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龙泉青瓷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1-12-10王祉恒

陶瓷 2021年10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图谱

王祉恒 杨 程

(1 常州大学 江苏 常州 213159)(2 浙大城市学院 杭州 310015)

前言

龙泉青瓷产于浙江省龙泉市,因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和青翠如玉的釉色闻名于世。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青瓷,初出刘田,去县六十里……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通釉)则取于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作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1]此段描述了龙泉青瓷从选料到加工的详细过程,其特殊而又复杂的工艺使得生产出的完整龙泉青瓷弥足珍贵。而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则载“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2]可见南宋便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受人追捧的釉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温然如玉是对有德之人的比喻。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龙泉青瓷细腻如玉的质感,端庄古朴的造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理念的最好诠释。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从2006年便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龙泉青瓷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对龙泉青瓷研究在历史脉络梳理和发展趋势预判方面的文献较少,对龙泉青瓷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缺少客观量化的分析。科学知识图谱又称“知识域可视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3],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知识管理。龙泉青瓷研究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华文化,梳理龙泉青瓷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下文简称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下文简称WoS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对国内外龙泉青瓷研究领域的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梳理与总结,发掘龙泉青瓷研究领域热点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1 研究方法与文献数据采集

1.1 CiteSpace工具简介及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华人学者陈超美(Chaomie Chen)博士开发的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4],该软件于2005年引入国内后广泛运用于信息计量学、计算机科学、医疗等六十多个领域。随着各领域学者的广泛使用,CiteSpace版本仍不断更新中,软件使用的数据主要以Web of Science,Scopus,Dimensions,CNKI,CSSCI和其他一些来源的书目和引文数据,通过相对应的转化器进行格式转换[5]。用户在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时需遵循命名规定,如数据库导出文献文件名必须以“download”开头,以“.txt”结尾。以CNKI的文献数据为例,首先将文献数据根据CiteSpace的运行规则重命名并导入该软件中,其次设置软件的时区切片、节点类型等参数,最后根据对应的参数调节输出的图谱,完成对图谱的分析。

1.2 文献数据采集

本文分析文献数据主要来源于知网数据库和WoS数据库,为从两类数据库中提取符合龙泉青瓷主题的有效期刊文献数据,更好的把握其发展的动态,对两类数据库分别做高级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主题“龙泉青瓷”OR关键词“龙泉青瓷”OR篇名“龙泉青瓷”,为保证检索数据质量,按文献被引量排序,剔除弱相关文献及作品文献,共计625篇,导出格式为Refworks。在WoS数据库中检索英文文献,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longquan celadon”为主题or标题中包含关键词“Longquan celadon”,语种选择“English”,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Review”,共搜集到35篇文献。为配合软件分析,在WoS数据库中导出时应选择“其他文件格式”选项,文件格式为“纯文本”格式,记录内容选择“全纪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

2 龙泉青瓷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从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龙泉青瓷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60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献有135篇,主要涉及美术书法及雕塑、考古、无机化工等学科领域。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龙泉青瓷领域的发文量呈现缓慢提升、稳定发展、波动上升三个发展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对于龙泉青瓷的发掘考古极为重视,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首先要恢复龙泉窑。但因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龙泉青瓷文献在知网数据库中首次出现是1962年金祖明学者的对龙泉溪口窑址的纪实调查[6],为龙泉青瓷的考古研究提供最早的科学依据。1979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浙江省文管会等单位对紧水滩水库周边进行抢救性发掘[7],收获一大批窑址和实物,1983年龙泉青瓷的发文量达到第一个高峰。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龙泉青瓷研究的发文量也达到建国以来最高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此后龙泉青瓷受到大批学者的关注,发文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在所搜集的期刊文献中,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献数量却保持平稳,与增长的期刊总量形成差异。文化导向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关注龙泉青瓷的学者在逐渐增多,但作为注重生产实践过程的传统制作技艺,深入的龙泉青瓷理论研究需要对制作工艺、历史发展、产业布局或陶瓷化学成分等某一方面有深刻了解,龙泉青瓷发文数量的增长与其核心期刊文献的数量的形成的反差体现出近年来龙泉青瓷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但研究的深度与专业度却未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泉青瓷理论研究体系应向着更加深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龙泉青瓷的制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动态平衡。

2.2 发文合作图谱分析

共词分析发源于法国文献计量学家,主要用于统计一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其权重亲疏关系反映相关文章的主题结构变化[8]。共词分析法中以发文作者、团队、关键词共现为主要研究对象,下文将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以共现词分析法为理论依据,具体分析龙泉青瓷研究相关的论文文献。

