Q, Jiang R H. Study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dependence of China's tea export market [J].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2020, 47(1): 113-120.

[6] 孙晓虎, 张藕香. 我国茶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 12(6): 84-88, 103.

Sun X H, Zhang O X.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ea export [J].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12(6): 84-88, 103.

[7] 栾敬东, 李靖. 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长特征及其成因探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6(2): 33-37.

Luan J D, Li J. Analysis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6(2): 33-37.

[8] 陈俭, 陈果果, 丁世豪.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茶叶出口东盟增长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4): 91-97.

Chen J, Chen G G, Ding S H. Analysis of growth factors of China's tea exports to Asean based on the CMS model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5, 36(4): 91-97.

[9] 刘春鹏, 肖海峰. 中国与中东欧16国农产品贸易增长成因研究: 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8(9): 135-144.

Liu C P, Xiao H 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ixtee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based on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8(9): 135-144.

[10] 杨月元, 黄智铭.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修正的CMS模型的分析[J]. 世界农业, 2019(8): 4-10.

Yang Y Y, Huang Z M.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under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based on the modified CMS model [J]. World Agriculture, 2019(8): 4-10.

[11] 张莹, 张雯丽. 中国向日葵产品贸易变动成因: 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世界农业, 2020(7): 53-60, 84.

Zhang Y, Zhang W L.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unflower products trade: based on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J]. World Agriculture, 2020(7): 53-60, 84.

[12] 卢艳平, 肖海峰. 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影响因素: 基于修正的CMS模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25(6): 154-164.

Lu Y P, Xiao H F. Factors of the fluctuation of China-US textile trade: based on modified CMS model [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0, 25(6): 154-164.

[13] 张国梅, 宗义湘. 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7): 149-153.

Zhang G M, Zong Y X.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to other BRICs countries [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19, 35(7): 149-153.

[14] 许伟, 胡冰川. 中国水产品出口动态增长分析: 来自中国—新加坡水产品贸易的经验数据[J]. 世界农业, 2019(11): 72-81.

Xu W, Hu B C. Analysis of dynamic growth of China's aquatic products exports: empirical data from China-Singapore aquatic products trade [J]. World Agriculture, 2019(11): 72-81.

[15] 赵亮, 穆月英. 东亚“10+3”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解及比较研究: 基于分类农产品的CMS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 2012(4): 59-72.

Zhao L, Mu Y Y. The Decomposition and contrast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mong east Asia “10+3” countries: based on CMS model of subdivid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2(4): 59-72.

[16] 冷杨, 陈富桥.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研究[J]. 世界农业, 2016(10): 157-163, 180.

Leng Y, Chen F Q. Study on Chinese tea export trade based on CMS model [J]. World Agriculture, 2016(10): 157-163, 180.

[17] 李月娥, 张吉国. 中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波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世界农业, 2018(12): 134-140.

Li Y E, Zhang J G. Research on the fluc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xports to Indi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MS model [J]. World Agriculture, 2018(12): 134-140.

[18] 揣江宇, 胡麦秀. 美国技术性壁垒对中美茶叶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0): 109-113.

Chuai J Y, Hu M X.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he tea trad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3, 29(20): 109-113.

[19] 陈薇薇. 美国技术性壁垒对中美茶叶贸易的影响[J]. 福建茶叶, 2016, 38(8): 41-42.

Chen W W. The impact of American technical barriers on Sino US tea trade [J]. Tea in Fujian, 2016, 38(8): 41-42.

[20] 孙东升, 苏静萱, 李宁辉, 等.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 95-106.

Sun D S, Su J X, Li N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a-US trade friction on China's agricultural trade structure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21(1): 95-106.

[21] 余洁, 韩啸, 任金政. 中美经贸摩擦如何影响了大豆进口: 基于贸易转移与创造效应视角[J]. 国际经贸探索, 2021, 37(1): 20-33.

Yu J, Han X, Ren J Z. Diversion effect and creation effect: a case study of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2021, 37(1): 20-33.

[22] 张恪渝, 刘崇献, 周玲玲.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J]. 上海经济研究, 2020(7): 91-104.

