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星空的那道光
2021-12-11□兰真
□ 兰 真
数不清有多少次,每当我在夜里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我经常忍不住会想,我曾经在现场目睹整个发射过程的那颗卫星,是不是正从我头顶上飞过呢?我曾经一路追到祖国的大西北,亲眼目送他们登上中国空间站的三位航天员,此刻会不会在太空中俯瞰着地球呢?
说起中国航天,我想每个人脑海里都会上演各种各样激动人心的电视直播画面和精彩瞬间。我有一件三沙卫视工作服,曾经陪伴我参加过7次中国航天现场发射任务报道,留给我的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刻骨铭心,令人难忘。而且我感到特别荣幸的一件事,就是今年6月,我和三沙卫视的小伙伴们辗转奔波3000多公里,横跨文昌和酒泉这一南一北两个航天发射现场,亲眼见证了南北联动成功搭建中国空间站的历史时刻,那种心情用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
图1,是我们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几个小时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把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和我的同事们抱着一颗文昌的椰子,从海南千里迢迢地追寻到祖国的大西北,我们希望把来自海南自贸港和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份美好祝福带到酒泉,带给我们可敬、可爱的航天员。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那个“家”,是从我们海南文昌升空建起来的,现在我们到酒泉来,就是要亲眼看着我们的航天员去太空“安家”,看着他们从我面前走过,又在4个小时以后顺利发射升空,我在现场出镜时激动的热泪盈眶,控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我大声地冲他们呼喊:“一定平安归来!”
图1
在航天系统采访多了,听到的故事也多了,原本神秘的面孔也逐渐清晰、生动起来,我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形容,就是这些经历让我真正了解到了什么叫中国航天人,什么是航天精神。
图2,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叫戚发轫,中国神舟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当这位年近90的老人坐在我的对面,侃侃而谈中国航天的林林总总时,眼睛里依然闪着光。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响彻寰宇,戚老激动地跟我说,“我这一辈子干了两件比较大的事。第一件就是发射东方红一号”。老人家跟我讲,当初在做东方红一号的时候,基本上什么都没有,条件非常艰苦,比如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面做实验,大夏天身上裹着棉袄进到冷库,脚上的塑料鞋出来以后全部都冻碎了。为了实现航天梦,无数科研人员甘愿隐姓埋名前往戈壁滩,他们不在乎半生面壁,不介意半生埋名,只要能换来中国航天事业的那一个奇迹。
图2
浩瀚的太空里,“东方红一号”仍在飞行,曾经为之奋斗的人,有的已魂归星海,有的已雪鬓霜鬟。时光流逝,精神弥坚。这种传承,在老一辈航天人住帐篷、滚地窝的背影中,在新一代航天人忘我工作的奉献里,它早已成为一种基因。
十年,这对航天人的坚守来说,可能不足为奇,而在遥远的三沙,有一位志士车振纲(图3),在十年前24岁的青春年华,靠着一条木头小渔船,成为西沙卫星观测站的开站元老。今年国庆,我也在海上漂了两天两夜,来到了祖国最南端的西沙卫星观测站,测控站担任着卫星监测的最后一道报告指令。别看现在的西沙卫星观测站已经草木繁茂,设施齐备,而十年前的这里,有的只是滩涂,白云和大海。正是车振纲奉献给祖国南大门的这十年,西沙卫星观测站从无到有,从一人到十人,从第一次任务到今年的第100次任务,都万无一失地圆满完成。刮台风的时候,为了保护设备,他将设备放在船舱里,自己则睡在周围作为人体盾牌,你们能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吗?时光可变,繁星可见,在西沙的海边,他告诉我,这十年执行了100次的测控任务,却不曾亲眼看过火箭发射真正的模样,看着大海他曾想过,一定要去文昌看一次海上升火箭的壮丽诗篇,虽然是愿望,可那也是坚守岗位,守护祖宗海的一种奢望。
图3
胡旭东(图4),80后,“嫦娥五号”“01”指挥员。他在“01”指挥员这个岗位已有10年。就是说,他30岁时就站在了这个万众瞩目的位置。采访胡旭东之前,我一直都觉得,“01”指挥员在发出倒计时口令“3、2、1,点火!”时,真的是特别帅,尤其是举国上下盯着火箭升空那一刻,格外激动人心。后来采访中我才了解,“01”指挥员这样一个位置,那是要把“千斤重担”“千钧一发”融于一身的核心所在,需要同时统筹100多个岗位、1000多名操作手,不容许一丁点失误!2016年,胡旭东作为01指挥员参加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但那次发射,因故被六次推迟,他在指挥现场果断发出了“终止发射”的指令,当然,最终也记录下了他发出“点火”口令后,成功将长征五号送入太空的辉煌时分。他临危不惧的指挥,在同事们眼里就变成了“气定神闲、镇定自若”这八个字的评价。但他也有作为“拼命三郎”的一面。有一次合练结束后,需要把燃料取出,这个环节充满了各种风险,而胡旭东竟然在操作间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同事们看在眼里都在问“他是个铁人吗?他难道就不困吗?……”答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我觉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更像是他给出的答案: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看到;航天人的梦想也很远,需要长久跋涉才能达到。
图4
图5是周承钰,95后,是文昌发射场历史上第一个分系统女指挥员。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中,周承钰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而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难度堪比“天梯”,她有时候一天得来回4趟。不足8平米的测试间,没空调,坐的地方都没有,还充满了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这种令人生畏的环境,花样年华的小姑娘竟然在这里整整干了60天。我问她“觉得苦吗?”她一笑,说:“苦啊!但看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多苦就有多么甜。”
图5
我对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是啊,有多苦就有多么甜!当这些航天人,用一种镜头难以捕捉和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不断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和垄断,为我们点亮祖国的星空时,我们怎能忘记,在一个个巨大辉煌的背后,有多少像戚老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国之栋梁,又有多少像胡旭东、车振纲、周承钰这样澎湃着朝气的后浪们,在拼尽全力地托起祖国日益绚烂的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戚发轫等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是的,从一代一代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航天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奔向星空的那道光,看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中国航天精神攻坚克难、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
如今,中国空间站实现五大首次,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界发出邀请,想来中国空间站,请先学习中国话。不久前,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翟志刚等三名航天员成功发射升空,并与从我们海南文昌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以及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我再次报道了这条新闻,最开心的是,我也多了一枚这次飞行的臂章。
我呀,有个小愿望,就是收集每一次任务的臂章,继续追寻那道飞向星空的光,用我作为记者的脚步去记录中国航天的进步,讲好中国的航天故事!那道光,凝聚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星辰大海,代表着中华民族顽强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那道光,足以引领我们一生的梦想、追求和仰望,在世界之巅上,发出作为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