2.2.1 发文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科学合作是科研学者以产生新的科学知识为目的而在一起工作合作的研究方法,发文作者共现图谱是科学合作的可视化表现形式之一。发文作者共现是文献计量学中对共同发表期刊论文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合作测度,能有效地表现出某一研究领域主要的作者群体和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与互引关系。利用CiteSpace对龙泉青瓷研究领域发文作者分析,主要选取期刊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学者。可得出如图2所示,作者节点的大小表示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合作的关系。

我们也看到,电子阅读的普及,使浅阅读大量增加,而这种增加的阅读量是由原来不阅读的人进阶到浅阅读的,它并不影响本来就喜欢深阅读的人,同时,它作为深阅读的入口,也将吸引更多的人,通过接触浅阅读,进阶到深阅读。这对推广全民阅读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

图1 龙泉青瓷研究文献变化趋势图Fig.1 Longquan celadon research literature change trend chart

图2 龙泉青瓷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Fig.2 Longquan celadon research author co-presentation

从发文作者共现的整体分布中可以看出,所发龙泉青瓷文献3篇以上的有60位学者,主要以五个合作研究网络及若干单个研究网络组成。以雷国强,李震两位学者发文次数最多,两者一共合作发文29篇,如“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9]、“宋代龙泉青瓷香盒、香瓶鉴赏与研究”[10]等文章,均从鉴赏的角度对龙泉青瓷器物进行研究且多为系列文章,包括香炉、香瓶、香盒等贡器。吴隽、张茂林、李其江等人和叶宏明、叶国珍、胡兆熊等人的两组聚集性研究团队处于图谱中心,为龙泉青瓷研究核心团队,其中叶宏明、叶国珍等学者更是陶瓷学界泰斗,他们主要从文化发展、工艺技术、釉料配比等角度研究龙泉青瓷,如“龙泉青瓷釉的研究”[11]、“宋代龙泉青瓷的研究”[12]、“宋代龙泉青瓷工艺恢复研究”[13]等,其中在1964年发表在“硅酸盐学报”上的“龙泉青瓷釉研究”首次使用光谱分析、岩相分析等多种科学分析手段对“梅子青釉”、“粉青釉”的物理性能进行鉴定,对制备现代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提出了工艺要求。以沈岳明、周少华、王光尧等人和施群、李德胜、周晓峰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从釉料成分测定、龙窑构造、青瓷烧制技术及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如“龙泉传统龙窑构造及青瓷烧制技术研究”[14]、“宋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胎釉成分和烧成温度的测定研究”[15]、“宋元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与材料探析”[16]等,这类学者合作交流密切,研究成果丰富,他们的文章应是研究者精读和深入的重中之重。

单个研究网络有叶英挺、朱伯谦等学者,此类学者研究特点主要呈现出方向多样、合作相对独立。在知网中单独检索作者名,可知叶英挺学者共发表期刊23篇,在对龙泉青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收藏与投资,如“元龙泉窑划花‘七宝纹’碗及相关问题”[17]、“南宋龙泉窑青瓷的支钉现象”[18]等文章,均从其收藏的龙泉青瓷角度切入,探析青瓷器物的价值意义。朱伯谦学者是我国研究古陶瓷的著名专家,编写出版了“龙泉古瓷”、“朱伯谦论文集”。从发表的期刊论文中可知朱伯谦学者主要侧重于对龙泉青瓷、龙泉窑址的纪实考古,如“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19]、“试论我国古代的龙窑”[20]等,系统的归纳了龙泉青瓷四个发展阶段,从魏晋至五代十国作为开创时期,北宋至南宋前期作为发展阶段,南宋后期到元代为鼎盛时期,明清时期为龙泉窑衰落时期。

从作者(author)节点类型图谱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龙泉青瓷的研究人员数量基础较大,相关领域之间作者的研究合作呈现出“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等特点,其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龙泉地区处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周围群山环绕,受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龙泉青瓷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第二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从业者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式传承为主,呈现出较高的技能性、制作性和艺术性的特征。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完善,青瓷烧制继承人对烧制技艺做了商业秘密的保护,无形中阻碍了青瓷研究学者的合作,相关作者也呈现出分散的状态。

2.2.2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发文机构共现图谱是指对同一领域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的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科研机构在提升我国科研创新方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中合作机构分析功能,获得研究龙泉青瓷的主要合作机构图谱。从图3图谱可知,关于龙泉青瓷研究发文量2篇以上的机构共40家,图谱中科研机构合作网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为核心科研机构向外辐射,连接景德镇陶瓷大学、浙江大学、故宫博物院等科研机构,形成龙泉青瓷研究领域中主要的科研机构集团。第二部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组成的研究团体。第三部分为单一研究机构网络以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为主。

