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黄泥田水稻产能与化肥替代的影响*

2021-12-11李清华何春梅刘彩玲游燕玲黄毅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籽粒化肥养分

王 飞, 李清华, 何春梅, 刘彩玲, 游燕玲, 黄毅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福州 350013)

水稻土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耕作土壤, 供应着接近全国粮食总产的50%[1-2]。而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发展, 大量农田化肥投入促进了土壤酸化并造成环境胁迫, 一项长达20年的红壤耕地pH的定位观察试验发现, 红壤耕地pH每10年下降0.8个单位[3]。另一方面, 我国有机肥料资源丰富, 但养分利用不足。研究表明, 我国当前有机肥养分资源潜力N为3200万t, P2O5为1440万t, K2O为3400万t, 当前畜禽粪肥的氮、磷、钾养分还田比例约分别为32%、57%和52%, 秸秆的氮、磷、钾养分还田比例约为34%、49%和50%, 即畜禽粪肥和作物秸秆中, 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1/3左右的氮和50%左右的磷、钾能有效还田[4-5], 说明全国有超过一半的有机肥源养分未得到充分利用, 有机肥料资源利用潜力巨大。作物秸秆和畜禽粪肥是有机肥资源的主要组成。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 培肥土壤并提高其稳定性, 促进作物增产[6]。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可以提高晚稻(Oryza sativa)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群体生物量, 改善土壤养分, 保证较高的水稻增产潜力, 其中秸 秆3000 kg∙hm−2+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37.5 kg∙hm−2效果最为显著[7]。有机肥是土壤有机氮的重要来源, 其当季有效性低, 但对土壤肥力提升和质量改良起到重要作用[8]。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保证华北平原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轮作体系的作物稳产、高产, 并且能够培肥地力, 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9]。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 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10]。在氮磷钾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会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土壤碳氮库容、提升土壤肥力, 且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 效果愈加明显。同时, 潮褐土施用有机肥对作物产量、碳库的增强效应强于秸秆还田, 而对氮库的提升效果低于秸秆还田[11]。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 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12]。虽然当前稻秸还田或施用有机肥对稻田产量及肥力的报道较多, 但多为单个培肥因素效果, 由于稻秆与有机肥碳/氮比存在较大差异, 可能存在互补性, 在等氮条件下,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利用对地力提升与化肥替代效果尚不明确。南方低产水稻土分布广泛, 面积达0.077亿hm2, 占水稻土面积的32%[13]。黄泥田为福建稻区主要的一类中低产田, 属渗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台地和河谷阶地, 存在酸、瘦、黏、浅、旱等障碍因素[14], 其同时承载着地力提升与化肥减施增效双重任务。为此, 本研究连续4年在黄泥田水稻上开展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替代部分化肥研究,旨在为南方黄泥田粮食产能提升、有机肥源养分高效利用及化肥减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区位于福建省闽清县东桥镇湖洋村。供试土壤为渗育型水稻土亚类的黄泥田土属, 发育于残积物母质。土壤基本化学性状: pH 5.3、有机质29.5 g∙kg−1、碱解氮162.5 mg∙kg−1、有效磷11.6 mg∙kg−1、速效钾74.0 mg∙kg−1。试验按等氮量设计, 设6个处理: 1) 100%化肥(RO0, 对照); 2) 80%化肥+20%稻秸-有机肥(RO20); 3) 60%化肥+40%稻秸-有机肥(RO40); 4) 40%化肥+60%稻秸-有机肥(RO60);5) 20%化肥+80%稻秸-有机肥(RO80); 6) 100%稻秸-有机肥(RO100)。每处理设3个重复, 每个小区面积15 m2。100%化肥处理施氮肥135 kg∙hm−2, N∶P2O5∶K2O=1∶0.4∶0.7。根据调查, 福建省稻秸全量还田干物量约为3750 kg∙hm−2, 以此作为最高稻秸翻压量, 确定配施20%、40%、60%、80%与100%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中的稻秸干物量分别为750 kg∙hm−2、1500 kg∙hm−2、2250 kg∙hm−2、3000 kg∙hm−2和3750 kg∙hm−2, 氮不足部分由有机肥补足, 相应的有机肥用量(含 水 量29.2%)为1368 kg∙hm−2、2736 kg∙hm−2、4140 kg∙hm−2、5472 kg∙hm−2和6840 kg∙hm−2。稻秸干物量平均含有机质 671.2 g∙kg−1、全氮8.7 g∙kg−1、P2O53.3 g∙kg−1、K2O 15.9 g∙kg−1; 有机肥干物量平均含有 机 质428.2 g∙kg−1、全 氮 21.2 g∙kg−1、 P2O515.9 g∙kg−1、K2O 27.2 g∙kg−1。有机肥主要由猪粪与菌渣高温堆肥而成, 产品达到有机肥料行业标准(NY/T 525−2021)。各处理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 氮钾肥基肥占60%, 分蘖肥占40%。氮肥用尿素, 磷肥用过磷酸钙, 钾肥用氯化钾。于2015−2018年连续4年于每年4−5月将稻秸、有机肥翻压至耕层20 cm以下。单季稻6月下旬移栽, 10月上旬收割。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15号’。各处理养分投入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处理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下氮磷钾养分每年投入量Table 1 Annual input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kg∙hm−2

