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探索农业技术应用模式的创新
2021-12-10刘磊杜娟
刘磊杜娟
(1.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计算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2)
在全国重点脱贫攻坚工作中,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能够实现脱贫到户,完成建档立卡,并实现精准脱贫、长期有效脱贫。基于精准扶贫的任务来看,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直接解决农村农业生产方面落后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不再是单一输出,更重要的是与精准扶贫、农村长久脱贫致富工作联系在一起,形成多元、稳定、高效的发展思路。
1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概述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是指将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模式。过去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模式较为简单,如,农民可以领到高产种子,使用新型化肥及低毒农药,建设蔬果大棚,甚至利用无人机来喷洒农药等,这些都属于农业技术中的实用技术。但是在农业技术模式的应用方面仍然比较单一,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推广到农村,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并不透彻,而且在应用农业技术过程中需要一段艰难的学习和接受期,对农业技术能够加以合理利用的往往并非贫困户。所以,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必须加以创新,并真正精准到户,解决贫困问题。
2 农业技术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2.1 转变落后生产模式,提高农民积极性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所跨经纬度范围较广,不同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而且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农民在本地环境的基础上,还会自发去尝试种植一些更具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尝试更多农业生产形式,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而精准扶贫工作中农业技术的应用恰恰可以有效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模式,让农业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化,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手段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减少工作量,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2.2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农业技术属于科技生产力的一种。因此,农业技术的应用自然而然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且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开阔农民的视野,让其了解到农业并不仅仅是获取农作物成果,还可以形成更多样、更多链条的农业产业,如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基础上的休闲旅游等。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保障农民的利益。
2.3 有效调整农业结构,收入形式多样化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精准扶贫政策也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转变落后、杂乱无章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形式,对农村农业生产作出重新规划设计十分必要。而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协助农业结构的调整,让各地发挥出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结构的精准化以及农业收入形式的多样化,为带动农民脱贫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如,开设特色蔬菜水果大棚、种植山林果木、发展休闲农业等,让农民通过农业技术的应用获得切实的好处,提高生活水平。
3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技术服务政策不够精细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关于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政策并不够精细,从政策解读来看,国家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但是具体到各个乡镇,就必须要由各乡镇地方政府来设定和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农业技术扶贫模式的应用。从当前来看,农业技术服务政策的不精细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深化推广;而且农业技术推广员的人才数量体现出不足,一个农业技术员可能需要在多个乡镇奔波,其很难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只能整体开展一些技术培训,提供简单的技术支持;另外,大多农民的学历层次较低,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在学习农业新技术时的速度和效率比较低,农业技术扶持不到位,很难起到良好的成效。
3.2 农业技术应用难以落实到户
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脱贫工作过程中,大多农村地区重新审视自身,做好全新的规划,采用多类型产业发展的思路实现脱贫。在如今的脱贫工作中,更重视精准扶贫,不看全村整体经济水平,而是落实到户,真正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有些脱贫工作忽视了农村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要求,没有积极有效地利用农业技术来开展精准扶贫,在推广农业技术时看起来顾全局,实则是走形式,农业技术没有落实到户,导致有些农村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脱贫,但只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才能脱贫,并未形成长效的脱贫机制。
3.3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够充足
需要开展和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农村经济状况都不是特别好,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民脱贫,但是农民致富还有一段路需要走。农业技术推广虽然大多是由政府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但是真正想走科技兴农的路线,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不同农村地区想要实现精准脱贫,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技术应用,相应的也就有更多的资金需求。农村本身经济贫困,很难拿出充足的资金来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更没有多余资金采购一些农业机械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大棚,甚至采购果苗、铺设浇灌沟渠设备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生产的发展。
3.4 农业技术本土化研发应用难
一般在进行农业技术下乡推广时,都是将既有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村,但是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现有的农业技术在推广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出现为了农业技术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的情况,本末倒置。应该先做好地方农业生产规划,再引进或者开发应用合适的农业技术。所以,就这种情形来看,我国当前农业技术的本土化研发应用比较困难。而且农业技术研发大多由企业和高校负责,到各地来推广农业技术的人员只懂得技术的应用,并不懂技术研发,这些情况都会对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造成影响,导致基于农业技术应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