高校与博物馆分别蕴含大量的人才和藏品,两者合作不仅能产出高水准科学研究,还有利于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合作网络中可以发现,研究龙泉青瓷有十六所高校,仅有四所高校与博物馆有合作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与龙泉青瓷博物馆合作的“景德镇仿龙泉青瓷与龙泉青瓷组成特征研究”[23]利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对38件龙泉青瓷进行测试,为我国南方青釉瓷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再如丽水学院与龙泉市博物馆合作的“龙泉传统龙窑构造及青瓷烧制技术研究”[24]总结出龙窑青瓷烧制的工序规范、窑温变化规律和烧制技术特点,对古龙窑的原真性、活态性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龙泉青瓷文化过程中,应加强高校和博物馆之间的科研合作,以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协同深入发展龙泉青瓷研究。

图3 龙泉青瓷研究发文机构共现图Fig.3 Longquan celadon research organization co-presentation

2.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核心概括,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在不同文献中的出现次数。龙泉青瓷研究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中keyword选项,剔除共现频次低于5次的关键词,合并相关的近意词,输出龙泉青瓷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蚌”形知识图谱(见图4)以及共现最高的五个关键词(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排名最高的五个关键词分别为“龙泉窑青瓷”332次、“龙泉窑”116次、“南宋时期”28次、“工艺美术”20次、“工艺美术”19次。其中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分别为1.24、0.83、0.04、0.04、0.03。龙泉窑青瓷为关键词共现的核心,共现次数最高,同时也是龙泉青瓷研究的主题词。而“龙泉窑”、“南宋时期”、“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等共现关键词则是围绕龙泉青瓷而展开的研究分支。

表1 龙泉青瓷研究关键词共现前五高频词表Tab.2 Keywords in longquan celadon research are the top five high-frequency words

续表1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见图4),其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圆环的大小为正相关,圆环越大,关键词频次越高,关键词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共现的关系,节点之间的颜色则代表共现出现的时间早晚。以聚类范围为“蚌壳”,“龙泉窑青瓷”关键词节点为“珍珠”,整体呈现出“蚌”状造型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可清晰的看出,龙泉窑青瓷为主要研究对象,圆环标签最大。接着又从“龙泉窑青瓷”核心关键词上分化出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将其归纳为“科学成分分析”、“历史发展”、“海外贸易”及“传承创新”。被引频次是指以一定数量的统计源(来源期刊)为基础而统计的特定对象被来源期刊所引用的总次数,被引频次越高,该篇文献作为参考文献的次数越多,也能应证文章的价值较高。在知网数据库中检索的关于龙泉青瓷被引数最高的十篇文献(见表2),也可进一步佐证“蚌”形知识图谱中分化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类为“科学成分分析”,从聚类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领域龙泉青瓷的釉色研究尤为深入,“龙泉青瓷釉的研究”、“历代龙泉青瓷釉的初步研究”、“龙泉青瓷中微量元素的活化分析”[25]等文章均通过X射线分析、光谱分析、显微观察等科技手段对历代龙泉青瓷的釉色做实验分析,为龙泉青瓷的断代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类为“历史发展”研究: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仍存在众多疑点,主要集中在年代发展序列、黑胎青瓷与哥官窑之间的关系等,如“宋代龙泉青瓷的研究”一文从龙泉大窑的青瓷切入,论证了哥、弟窑青瓷的不同特点及区别。第三类为“海外贸易”在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青瓷的外销对世界物质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26]一文中便探讨了宋元时期龙泉青瓷形成外销的历史背景、出口的国家、外销品类、窑口窑址等,为研究海外龙泉青瓷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类为“传承创新”,如“历史经典产业型特色小镇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以浙江丽水龙泉青瓷小镇为例”[27]、“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28]等文章从龙泉青瓷本土化IP出发,传承并创新发展龙泉青瓷及其传统烧制技艺,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图4 龙泉青瓷研究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Fig.4 Key words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 diagram of Longquan celadon

表2 龙泉青瓷研究十篇高被引文献表Tab.2 A list of ten highly cited references on Longquan celadon research

续表2 龙泉青瓷研究十篇高被引文献表Tab.2 A list of ten highly cited references on Longquan celadon research

2.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在某一时间内突现程度和频率变化是判断研究前沿的一个重要方式。此处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突显功能,截取从1962年到2020年突显率最高的25个关键词如五图所示。在图中keywords代表具体的关键词,year代表初始年份,strength代表关键词突显强度,begin代表该关键词突显的最早时间,end代表关键词突显结束的年份,青色的条纹代表1962年~2020年的时间跨度,红色的条纹则代表关键词突显的时间跨度。

图5 1962-2020年龙泉青瓷研究关键词突现图Fig.5 Emergent map of key words on Longquan celadon from 1962 to 2020

