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雪山保护区维西片区滇金丝猴种群动态研究*

2021-12-10和鑫明孙庆蕾杨莹鲁茸批初和晓斌

西部林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猴群金丝猴栖息地

和鑫明,孙庆蕾,杨莹,鲁茸批初,和晓斌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迪庆 674400)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Black and White Snub-nosed Monkey),隶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1-3],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滇金丝猴现仅分布在澜沧江和金江之间的一个狭小地域,生活的海拔在2 600~4 300 m[4-5]。其现存分布区在行政区划上从北到南为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云南省的德钦县、维西县、玉龙县、兰坪县、云龙县。

对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的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主要开展了5次:白寿昌等[6-7]1985—1986年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有11个种群800余只,维西县境内沙马各林区隔花山一带有1个种群(格化箐种群);龙勇诚等[4]1994年通过调查,认为有20个种群,少于2 000只的个体,记录了维西县境内阿叩种群,即攀天阁安一种群;1996年龙勇诚等[5]证实滇金丝猴野生猴群有13个,数量为1 000~1 500只;2003年丁伟等[8-9]调查记录了13个种群,数量约1 200~1 700只;2004年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滇金丝猴项目资助的调查表明,滇金丝猴现存有自然猴群15个,约1 700只,维西县有4个种群[10]。上述调查中记录了维西县响古箐种群、格化箐种群、攀天阁安一种群和白济讯永安种群4个种群。此外,任宝平等[11]在对格化箐种群近10 a的研究中发现在该区域有2个独立的种群,2019年赵序茅等[12]记录了格化箐区域的另一个种群史夸底种群。综合文献记载,维西县内分布着5个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700只左右。

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加之滇金丝猴生活在偏僻的高山密林中,野外调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遗漏之处。再者,调查之后没有开展持续的监测工作,出现了数据老化、种群混乱、动态不明、保护管理滞后等问题。2017—2018年在阿拉善生态基金(SEE)的资助下,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开展了一次滇金丝猴现存分布区的调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维西分局等6个滇金丝猴保护机构作为野外调查主体参与了该调查。通过本次调查将全面查清维西县境内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分布,为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调查范围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片区面积65 03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维西片区的地理位置在27°24′~28°00′N、98°55′~99°24′E。在地理区块上属于横断山脉中部,长江西岸和澜沧江东岸之间的云岭山系,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维西片区位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南部,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区的中部[13-14]。

维西片区属低纬度区域,属高原(寒温带)气候。具有季风气候突出、干湿季节明显,长冬无夏、春秋短暂,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立体气候显著、东西坡差异明显的气候特征[15]。海拔2 480 m的格化箐气象数据收集点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集的气象数据显示:年降水量为1 244.2 mm,月最高降水量为305.1 mm(7月),月最低降水量为0 mm(11、12月),全年降水量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最多为717.6 mm,冬季总降水量最少为77 mm;年平均气温为14.4 ℃,最高月均温为20.2 ℃(6月),最低月均温为7.9 ℃(2月),极端最高温度为36.6 ℃(7月),极端最低温度为-7.0 ℃(l月)。

维西片区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云南亚热带亚高山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过渡的地域[16-18],主要的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草甸、寒温性灌丛、高山草甸(表1)。

表1 维西县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组成特征

中国的动物地理区划,将白马雪山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归属于东洋界西南山地亚区[19]。保护区已记录哺乳动物9目、24科、69属、98种[15,20]。记录鸟类17目、49科、353种、另17亚种[21]。

滇金丝猴主要活动在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偶尔也会到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林中活动,维西片区的猴群不会到草甸带和灌丛带中活动,也不会长距离穿越雪峰、石峰和流石滩等无林地带[22-25]。

调查地点涉及维西县巴迪、叶枝、康普、白济汛、攀天阁和塔城6个乡(镇)。

1.2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访问入山人员,结合基层管理所的监测巡护报告,采用了踪迹调查法、直接观察法、红外相机技术等调查方法。在猴群数量统计时采用了直接计数和间接估计的方法。