3.5 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手段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力资源的投入需要一定的成本,农村想要上级政府部门或者其它方式吸引到的农业技术人才来实时保障农村各家各户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存在一定的困难。农村想要真正实现高技术水准的农业产业发展,就必须让农民学会应用技术,人人都是技术员,而不是全部依赖于聘请外来的技术人员。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技术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渠道,但是农村在互联网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农村地区网络线路接入比较困难,导致不少农村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渠道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的创新策略
4.1 完善农业技术精准扶贫政策,优化服务模式
农业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在于扶贫的精准性,对每村每户的贫困调研情况做到位,不仅了解哪家哪户贫困,更要了解致贫的原因,从而做到细致分析、精准对策,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了大的方向和战略要求,但是每个乡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最终是要落到基层政府的肩上,为农村精准扶贫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在各地精准扶贫政策中,鼓励借助农业技术扶贫,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农业技术精准扶贫并没有完善的政策,不少农村是在摸索中前行,走了不少弯路,而且对于农村来说,可选择的农业技术扶贫模式不多。因此,各地有必要深入调研实际,了解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从而完善相应的农业技术扶贫政策,为各村提供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服务方案,优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为农村提供所需农业技术支持。同时及时吸纳和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4.2 深度开展农业技术精准培训,实现帮扶到户
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农业技术扶贫应用模式可以采用“帮扶到户”的技术下乡服务模式,从而在农村深入开展农业技术精准培训工作,既解决农村农业技术的紧缺需求,又达到解决贫困户生活需求的目的。农村农业生产中存在多元类型,以乡镇为单位,有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的从事畜牧养殖、有的从事农产品加工、有的从事旅游服务等,所以针对不同的农民,需要为其提供的技术支持是不同的,农业技术培训主要是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农民提供,并且着重为农民贫困群体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当前,农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这一工作基础上,可以专门为农村贫困户开设农业技术培训课堂,每周可以开设1~2次课,课堂中不仅为其讲解当前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在推动贫困户脱贫的工作中,不能仅依靠贫困户自身,还可以在乡村成立“农业技术互助小组”,由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精准贫困户共同组成,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科技示范户得到农业技术的持续学习和成长,还可以带动帮扶贫困户开展农业生产,走出贫困生活。
4.3 加强农业技术乡企之间合作,形成互利共赢
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顾全大局、严谨细致,是一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棋。所以,有必要对农业技术应用模式进行创新,除了由地方政府牵头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之外,将企业引入到农业技术扶贫工作中也有着相当的可行性,能够在较多农村进行推广。不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是农业技术的持有者,企业依靠技术来进行生产经营,而企业所掌握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村,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由此,农村和特定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关系。这种农业技术应用模式下,企业形成以下农业技术的帮扶合作形式。提供技术和技术人才,在合作生产的农村来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帮扶,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如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到合作产粮收粮区提供技术扶持,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达标;企业为乡村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农村提供一些新型的设备设施等,让农村开展全新的农业生产形式,企业可以作为合作的经营单位来获得经营利润。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想要发展农业必须找到节水的路径,如采用滴灌技术既能够节水,又能够达到浇灌的要求和效果;而一些大棚或者是培养房的建设,还必须保持温度湿度的恒定,这些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农村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必要。
4.4 加强农业技术乡校之间合作,研发本土技术
农业技术精准扶贫的应用模式还需要考虑到农业技术的研发工作,要让农业技术直接匹配到农村的实际农业生产工作中,实现科研与实践一体的效果。因此,农村还可以与地方农业高校或者职业技术院校形成一定的合作,农村可以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科研场地,而高校可以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到农村的农业生产中。从高校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来看,这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对于人才培养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高校教师一般也需要从事科研或者课题研究工作,农村能够直接提供支持,可以帮助其解决不少问题。就当前农村农业生产来看,各村需要形成特色、差异化的农业产业,如,有的农村开展水果种植,以增加农业生产收入,草莓大棚的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种植水果,特别是大棚种植方面的技术比普通的粮食种植要求高,而且一些新型水果的技术要求更为严苛,如果能够得到高校提供的科技支持,往往能够走在时代和市场的前列,并能因地制宜,为农村开发合适的农业产业,解决农村精准扶贫问题。
4.5 创建农业技术信息共享平台,跟上时代发展
现代新农民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渠道可以更加吸引其注意,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对于当前农村网络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的问题,应从架设网络基础设施入手,先保障农村能够用上网络,才能有效推动农业技术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全面开展农村技术扶贫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受益。农业技术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要落实到乡镇一级,乡镇页面中可以链接到各个村的农业技术发展情况,并结合各村的发展需求,将农村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资料上传到共享平台中,特别是将一些农业视频资料上传,对于农民来说,看视频的方式比阅读技术指导手册更高效。同时在平台中设置农业技术咨询版块,农民可以在上面留言,有专门的农业技术员回答其问题,并能够预约农业技术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民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帖交流,相互讨论,促进共同进步,真正有效解决农业精准扶贫问题。
5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三农工作呈现出新的要求,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模式不再是单一状态,而是要深入实际,探索新的模式,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真正落实农业技术下乡,而不是让农业技术走过场、走形式。农业技术应用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解决农业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各地乡镇可以带领农村基层政府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设计,从而选择适合的、恰当的农业技术应用模式,与企业、高校合作,创新推广渠道,开展农业技术的深入推广、精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