1.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于每年水稻成熟期(10月份)采集各处理小区植株样品。按随机方式, 采集各小区5丛植株籽粒与地上部茎叶; 同时采集各小区土壤样品, 土壤采样按S形布点, 采集0~20 cm深度5个位点土壤混合成1个样品, 部分土壤鲜样用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析, 其余土壤自然风干, 用于土壤理化分析与酶活性分析。水稻籽粒与茎叶鲜样于105 ℃烘箱中杀青30 min, 65 ℃烘干至恒重, 经粉碎供植株养分含量分析。

土壤理化生化分析与植株养分含量分析参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15]。具体如下: 籽粒钙、镁、铁、锌采用干灰化稀盐酸溶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 植株全氮用硫酸-过氧化氢消煮-定氮法; 土壤有机碳采用元素分析仪(美国TruMax CNS)测定, 土壤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 土壤有效磷用碳酸氢钠-钼锑抗比色法, 土壤速效钾采用乙酸铵-火焰光度计法,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采用氮仿熏蒸浸提-TOC法(日本TOC-LCSH), 土壤pH采用水土比为5∶1进行测定, 土壤脲酶活性用靛酚蓝比色法, 转化酶活性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酸性磷酸酶活性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16]。

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数据采用Excel和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水稻分蘖期生长的影响

图1a显示, 等氮条件下, 第4年水稻分蘖期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各处理6次观测分蘖数均值范围在8.5~10.6穗∙丛−1, 其中以RO40分蘖速率最为明显, 均值较RO0 (对照)增加2.0穗∙丛−1, 其次为RO60, 均值较RO0增加1.2穗∙丛−1; 图1b显示,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各处理6次观测株高均值范围在75.7~80.3 cm, 其中以RO60分蘖期株高增长最为明显, 均值较RO0增加3.1 cm。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下分蘖数与株高总体呈随有机物料还田比重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图1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水稻分蘖期分蘖数(a)和株高(b)的变化(第4年)Fig.1 Changes of tillering number (a) and plant height (b) of rice plant at tillering stag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in the fourth year of experiment

2.2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与RO0相比,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均表现为增产趋势(表2), RO20、RO40、RO60与RO80处理连续4年平均籽粒产量较RO0增幅8.4%~13.9%, 差异均显著(P<0.05), 其中以RO20处理增产最为明显。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秸产量同样以RO20处理最高, 较RO0增产17.5%, 差异显著(P<0.05)。第4年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变化趋势与4年平均基本一致。从中也可看出, 等氮水平下, 随着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替代化肥比重的增加, 籽粒产量与稻秸产量较RO0增幅总体呈下降趋势。此外, 无论是第4年的籽粒产量, 还是4年平均籽粒产量, RO100与RO0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显示等氮条件下, 从籽粒产量角度考量, 黄泥田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养分可以完全替代化肥。