在调查期间安排巡护员掌握各自责任区猴群的动态,避免重复调查和计数猴群。根据掌握的猴群信息,确定猴群的大致活动位置,然后根据踪迹等追踪和调查猴群。在调查中根据猴群活动留下的痕迹,如食迹、粪便、足迹、断枝等判断猴群的有无,根据痕迹的新鲜程度判断猴群的动向。粪便的新鲜程度根据其色泽、含水量、腐化程度等判断。食迹的新鲜程度根据残留食物的颜色、枯萎状况等确定。将红外相机布设在猴群经常出现的区域,进行猴群有无的判断和数量的估算。

直接计数包括2种情况:一是在野外用肉眼或望远镜对猴群进行直接计数,二是在拍摄的视频中进行统计。拍摄设备包括手持拍摄设备和红外相机。间接计数是根据猴群的散布范围、留下的痕迹、产生的声音等,结合调查者的经验,进行间接估计。

在界定是否为独立的滇金丝猴种群时从3方面加以判断:一是猴群的数量大小和社会结构是否完整,将零星活动的雄猴个体排除在外;二是猴群是否处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是否有足够的栖息地;三是考虑猴群的分群和扩散行为,分析猴群的历史来源。

野外调查中在1︰50 000的地形图上确定和标绘猴群的地理分布、活动范围等,最后在ArcGIS 10.2软件中绘制。野外位点用RINO650手持GPS进行定点。猴群观察采用NIKON 10×42双筒望远镜和SWAROVSKI 20~60×S单筒望远镜。红外相机型号为猎科6210。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群数量和分布

调查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5月,维西县境内共计落实9个猴群,数量为1 300~1 560只(表2)。

表2 维西县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和分布

(1)历史文献记录的猴群有响古箐种群、格化箐种群、安一种群、永安种群、史夸底种群、施坝-新乐种群[6-12]。本次调查首次记录的猴群有米腰种群、石门关种群、老楼房种群。

(2)9个种群分布在云岭山系的东西两侧(图1),东侧为长江流域,西侧为澜沧江流域。分水岭海拔在3 600~4 400 m左右,在4 000 m以上的地段有大面积的高山流石滩、草甸、石峰等无林地带,猴群不容易通过;4 000 m以下多为冷杉林相连,猴群容易通过。分水岭呈南北走向,种群之间东西向交流较困难,南北向交流较容易。受村庄、公路、河流、农地、草甸、流石滩等的阻隔,各个猴群被孤立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响古箐种群、格化箐种群、史夸底种群地处长江流域,安一种群、永安种群、米腰种群、石门关种群、老楼房种群地处澜沧江流域。施坝-新乐种群跨两个流域活动。

(3)新乐种群是近5 a才出现在维西县叶枝镇新乐村区域。新乐村与德钦县施坝村以分水岭为界相邻。2018年3月在德钦县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施坝种群分成了3个部分:第1部分(27°44′51.2″N、99°13′46.2″E)200只左右,第2部分(27°47′33.2″N、99°11′20.7″E)100只左右,第3部分(27°48′09.1″N、99°10′34″E)100只左右。2018年5月维西县开展调查,其结果认为新乐种群应该是施坝种群分群或自其扩散而来,一部分猴群翻越了林带相连的分水岭(县界)并在两个县之间活动,这个种群可以纳入施坝种群,称为施坝-新乐种群,在全境的猴群统计中不单列。该种群数量从2005年的200只[10]增长到目前的400只左右,增长趋势明显。

图1 维西县滇金丝猴种群分布

(4)响古箐种群、格化箐种群、史夸底种群、施坝-新乐种群为跨县境猴群,在维西县和德钦县两个县之间活动,其余猴群在维西县境内活动。

(5)格化箐种群、史夸底种群为同域分布,2个种群使用共同的栖息地。几十年的巡护和研究表明2个种群是分开活动的,是独立的2个种群[11,26],它们有共同的种群起源,是猴群数量庞大后分群和扩散的结果。这2个种群在塔城镇大雅洛区域与响古箐种群有部分栖息地重叠,所以塔城区域的这3个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很好,不存在种群隔离和基因交流困难的问题。

