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学视角下的中华茶文化
2021-12-10袁蕾涵
袁蕾涵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中华茶文化源流
关于中国茶叶的起源,学术界存在着许多的争议,我们最熟悉的便是神话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除此之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2015年发布消息称,“认为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所发现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古树根是茶树根”,并认为这是我国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遗存,但由于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实物与文献的证实,其真实性与准确性争议较大。根据二重证据法的角度出发,陕西西安汉阳陵和西藏阿里故如甲墓地遗址出土的茶叶实物,与西汉王襄《僮约》中提及的“烹茶尽具”“武都买茶”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据此我国的茶历史目前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这一观点可信度较高。
茶本身即带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开篇就将茶称之为“南方之嘉木也”,直观的说明了茶生长于我国南部,更用一个“嘉”字赋予了茶高尚的品格,使其具有了文化的属性。想要具体定义“茶文化”并不是一件易事,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茶文化主要研究的是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与社会现象”。陈文华在《何为茶文化》一书中认为“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其精神财富”。阮浩耕认为茶文化或可理解为“以茶叶为载体,以茶的品饮活动为中心内容,展示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大众生活文化”。丁以寿提出了“中义”的茶文化概念,认为“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茶文化、茶经贸、茶科技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茶学”。综合以上几种观点,茶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华被作为一种技艺不断被传承和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茶文化,与作为自然科学的茶学、作为经济活动的茶产业相互交融,茶学和茶产业的实践在丰富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同时,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也茶学和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一说出于中唐并逐渐流行。茶之所以能够与“道”建立起某种独特的内在联系,就茶本身而言,具有“正”“清”“和”的性状和作用,符合道体自身存在的状态。道之“正”,即道本身就是中正平和的,其虽无法用文字准确描述,但却是永恒存在,且不断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道之“清”,即道可以存在万事万物之中,涵养世间万物,但并不因此而迷失本性,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与纯净;道之“和”,即道作为万物存在于世的本源所在,原本就是平和自在的。茶道中的“正”“清”“和”需要饮茶者在饮茶的过程中用心“品味”,道作为最高实在的“正”“清”“和”则须修行者在格物致知中有所体,因此不论是品茶还是悟道都是一种向内感悟的过程。正是这样相同的实践过程,建立起了使茶与道之间的内在联系,饮茶变成了连接当下生活与形而上的“道”之间的桥梁,饮茶的艺术化和礼制化也成为参禅得道的途径与方法。
2 中华茶文化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总是和饮茶息息相关,不论是好友相聚吟诗作对又或是静思悟道,都离不开一杯色清味雅的茶。也正是如此,饮茶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赋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特征。
2.1 做茶之“美”
要论最具有美学特征的做茶方法,当属我国南宋时期流行的点茶法,宋徽宗赵佶曾在其著作《大观茶论》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当时盛极一时的做茶方法,并将其直观的表述为“七汤点茶法”。这种方法通过对茶粉的七次击拂,使茶粉与清水充分交融,最后以形成似云又似雪的均匀汤花为美。在点茶的过程从一汤时如疏星皎月般的少量汤花,到六、七汤时茶汤通透、凝结如雪、逐渐咬盏,这对于做茶者又或是品茶者本就是一种身心上的美学享受。除了做茶过程之美外,点茶因此特殊的做茶手法在点注完成之后,茶汤表面会形成一层纯白的茶沫即汤花,当时的文人也在自己的诗作中,将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等,试想纯白的汤花随着茶筅的搅拌上下飞舞,仿佛天边那洁白无限的云海,在茶杯这方小天地中演绎着自己独特的美好。点茶不仅能带来视角上的美学享受,其细致的做茶工艺也激发茶最醇厚的味觉享受,使人品之即体验到其中 的轻逸脱俗,进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洗礼。
2.2 茶器之美