Zhang K Y, Liu C X, Zhou L 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ino-USA trade friction on China's agricultural value-added trade [J].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2020(7): 91-104.

[23] 周曙东, 郑建, 卢祥.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主要农业产业部门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1): 130-141, 167-168.

Zhou S D, Zheng J, Lu X. The impact of Sino-US trade disputes on China's major agricultural sectors [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9(1): 130-141, 167-168.

[24] Gaminda G, Robert W, Sisira J, et al. Moving up the processing ladder in primary product exports: Sri Lanka's "value‐added" tea industry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5(33): 341-350.

[25] 管曦. 中国出口茶叶产品的比较优势探讨: 基于不同类别和包装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0(1): 28-34.

Guan X. Discussion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a's tea export produ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packaging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0(1): 28-34.

[26] Tyszynski. 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ed comodities: 1899-1950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1, 19(9): 272-304.

[27] Leamer E E, Stern R M. Constant-market-share analysis of export growth [J]. Quantitativ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0: 171-183.

[28] Rigaux L R. Market share analysis applied to Canadian wheat exports [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1, 19(1): 22-34.

[29] Jepma C J.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s [M]. Groningen : Groningen University Press, 1986.

[30] Milana C.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and index number theory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 4(4): 453-478.

[31] 卢艳平, 肖海峰. 中国羊绒及其制品贸易格局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MS模型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4): 53-61.

Lu Y P, Xiao H F.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a cashmere products trade: an analysis based on CMS mode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9(4): 53-61.

[32] 樊兢. 中国与东盟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动态波动研究: 基于修正的CMS模型的因素测算[J]. 经济体制改革, 2019(1): 120-127.

Fan J. Research on dynamic fluctuation of high-tech produ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factors calculation based on revised CMS model [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19(1): 120-127.

[33] 杨逢珉, 李晶.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因素研究: 基于CMS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商务研究, 2017, 38(6): 38-47.

Yang F M, Li J. Research of growth factor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o Jap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2017, 38(6): 38-47.

[34] 刘岩. 中国出口市场份额增长逆转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 以日本市场为例[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6): 13-22.

Liu Y. The Analysis of China's export market share growth reversal: evidence from Japan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018(6): 13-22.

[35] 程云洁, 武杰. 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MS模型因素分解及测算[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6(4): 10-20.

Cheng Y J, Wu J.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export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Pakistan: factorization and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CMS model [J]. 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18, 46(4): 10-20.

[36] 彭虹. 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增长特征及动态波动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0, 41(8): 223-228.

Peng H.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fluctuation of the growth of China's edible fungi exportation [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20, 41(8): 223-228.

[37] 齐玮.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增长分解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12): 86-90.

Qi W. Decomposition of export growth of decomposition of export growth of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CMS model [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19, 35(12): 86-90.

[38] 韩振兴, 朱涛, 常向阳.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草莓出口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农业, 2018(12): 141-148.

Han Z X, Zhu T, Chang X Y. Analyse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rawberry export in China based on the CMS Model [J]. World Agriculture, 2018(12): 141-148.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Fluctuation of Tea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ased on the Modified CMS Model

LIU Shiyu1, LI Daohe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Public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ea export trade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used a modified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CMS) to study the causes of fluctuations of China’s tea export trade to US from 2000 to 2019.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crease of tea import demand in the US marke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growth of China’s tea export, while the competitiveness effect and second-order effect played a strong reverse role. The results of RCA indicate that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all kinds of Chinese tea in the US market tended to decline over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he export structure of Chinese tea did not meet the demand structure of the US market, and the rise of tea production costs also hindered the growth of China’s tea export to the US market.

CMS model, tea export, trade fluctuation

TS272;F742

A

1000-369X(2021)06-876-13

2021-01-26

2021-04-05

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JXARS-02)

刘诗羽,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lidaohe16@163.com

(责任编辑:赵锋)

猜你喜欢

美国市场竞争力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香喷喷的茶叶
中兴通讯智能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上升
中国共享单车初创公司进军美国市场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浅析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以《甄嬛传》进军美国市场为例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