2.2 种群恢复威胁因子分析

滇金丝猴种群的威胁因子可以分为人为威胁因子和非人为威胁因子。非人为威胁因子主要有气候变化、植被退化、基因退化、自然灾害、天敌等。人为威胁因子主要有放牧、采集林副产品、采伐、采矿、盗猎、矿山和林区(防火)公路、森林火灾、无序的徒步和探险等(表3)。

表3 维西县滇金丝猴种群人为威胁因子

滇金丝猴的人为威胁因子中,大规模的采矿和商品林采伐对滇金丝猴和栖息地的影响最大。当地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这两种政府主导的人为活动于20世纪80、90年代在维西县境内普遍存在。在国家政策的调整后这两种开发活动现在已经停止。民间的采矿活动,迫于国家的严格管理,从2016年以后也基本停止,但是却留下了后遗症。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为了采矿和采伐而修筑的公路将栖息地分割成块,阻碍了猴群的迁移和种群间的交流,这些公路目前成了社区人员进出保护区的通道,仍持续干扰猴群的生存;二是采矿和采伐需要采伐森林,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而寒温性针叶林的恢复需要数百年的时间,许多采伐迹地成了猴群无法利用的低质量林分。

其余的人为干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滇金丝猴种群的恢复过程。盗猎直接减少了猴群数量,影响了滇金丝猴种群的恢复;森林火灾在云南松林中发生的频率较高,但滇金丝猴对云南松林的利用程度不高[27],猴群因此受到森林火灾的影响较小;放牧和采集对滇金丝猴的生存有负面影响,是因为这两种人为活动干扰了猴群的正常活动和形成食物竞争;无序的徒步探险主要是干扰了猴群的正常活动、污染了猴群栖息地环境等间接地对猴群恢复产生了负面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种群恢复状况

根据文献记载,维西县分布有滇金丝猴5个种群共700余只个体。本次调查维西县共记录到9个种群,数量为1 300~1 560只,首次记录了3个新的种群。

种群数从5个增加到9个,究其原因有二:(1)增加了3个种群的新记录。这3个种群在以前的一些调查中被漏查,一些调查中进行了归并,如:2006年TNC资助的调查中将其归并入邻近的种群[10]。(2)大群分群和扩散使种群数增加。灵长类动物中种群的大小是有差异的,目前的研究表明,滇金丝猴和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种群有最大的个体数量,最大的种群个体数可达400~500只左右[24,28]。对于生活在温带森林中的灵长类来讲,无限制的增长种群内个体数要面临食物短缺和行动迟缓等生存压力,所以,数量庞大的猴群会出现分群和扩散的现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史夸底种群、施坝-新乐种群就是附近大猴群分群和扩散而形成的新种群。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2000年向南扩大白马雪山保护区至维西片区,大片寒温性针叶林得到有效保护,大规模的人为和机械活动减少,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得以恢复和扩大,也为种群的分群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反映种群恢复、发展状况。响古箐种群2003年数量为360只[8-9],2004年是360只[10],2010年为480只[24],本次调查为430~480只,种群在近20 a中不断增长之后,种群数量进入稳定的阶段。格化箐种群2003年数量为200只[8-9],2004年是200只[10],2005—2006年为250只[22],本次调查为300~350只,种群处于不断增长中。与格化箐种群同域分布的史夸底种群为100~120只,该区域两个猴群的数量接近500只,栖息地承载力趋于饱和。施坝-新乐种群数量从2005年的200只[10]增长到目前的400只左右,增长趋势明显。上述4个种群猴群大小和栖息地承载力都到达上限,猴群数量继续增长的空间不大,同时面临寻找新的栖息地的问题。