表2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水稻产量Table 2 Rice yield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从第4年产量构成来看,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有效穗均较RO0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随有机料物比重的增加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其中以RO20最高, 较RO0显著提高36.0%(P<0.05), 其次为RO40, 较RO0显著提高24.5%(P<0.05); 不同处理的每穗实粒数均有高于RO0的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不同处理的千粒重无显著差异, 说明有效穗是决定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差异的主要构成因子。

表3显示, RO20、RO40处理连续4年平均的水稻施肥效益要优于RO0, 分别增幅2204 元·hm−2与527元·hm−2, RO60处理效益与CK基本持平。RO80与RO100处理较RO0有不同程度降低, 且有机物料配施比重越大效益降低越明显。综合增产、化肥减施与效益分析, 以RO20处理最佳, 其次是RO40。本研究施肥效益是基于不同处理稻谷价格一致的前提下计算的, 由于全量有机肥生产的稻米价格要高于化肥生产的稻米, RO100处理的施肥效益仍可能高于RO0。

表3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水稻施肥经济效益(4年平均)Table 3 Rice benefi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4-year average)

2.3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水稻植株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的影响

表4显示, 除RO100处理外,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籽粒氮素吸收较RO0增幅为8.4%~13.9%, 稻秸氮素吸收增幅为8.7%~17.5%, 地上部分氮素吸收增幅为8.5%~14.9%, 差异均显著(P<0.05), 且均以RO20氮吸收量最高。从表中也可看出, 氮素吸收量总体随有机物料施用比重增加而降低。此外, 从氮素回收率来看, 除RO100外,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RO0提高6.5~11.4个百分点, RO20处理的氮素回收率显著高于RO80与RO100处理(P<0.05)。

表4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水稻植株氮素养分吸收量及回收率变化(4年平均)Table 4 N uptake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change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4-year average)

从磷养分吸收来看(表5), 除RO100外,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籽粒、稻秸与地上部植株磷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RO0 (P<0.05), 分别增加8.4%~13.9%、8.8%~17.6%和8.5%~14.8%, 均以RO20吸收量最高;钾养分吸收表现出相同趋势, 除RO100外,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籽粒、稻秸与地上部植株钾素吸收总量分别较RO0增幅8.4%~13.9%、8.7%~17.5%和8.6%~16.9%, 差异均显著(P<0.05), 且均以RO20处理吸收量最高。

表5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水稻植株磷、钾养分累积量(4年平均)Table 5 P and K uptake of ric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4-year average) kg∙hm−2

2.4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水稻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与RO0相比, 化肥与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不同比例配施, 籽粒钙、镁、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6)。钙含量增幅9.7%~21.0%, 差异均显著(P<0.05), 其中以RO100处理最高; 镁含量增幅5.1%~13.9%, 同样以RO100处理最高, 其中RO40、RO80与RO100处理与RO0差异显著(P<0.05); 锌含量以RO100处理最高, 但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各配施处理的铁含量均较RO0显著降低20.1%~32.8% (P<0.05)。从表中也可看出, 高量有机物料配施的籽粒钙、镁、铁含量总体高于低量有机物料配施比例。

表6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水稻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第4年)Table 6 Contents of intermediate and trace elemen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the fourth year) mg∙kg−1

