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农牧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10南青卓玛
南青卓玛
(合作市畜牧工作站,甘肃 合作 747000)
1 农牧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作市着力在培育富民产业上求突破,重点扶持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规范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牧村经营主体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农牧村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1.1.1 畜牧业方面 全市可利用草场23.3万hm2,理论载畜量为46万个羊单位,人工种草0.23万hm2。目前全市从事畜牧业的农牧户4 960户2.1万人,占农牧村总人口的61%,畜牧业年产值达1.94亿元。全市牛存栏11.65万头,其中牦牛6.2万头、犏雌牛3.1万头,养牛业产值1.3亿元。羊存栏16万只,养羊业产值0.64亿元。
1.1.2 种植业方面 全市现有耕地0.96万hm2,从事种植业的农牧户5,029户29,351人,占全市农牧村总人口的84.1%,种植业年产值2,831万元。主要农作物有:青稞0.41万hm2,油料作物0.18万hm2,青饲料0.14万hm2,藏中药材133.33 hm2,马铃薯286.67 hm2,豆类246.67 hm2,其它113.33 hm2。 种植业主要是农民自给自足,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小。
1.1.3 服务业方面 全市现有“农家乐”、“牧家乐”、“藏家乐”共60家。按照《合作市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旅游标杆村和专业村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明年建设旅游标杆村1个(俄合拉)、旅游专业村(新寺、仁子拉么等)10个。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和“一会一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合作市对外影响力和游客吸引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2 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全市涉农龙头企业有10家(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甘南州燎原乳业公司、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甘南印象安多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南州祥羚民族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甘南吉祥八宝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市绿丰源草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市鑫羚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市鑫茂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南州伊丰源商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龙头企业对农畜产品的当年需求量分别是:鲜奶0.81万t、曲拉0.5万t、牛羊肉0.26万t、唐古特大黄800t、草籽500t、藜麦330t,合作市供给能力满足其需求的25%左右。龙头企业以设点收购、订单收购等方式辐射带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建档立卡户1,787户共10,303人,入股分红比例为8%,每年每户保底分红800元,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按照合作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瘦身、扩面、提质、定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规范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市专业合作社由406家减少到206家,平均每村现有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其中,已认定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7个、州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21个。规范运营的合作社较年初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合作社带贫能力、自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促进了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初步实现了“瘦身强体”的目标。
1.3.1 从产业类型看 以牦牛、藏羊、土鸡等为主的养殖类合作社131个,以藏中药材、苗木、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的种植类合作社40个,旅游类合作社16个,加工类合作社14个,农机类合作社5个,养殖类合作社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64%。
1.3.2 从规范程度看 运营规范的合作社66个 ,运营较规范的71个,运营一般的27个,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42个。2018年扶持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户51户277人;2019年扶持8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户1,673户9,034人,每户每年保底分红800元。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贫困户增产增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合作市农牧产业发展主要的经营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大水漫灌”、“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运营不规范、对扶贫脱贫的支撑带动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专业合作社“散、弱、小”的特点尚未彻底扭转,产业基础条件薄弱、产业类型单一、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防风险能力不强。突出问题如下:
2.1 发展思路问题
部分合作社发展方向不明确,建立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主要体现在没有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没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的认真谋划,没有把产业优势与扶持政策很好结合起来,导致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后劲不足。还有个别合作社存在跟风随势、盲目效仿的现象,建社目的就是为了套取国家扶持资金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没有真正把心思用在自身建设与后续发展上,“一推一动、不推不动”,“ 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合作社长远发展没有整体规划和深入思考。
2.2 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部分合作社主动发展、抱团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重组建、轻管理,仅靠理事长或村委会主任来维持管理和经营运作,理事会、监事会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内部分工不明确,履职不到位。大多数合作社“三会”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三是部分合作社没有做到财务公开,社员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障,民主管理意识淡薄。
2.3 科技支撑不够问题
大部分专业合作社缺乏养殖、种植、防疫、加工、销售、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产品培育、精深加工、产品认证、新技术引进以及产业升级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缺乏科学规范的精细化应对措施。大部分合作社仍未彻底改变传统粗放式养种殖模式,仅销售初级农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2.4 产销对接不畅问题
