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器官移植会变得常见吗?
2021-12-10刘博宁
刘博宁
最近,一则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科研进展引起了广泛讨论。据报道,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完成了世界首例猪肾移植人体的实验,很多有移植需求的患者拍手叫好。人们不禁问,是不是人体零件坏哪里就换哪里的梦幻世界快要实现了?不过,如果身上移植了其他动物的器官,还能算一个纯粹的人吗?
我们先从这项实验的细节说起。这次被移植的女性患者实际上已经脑死亡,家属同意将她最后的时间贡献给科学家,测试用猪肾脏代替患者功能不全的肾。医生并没有摘除患者原来的肾,而是把猪肾连接到她的一对大血管,在体外观察。在两天多的时间里,这个猪肾进行了良好运转,不仅完成了泌尿的工作,使患者的肌酐水平恢复正常,也没有引起急性排异反应。最终,在连续观察54小时后,科学家主动关闭了患者的呼吸机,结束了实验。目前,这项研究还没有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经由同行评议。在业界看来,相比移植人体的说法,这个猪肾更接近于在体外替代透析机器。人工透析技术已经面世多年,并不新奇,如果要让猪肾移植到人体内部长时间运转,彻底替代人的肾,关键还是解决排异问题。
众所周知,亲缘越近,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越小。因为经过长久的进化,我们的免疫系统为了保护机体,一旦识别外来物便会发出警报,发起对异物的攻击。亲缘越近,移植物和患者原来的器官越像,顺利通过免疫系统的几道识别关卡后,排异反应便会大大降低。然而,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在地球上拥有匹配自身的天使出现。对于海量没有供体来源的患者,考虑到器官的大小、数量和生理指标,猪作为器官来源成了相对理想的选择。那么怎么解决不同物种的排异反应呢?科学家们会在供体猪还是单细胞时开始对其进行基因编辑,去除那些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出来的标志。从这个被编辑过的细胞长成的猪,它的器官便有希望避免引起剧烈的排异反应。所以这个供体猪可以视作转基因猪,类似于转基因食物,都是经由人工对DNA编辑后的产物。上文提到的肾源猪,便敲除了一种叫作alpha-gal的基因,避免alpha-gal引起急性排异反应。这种猪也被称作gal safe 去乳糖基因编辑猪,在2020年12月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可以成为人的食物或药物,因为除了参与移植实验,它还能消减某些人在食用红肉时对alpha-gal的过敏。
那么转基因猪是不是很快就能成为我们更换器官的供应厂了呢?以当下的进展来看,恐怕还有很远的距离。首先,人体的排异反应按照不同时间段分为超急性、加速性、急性和慢性等,这次实验持续了54小时,只能证明它没有引起超急性排异。想要彻底替代人的器官,解决长久的慢性排异才是重点,需要编辑的基因数量将大大增多。再者,猪器官可能会携带一些病毒,这些病毒对于猪没有影响,但移植到人体后会有一定的概率引发人出现感染,所以还需要编辑和这方面有关的基因,严控猪病毒的致病风险。最后,于社会层面,在将转基因植物作为食物都会引起舆论风暴的今天,接受转基因动物的器官移植,恐怕需要极为漫长的过渡期,随之产生的一些伦理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需要进行器官移植,中国每年需要30万,但实际完成数量不到7%。巨大的供体缺口、昂贵的手术费用、漫长的等待时间,使得器官移植变成了奢侈品。细数全球,只有伊朗开放了器官有偿捐献,其他国家都对此更为谨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曾出版长篇小说《别让我走》,描绘了这样一种场景:巨大的器官移植需求催发了克隆人市场,人们建立特殊学校“孵育”克隆人成长,将奉献器官的必然命运根植在他们脑中。这些克隆人丧失了反抗的意愿和能力,最终像圈养动物一样被带上手术台,完成作为供体的使命。想必当下各国禁止器官有偿交易,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人间地狱的出现。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概念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人们将不得不重新做出定义,划出新的边界和底线。在未来,如果跨物种移植被普及,一个人拥有多个动物来源的器官,忒修斯之船的悖论将日益凸显。被移植的人们,会不会怀疑自我的完整性和同一性?会不会受到他人的歧视?抑或歧视他人?如果某些人做出危害社会的举动,可不可以说是异体器官带来的副作用?此外,那些提供器官的动物,应该受到怎样的对待,它们的福利是否需要比食用动物更进一步?这些都将成为新的问题。
回到当下,关于猪肾移植成功的新闻,也有经济学家发表了不一样的看法。在美国有学者认为,有偿器官捐献并不一定会导致对底层人民的剥削。每年有上万人带着健康的器官不幸罹难,过于严苛的政策导致了这些器官的捐赠效率极低。慈善机构和保险公司本可以利用潜在的市场手段,鼓励更多的人在器官捐赠卡上签名。如果能够对于市场进行良好的监管,其性价比很可能超过动物器官移植。不过,在对管理收益和研究收益的比较上,每个国家自然有自己的考量。无论如何,动物器官移植技术已经带领我们向换器官自由更进一步,至于这一步最终是走向幸福還是灾难,将取决于未来人类在理性与欲望中的抉择。
作者说
仰望宇宙的无垠,慨叹生命的绚烂,在智慧之诗中品味科学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