2.5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水稻土肥力的影响

表7显示,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不同程度改善了土壤理化和生化性状。与RO0相比,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土壤pH增幅0.05~0.34个单位, 有机质含量增幅4.51~9.21 g∙kg−1, 全氮含量增幅0.04~0.46 g∙kg−1, 有效磷增幅2.0~13.1 mg∙kg−1, 速效钾增幅36.7~112.7 mg∙kg−1, 其中联合还田处理的有机质含量与RO0差异均显著(P<0.05), 速效钾除RO20外与RO0差异均显著(P<0.05)。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与速效钾养分变化总体随有机物料比重的增加而增加, 而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土壤容重则逐步下降, 降幅0.06~0.14 g∙cm−3, 差异均显著(P<0.05)。有机物料联合还田还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表8), 其中RO100处理与CK的微生物量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也不同程度提高了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 但转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另与供试前土壤相比, RO0处理的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而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处理提高了有机质与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上述说明,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总体改善了土壤理化、生化性状, 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

表7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土壤理化特性(第4年)Table 7 Soil chemico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the fourth year)

表8 不同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下土壤生化特性(第4年)Table 8 Soil biochem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returning of rice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the fourth year)

3 讨论

3.1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提高黄泥田产能与氮素利用率

南方黄泥田连续32年定位试验表明, 与单施化肥相比, 化肥+秸秆还田和化肥+有机肥模式的水稻历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9.3%与12.6%[18]。本研究在等氮条件下, 除RO100外, 连续4年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均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提升了肥力水平以及氮素利用率。其原因可能如下:第一,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改善了土壤物理特性。相关研究表明, 长期秸秆还田配施粪肥尤其是配施化肥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0.25 mm)含量, 降低了微团聚体(<0.25 mm)的含量, 增大了水稳性团聚体平均当量直径, 显著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19]。经过25 a的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区全量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 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 改善水稻土的物理结构[20]。本研究也表明, 与单施化肥相比,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 降幅为0.06~0.14 g∙cm−3, 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泥田黏性土壤疏松透气, 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利用。第二,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增加了土壤养分供应, 且速缓相济, 肥效更加均衡。本研究是等氮条件下的试验处理, 但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各处理的磷、钾实际投入总量要高于单施化肥(表1)。另外, 有机物料还田也增加了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 促进植株养分均衡吸收, 本研究中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籽粒钙、镁、锌含量高于单施化肥也说明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显著降低了籽粒铁的含量, 这与相似类型红壤性水稻土研究结果一致[21], 其可能原因是铁一般不构成南方红壤性土水稻植株养分的限制因子,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处理产量显著提高, 铁为难移动元素, 受基因型影响, 水稻根系吸收及转运铁的能力较弱, 随着产量的升高, 吸收的铁素养分在籽粒中呈“稀释效应”。另外本研究条件下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 这一定程度降低了土壤铁的化学活性, 影响到根系对铁的吸收利用, 导致籽粒铁含量降低。另从养分供应的长效而言, 适宜的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比增加了养分固持, 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氮肥的残留, 减少养分流失与损失[22], 这从本研究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固持得到佐证。此外, 南方稻区有机无机肥配施, 可减少氨挥发与氮淋溶损失。相关研究表明, 南方双季稻田有机肥与化肥各半配施, 氨挥发损失为7.2%~18.2%, 而单施化肥氨挥发损失高达37.8%[23]。江苏常熟稻田在氮240 kg∙hm−2水平下, 秸秆还田可减少氮淋溶等损失, 氮肥总损失率降低6.0%[24]。第三,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改善了土壤生物学性状。本研究表明,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 促进了养分高效循环利用。相关研究表明,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重要的活性养分库。红壤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周转速率及水稻产量[25]。刘骁蒨等[26]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配施充足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且配施充足氮磷钾肥处理的土壤固氮菌多样性最丰富。此外, 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微生物同化化肥氮的能力, 降低了黏土矿物晶格固持化肥氮的水平[27]。上述说明通过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 促进了土壤相关功能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促进了土壤矿质养分的循环转化与利用,提高了肥料吸收利用效率。