合作社不注重产品认证即“三品一标”,没有获得市场准入许可,造成农畜产品线上销售难,线下进不了主流市场;合作社不重视商标注册,对产品的文化挖掘和包装不够,生产追溯体系不健全,影响了产品的认可度和信誉度;合作社对龙头企业及其它经营主体产销对接不够,没有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发展和生产供给产品,造成同类产品销售难,同质化严重,甚至形成恶性竞争。
2.5 利益连接不够紧密
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千家万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与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生产、销售、研发全方位合作运营的利益链条。合作社入社人数只占农牧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农村生产资料及生产要素还未集中到合作社有效利用,带动全体农牧民发展产业的格局尚未形成。联合社与一般社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通过规模化经营,集中优势,做大做强开拓市场的意识淡薄,合作共赢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合作社发展与政府扶持项目连接不紧密。目前政府扶持资金主要为贫困户到户入股资金,除了每年不低于8%的分红以外,三年后按贫困户意愿退股,扶持资金利用周期短,超过市场可能的投资回报率,可持续性不强。加之银行贷款门槛高,没有融资基金和信贷平台,资金链短缺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
3 对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三大富民产业
一方面,根据合作市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点,编制专门规划,着力发展循环畜牧业,优化养殖结构,推行高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循环畜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首位产业全力推动。另一方面,持续抓好犏牛繁育、犏雌牛(奶牛)特色养殖“二个畜牧业产业带”建设。此外,充分发挥合作市特色藏中药材种植环境适宜的优势,大力推进市场需求稳定、经济效益明显的唐古特大黄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促进种植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后,依托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开发观光式旅游、体验式旅游、度假式旅游等产品,以打造“一十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因村而谋,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打造民俗村落、游牧文化、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与一体的农牧旅综合体,成为当地群众旅游休闲地、城市居民乡村体验地、周边游客网红打卡地。
3.2 健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督促指导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资产台账,落实带贫责任和分红义务,确保合作社运营正常有序。认真落实产业发展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培训,积极引导村干部、科技明白人、返乡劳务人员、退休回乡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内地商家和技术人才等“七种”人员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帮助解决合作社注册以及生产销售方面的突出问题,监管合作社规范运营和落实帮带责任。
在条件成熟的合作社成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或党组织书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调动广大社员投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做到全市建档立卡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全市每村不少于3家规范性合作社全覆盖、全市有意愿的农牧民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3.3 鼓励企业申报“三品一标”
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依托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打通农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大制约“瓶颈”。一方面鼓励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商标登记注册,争创驰名商标、打造若干知名品牌。另一方面鼓励合作社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市内外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对接,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根据各自职能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拓宽市场信息搜集和发布渠道,通过搭建合作对接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营销,帮助合作社积极开拓销售市场。
3.4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
3.4.1 抓好畜牧产业基地培育 紧紧抓住甘南牦牛保护区建设的有利机遇,依托中科院,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通过科技手段实施提纯复壮,重塑和保护美仁牦牛传统优良畜种,建立美仁牦牛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美仁牦牛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建立美仁牦牛品种核心选育群,两年内完成美仁牦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认证工作。
3.4.2 重点打造卡加藏羊 由市畜牧工作站主导,争取民生科技项目,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利用羊育肥全价料,青饲料强化补饲,标准化饲养、个性化推广,缩短藏羊养殖周期,建立高原牧区藏羊强化补饲育肥出栏技术基地,依托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养羊产业。
3.4.3 加大龙头企业科技支撑 依托达哇央宗现代化农业集团,集中收集藏羊粪便回收利用,提高藏羊养殖附加值;依托2019年合作市娟珊牛繁育及改良基地建设项目,建立娟珊牛繁育及改良基地,引进娟珊种公牛与牦雌牛杂交繁育,培育出产奶量高、体格大、生产周期短的优良品种,总结繁育改良的经验做法,形成一套科学养殖技术规范,并进行推广应用。
3.4.4 总结和借鉴各种发展模式 学习借鉴“庄浪模式”、“宕昌模式”、“三变模式”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联合社+合作社+农牧户”及 “企投社养”、“社养企收”、“ 社养企卖”等合作发展模式,在鼓励多业态、多样化发展基础上,形成全市养殖、特色种植、全域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
3.5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实施主体不变的方式,积极衔接其他行业部门产业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发展基础条件。一方面,对产业带动力强、带贫作用发挥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同时,根据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人才的现状,对有人才需求并能解决一半以上工资报酬的47家专业合作社选派大中专待就业毕业生,基本工资由市级财政统筹或衔接争取纳入开发公益性岗位范畴。另一方面,以“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开展对专业合作社经营骨干进行政策知识、经营管理、实用技术、市场营销等培训,通过学习经验和探索实践,理清发展思路,规范生产经营,提升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帮扶干部和合作社辅导员作用,全力开展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不断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另外,设立合作社产业发展基金,每年注入200万资金,通过基金担保抵押,每年对10家市级以上规范专业合作社进行信贷支持,帮助解决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