茶器作为饮茶品茗的重要工具,同样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随着我国手工艺技术的发展不断革新,至今留下了许多优秀精品。我国的茶器使用历史非常悠久,自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开始,茶器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证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了饮茶专用的茶器,那时的茶器相对比较简朴,主要以实用为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技艺与审美随着提升,对茶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茶器的制作在技艺手法、装饰色彩、造型设计方面愈加多元化,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学特征。在我国茶器的发展历史上,汉代首先对茶器作出了革新,发展到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青瓷、白瓷茶器等。
在我国古代时期,南方是青瓷的主要产地,而当时的越州窑青瓷则代表了当时我国青瓷的最高技艺水平,越州窑所产的青瓷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茶碗,其所产的茶碗造型多样,例如现已发掘的荷花型茶碗、海棠型茶碗等等,同时该处所产的茶器相对于其他地区,其质地更加通透温润,仿佛像玉一般,得到了古今文化学者的追捧,认为其更加符合茶的文化与美学特征。与南方相对的北方地区,主要以白瓷茶器为主,代表产地为河北内丘县邢窑。白瓷通体雪白给人以纯净之感,加之其做工精良、造型各异,也因此和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除了这两大种类之外,还有黑瓷茶器、彩瓷茶器等等,都各具特色,呈现出我国茶器不同的美学特征。
2.3 茶室之美
饮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茶人在饮茶时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品茶者置身其中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享受到丰富的审美情趣。古人对于茶室的美学追求,我们现在只能透过文献资料窥见一二,以宋代茶室设计的美学特征为例,宋代是我国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士人阶层尤为活跃,寻求一种由内而外的洒脱和自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讲求雅致与风尚,希望在清幽的环境中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茶室的布置和设计过程中,色彩上更加注重和谐,总体呈现简单舒适的自然风格;在器物的放置上更是讲求合理,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同时不同的摆放方式也营造出了宋代茶人对于茶室设计的自我风格。
而当下人们对于茶室环境的营造也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扩展出了新的时代特色。在北方地区有京味十足的老舍茶馆;巴蜀地区茶馆文化更是融入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龙门阵”,茶馆文化也使巴蜀人民的生活多了几分悠闲惬意之感;而江浙地区的茶馆可能更接近与古代文人的品茶环境,十分雅致清幽;台湾近几年在茶室的经营方面逐渐呈现出品牌化的趋势,在设计方面追求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一种超然脱俗之感,与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寂”与“谨”的茶道精神比较相符。例如当地著名的“清香斋”,他以上等的茶叶、精致的器具、标准的做茶技法、高雅的空间共同构成了其茶室的核心,体现出了一种内心与感官的审美共鸣。
2.4 茶礼之美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铸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同样的在饮茶这样一件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中,礼仪同样不可缺少并共同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美学特征。古代饮茶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而这些礼仪的核心即仁爱、秩序、敬意、友善。在一场茶事活动中,待宾客落座之后,主人应向大家介绍茶叶的特性,并将茶叶传由宾客嗅赏,用温水注入茶壶和杯中,一方面提高茶具温度便于茶叶更好挥发出茶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清洁茶具,随后用茶匙根据宾客数量、茶叶特性取出合适的冲泡量进行煮茶,在请客人用茶时需要格外讲究,应将茶杯放于托盘之上双手递上,在交谈过程中也要及时为客人添茶,客人在饮茶时也应小口慢品,在表示对主人尊敬的同时,更好感受茶汤的滋味。这是日常的茶事活动中的基本礼仪,同时也还有四种在茶事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分别是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和叩手礼。鞠躬礼多运用在茶道表演的开始和结束之时,主客需要行鞠躬礼;伸掌礼则是在主人向客人传递物品时需要注意手掌姿势,体现出邀请的含义;而寓意礼顾名思义则是指一些带有寓意的礼仪,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凤凰三点头”,三次将水从高向低冲下,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叩手礼多用于表示对敬茶人的感谢,来源于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留下的一个说法,并被逐渐流传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铸就了我国底蕴深厚的茶文化,饮茶的礼仪正是茶文化在饮茶活动中的体现之一,展现出了茶事活动的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