从关键词突现的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关键词的突显主要展现了龙泉青瓷研究发展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第一部分为龙泉青瓷发展的早期,图谱中“紫金土”、“龙泉青瓷釉”、“主量化学组成”等作为最早突显的关键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对龙泉青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泉青瓷的釉色、瓷土的组成和与其他窑口的比较,其中对龙泉青瓷釉色的研究时间跨度最长,说明其研究热度最高。

龙泉青瓷传统的工艺与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先作为研究的对象。图中第二部分即为龙泉青瓷研究中期,此时龙泉青瓷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到海外贸易及历史成因方面,此时期南朝鲜新安沉船中打捞出大量的元代龙泉青瓷,获得大量的实物证明。龙泉青瓷研究后期即为第三部分,龙泉青瓷的研究慢慢从基础材料、传统工艺的研究转向了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从2004年开始突显出的“文化基因”到2010年出现的“创新设计”、“传承与发展”等关键词,研究方向的转变暗含了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龙泉青瓷主要研究方向经历了从基础的科学测定到历史发展研究再到文化传承创新的研究转变。但从突变的强度和突变的持续时间上可以看出,龙泉青瓷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较之其基础材料、传统工艺的研究仍有较大差距。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是提高国际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四五期间文化与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龙泉青瓷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备受关注,浙江大学杨程教授在2013年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数字保护研究》[29]一书中首次提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从宏观的角度构建龙泉青瓷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龙泉青瓷文化的保护发展主要分为生产性保护和科技性保护,李峰在《从工业设计实践角度看龙泉青瓷的生产性保护模式》[30]一文中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融入科技思维和产业思维对龙泉青瓷的再造与复兴做新的探索。陶燎亮在《基于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与应用——以龙泉青瓷为例》[31]中首次提出利用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对龙泉青瓷三维模型进行虚实交互,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景。但从现有的文献可知关于龙泉青瓷的保护领域的研究仍有较大的欠缺,众多保护措施仍停留在书面中,实践性的保护也缺少专业理论的指导。

目前与龙泉青瓷“创新设计”、“传承与发展”相关的论文依托固有的文化和工艺属性为研究基础,结合当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实际需求与审美理念,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再设计如李锋,祁正道等人在《新技术背景下的龙泉青瓷产品设计研究》[32]一文中提出一种整合创新的新型生产模式,通过该生产模式产品设计师可以自主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并批量化生产龙泉青瓷日用瓷,推动龙泉青瓷新产业的发展以及青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谢飞在《瓷乐融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33]中尝试将龙泉青瓷工艺运用于乐器的设计中,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所没有的音色,使得将传统民间工艺和民族音乐有机融为一体;翁妙妙,吴新伟等人在《基于文化场域下的龙泉青瓷首饰创意设计研究》[34]中提出在文化场域的生活背景下,把具有现代文化特性的元素融入到龙泉青瓷首饰设计中,以龙泉青瓷这一特色文化优势为依托,挖掘龙泉青瓷首饰设计自身所具有的内涵和资源。

综上所述,在未来,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仍将是龙泉青瓷研究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机会点。科技创新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使现代的设计理念注入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挖掘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当下龙泉青瓷的活化利用的衍化依据。

3 结论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知网数据库和WoS数据库中共660篇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分别从发文数量、作者共现网络、合作机构共现网络、关键词共线、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突显等方向综合分析我国龙泉青瓷研究状况,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龙泉青瓷发文的数量虽在逐年增加,但研究深度仍有局限,龙泉青瓷理论研究体系应向着更加深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龙泉青瓷实践与理论的动态平衡。

(2)我国龙泉青瓷研究人员数量较多,但因为地缘因素和制作技艺保密等原因,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呈现出部分聚集,整体分散的状态;

(3)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可以看出高校与博物馆之间合作较少,应积极促进高校与博物馆之间的科研合作,消除学术壁垒,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龙泉青瓷研究健康发展;

(4)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关键词突显图谱中可以看出龙泉青瓷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方向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成分分析、历史发展、海外贸易、传承创新。

(5)以时间发展顺序为主线从关键词突显的角度上能看出建国以来龙泉青瓷的研究主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龙泉青发展以基础研究为主,注重青瓷的釉质组成,瓷胎的制作工序等,到中期随着龙泉青瓷的考古发现,青瓷的历史发展成因有了实物证明,发展历程更加清晰。后期龙泉青瓷的研究转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意研究中,重视将现代设计融入青瓷制作中。

现阶段,我国龙泉青瓷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整个研究生态趋于稳定和完整。如今龙泉青瓷的研究必将顺应现代化的潮流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未来更多的要关注其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图谱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绘一张成长图谱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