安一和永安种群为2个特殊的小种群。安一种群1994年种群数量小于100只[4], 2003年时两个种群各为30只左右[8-9],2004年数量也是30只左右[10],本次调查各为40只左右。近30 a的时间中,猴群数量呈下降和维持在低数量,而且这两个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生态廊道基本被阻隔,呈“孤岛状”存在,“小种群”问题十分突出。历史上该区域曾有大猴群存在,但在20世纪80年代,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还没有扩展到南部的维西县,安一种群的栖息地因森工企业的商品林采伐、永安种群的栖息地遭受了大规模的矿山开采而被破坏,且时间前后持续了近20 a,致使原有种群崩溃和转移,现在的猴群是人为干扰后残留的少数个体;所以,在滇金丝猴分布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将对滇金丝猴种群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影响。如果不能恢复生态廊道,这2个种群均有灭绝的危险[29]。

米腰种群、石门关种群、老楼房种群是本次新记录的猴群,从保护区的调查和巡护数据分析,米腰种群、石门关种群近17 a来有所增长,老楼房种群近13 a来没有增长。如果保护措施有力,这3个种群具有增长的潜力。

3.1.2 滇金丝猴种群分布的特点

传统的调查表明,由于栖息地破碎化,滇金丝猴的各个种群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种群之间交流困难[4-5,8-9,13,29]。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表明,滇金丝猴分布区的北部、南部和东部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和连通性差,猴群之间的距离相隔较远,但在中部,这种状况有所缓解[30-32]。以维西片区为代表的中部猴群的特点是,种群之间距离较近,分布集中。原因是中部猴群栖息地海拔适中,森林面积大,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森林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好,是其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所以中部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多,并且集中分布。

3.2 结论

3.2.1 保护现状

维西县境内的各个猴群中,长江流域塔城镇境内的响古箐种群、格化箐种群和史夸底种群保护状况最好。得益于该区域没有矿山,保护机构力量较强,群众保护意识较高,对猴群的研究也较深入。同时,这3个种群之间的交流通道畅通,保护前景较好。澜沧江流域的种群前几年全部受到了采矿的影响,安一种群还受到了采伐的影响,矿山公路和林区公路对栖息地的阻隔作用目前仍然存在。其中,米腰种群、石门关种群、老楼房种群、施坝种群之间有生态廊道,但人为干扰严重,如果采矿活动反弹,生态廊道将被阻断。安一和永安种群数量少,种群隔离较严重,存在“小种群”问题,保护前景堪忧。2018年的保护区边界调整,使澜沧江流域有些种群的活动范围处于保护区界外,给猴群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总体来说,长江流域种群保护状况好于澜沧江流域种群,宜加强澜沧江流域种群的研究和保护。

3.2.2 保护措施

(1)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保护区协助提升社区的发展能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当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按照国家的部署,实现脱贫致富。解决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滇金丝猴的人为威胁因子减少到最低。

(2)保障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完整和连通,在关键区域进行生态廊道的建设和管理,以保障猴群进行迁移和扩散。避免人类活动将栖息地分割隔离,如:修建公路、人为设施等。

(3)加大公众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构建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氛围。保护区要担负起环境教育的社会职责,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环境教育,特别要注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通过公众教育,提高保护工作在社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扩大保护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的局面。

(4)制定滇金丝猴种群巡护计划,开展种群动态专项监测巡护。在本次种群调查的基础上,保护区制定计划和筹措资金,对滇金丝猴种群进行长期的专项巡护,监测种群的动态变化,开展基础的科研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5)避免在滇金丝猴分布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大规模的商品林采伐、采矿等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严重干扰猴群的生存,修筑公路等设施分割隔离了栖息地,并且助长了人为活动,将对猴群造成了持续的干扰。

致谢:本次调查得到了阿拉善生态协会的资金支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和维西分局领导的支持,塔城管理所、康普管理所全体职工和护林员的支持,再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猴群金丝猴栖息地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好黑好黑的金丝猴
印度猴群杀人母亲与4个孩子遇难
猴子吃灵芝
金丝猴
BEAN SCENES
悬崖上的猴群
抵达栖息地
金丝猴买桃子
猴群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