3.2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与化肥替代比例

红壤性稻田双季稻生产实践中, 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值得推荐, 但需均衡配施化肥氮、磷、钾[28]。冀建华等[29]研究表明, 江西双季稻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表现为随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而产量年变化量显著增大。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双季稻高产稳产,可有效维持系统可持续性, 以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效果最佳。孟琳等[30]也研究表明, 与单施化学氮肥相比, 氮用量在18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5%~30%或者氮用量在240 kg∙hm−2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0%~20%时可以获得较为平稳的氮素供应过程。本研究在等氮条件下, 随着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比例的增加, 土壤有机质与养分逐渐增加而产量增幅却呈下降趋势, 其中4年平均产量以RO20处理最高, 即产量提升与有机质等肥力性状改善并没有完全表现一致性。这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随着稻秸-有机肥物料配施比重的增加,农田系统碳氮比过高, 引起水稻生长早期土壤微生物与水稻争氮, 从而影响氮素的早期供应[31], 进而影响到水稻的分蘖生长, 本研究分蘖期低量有机物料处理的分蘖数增长速率高于高量有机物料处理佐证了这一点, 成熟期各处理有效穗数也呈类似趋势; 另一方面, 有机肥物料类型存在性质差异, 不同类型有机物料腐解一年后的残留率表现为绿肥<秸秆<根茬≈有机肥[32], 即不同的有机物料腐解速率不同导致养分供应速率差异, 高有机物料配施比重尤其是配施有机肥导致短期内有效养分供应不足。刘守龙等[33]认为, 等氮投入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可能只是试验时间较短情况下出现的暂时现象,随着培肥时间的延长和基础地力的提高, 当土壤本身可以提供较多的矿质养分时, 施肥方式之间的差异将降低。此外,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与化肥最佳配比还受到地力水平影响。相关研究表明, 低肥力土壤有机肥的替代比例要低, 高肥力的土壤有机肥替代比例要高, 如棕壤的中低产田, 25%有机肥替代获得与单施化肥相当的产量, 继续增加有机替代比例会降低作物产量, 而高肥力农田有机肥替代比例可达70%或75%, 仍能维持与单施化肥相当或更高的产量[34-36]。龚海青等[37]也研究表明, 化肥氮的有机氮替代率70%取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高低, 黑土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24.89 g∙kg−1时, 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率趋近95%, 达最大值。本研究中的黄泥田属渗育性水稻土, 等氮投入下, 连续4年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提高了黄泥田产能与养分利用水平,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可完全替代化肥, 但黄泥田具有酸、薄、黏、瘦的特点, 地力水平总体较低, 为保证产量稳步提升, 在当前肥力条件下, 应选择较低配施比例的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方式, 以保证产量稳步提升, 但随着肥力水平提升,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的比例可进一步加大, 化肥替代率将进一步提高。

4 结论

在每公顷135 kg等氮投入下, 黄泥田连续4年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 其中稻秸干物量(kg∙hm−2)投入分别为750、1500、2250、3000与3750, 替代20%~80%化肥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较单施化肥增幅8.4%~13.9%, 以替代20%化肥处理增产效果最佳, 但随着有机物料替代化肥比重的增加, 产量增幅呈降低趋势。有效穗是决定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差异的主要构成因子。从籽粒产量角度考量, 连续4年黄泥田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可完全替代化肥。经济效益以替代20%化肥处理增效最为明显, 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增加2204元∙hm−2, 相同稻谷价格条件下, 替代80%化肥与100%化肥处理较单施化肥有所降低。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 除RO100处理外,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全部化肥处理提高6.5~11.4个百分点, 说明等氮条件下, 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提高了氮素利用率。此外,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籽粒钙、镁、锌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铁含量有所降低。

稻秸-有机肥连续联合还田有提高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趋势, 土壤容重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处理也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土壤性状改善总体随有机物料配施比重的增加而增加。

综合考虑黄泥田增产效果、化肥减施效应、施肥效益与培肥因素, 等氮条件下,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 以替代20%化肥效果最佳, 其次为替代40%化肥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籽粒化肥养分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基于EDEM 的洛稻籽粒堆积仿真研究
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