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汉服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研究

2021-12-09彭思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汉服

摘要:网络兴趣社区的蓬勃催生了众多以兴趣为联结的趣缘群体,本文以网络汉服趣缘群体为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个体、群体和文化三个维度入手,具体探析趣缘个体如何完成身份认同建构。

关键词:汉服;网络趣缘群体;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63-03

一、引言

兴趣社区是当前互联网上最火热的虚拟社区类型之一,微博有超话,豆瓣有小组,B站有分区,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都以兴趣为根本特征,孕育出以趣缘关系为联结的亚文化,形成了众多趣缘群体。所谓趣缘群体,即“经由趣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趣缘关系建立在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的基础上”[1]。网络汉服趣缘群体便是以对汉服的喜爱为基础联结而成的虚拟社群。身份认同则“直接涉指‘我是谁’‘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等问题,是现代社会研究中的核心议题”[2]。网络汉服趣缘群体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对“我”和“我们”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身份认同从内容层面可以分为个体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三个层次。

二、个体身份认同建构:在互动中追寻“理想自我”

(一)在叙述中追求“理想自我”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通过自我经历以及反身性方式所理解和认识的自我。”[3]个体身份认同建构起始于自我表达,吉登斯将其称为“自我叙述”。网络汉服趣缘群体依靠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叙述,在叙述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表达的自我身份向“理想自我”靠拢。例如在微博汉服超话中,汉服同袍们通过发帖和记录等活动进行自我叙述,并向自己和社交网络中的他者展示出“理想自我”的形象。

网络汉服趣缘群体由于趣缘认同聚集起来,对汉服的喜爱是同袍们进行文化参与和生产实践的主要依据和根本导向。在超话中直接表达个体对汉服的喜好、意愿和态度,是自我身份认同形成的第一步。分享照片、视频等影像作品实质上是个体在叙述中追求“理想自我”的表现。

苏特阿阿阿塔-: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唐朝的画面调色永远都是最艳丽最鲜活的,像少女绽放的生命”。大唐的女子相较于其他朝代,带着一种霸气以及大唐王朝如日中天的自信,再没有哪一个朝代比大唐更让我着迷了,而且这套妆造我也非常满意hhh复原还是好看……(配以诗句与博主穿着汉服的精修摄影作品)

汉服趣缘群体同袍上传自己穿着唐制汉服的精修摄影照片,并在博文中直接表达了对大唐女子性情的赞美和对大唐风貌的喜爱。个体将自身对女性气质和社会风貌的审美标准融入直接的情感表达之中,尽管博主本人并未生活在唐代社会,也并未直接接触过唐朝女子,但是其将潜意识中对女性气质和社会风貌的具体认知,通过直接表达喜恶呈现了出来,增强了对自我的肯定。而摄影作品的展示是个体通过化妆、拍摄、晒照的再生产实践方式将“理想自我”呈现出来,个体会在微博汉服超话中通过与汉服趣缘群体进行互动,完成自我更深层面的身份认同。

(二)在互动中寻求他者认同

个体身份认同建构并不集中于主体内部,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认为,在婴儿的自我认知过程中,自我的社会化与他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逐渐清晰的,他者的回应与评价会对自我认同产生直接的影响。网络趣缘群体同袍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自我叙述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展示“理想自我”得到其他网络用户,尤其是处于同一个趣缘群体的他者的认同。

在微博、小红书、B站等汉服趣缘群体活跃的社交平台上,总是能见到群体成员有关汉服开箱、测评或穿搭的分享。他们对群体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十分在意,评论区内夸赞的留言往往能够得到博主的点赞或者回應。有趣的是,原本以兴趣为出发点开始的分享,在“他者认同”达到一定界限后,便不再纯粹,利益夹杂其中。此后,汉服博主会更加重视群体内成员的意见,一方面是找到汉服趣缘群体关注的热点,提高播放量;另一方面则是试探趣缘群体的态度,生怕“踩雷”导致自己的关注度下滑。

在汉服趣缘群体中,不论是普通成员还是体量较大的博主,都通过这种互动,将“理想自我”分享在公共平台上,期望得到群体内他者的认同。这种认同使个体的归属感得到确认,自我身份认同由此得以强化。

三、群体身份认同建构:求同存异划出群体边界

(一)求同:营造群体共同想象

身份是趣缘个体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建构而成的,身份认同的实现意味着“群体内的聚合与外群体的分离”[4]。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经历过互动后,“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他者,并逐渐产生了“我们”的概念,而“我们”的共同身份也需要确定下来,即进行群体身份认同建构。Tajfel(1978)将群体身份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作为群体成员所获得的情感和价值意义”[5]。建构群体身份认同的第一阶段便是“求同”,所谓“求同”是指个体寻求与之相似的他者,在具有同一身份标志的前提下聚合起来,形成具有组织规范的群体,营造出属于群体的共同想象。

汉服趣缘群体的同袍们在现实中分散于各地,但出于对汉服的喜爱聚集于网络,遵循着群体约定俗成的规则,打造出一个共同体。在汉服超话中,同袍们自发签到,自觉按照超话规定发帖,营造了良好的社群氛围。以“汉服”为标签的大圈界限明了,以“朝代”划分的垂直小圈规则清晰。汉服KOL“隋唐时尚风向标”就对微博投稿问题制定了明确的规则。

隋唐时尚风向标:营业范围请看微博ID。

不看投稿须知被骂的都是活该。(这都不看那我也不配收您的稿)

投稿可私信可at,私信默认匿名,at请在原文评论区at。

接返图、上新、反馈、求安利、求拔草等多种投稿。

要求形制对版型及格,存疑汉服会进行标注。套装最起码要有一件形制正确的。

……

在现代主流文化中,汉服虽然有着继承优秀传统汉文化的底蕴,但现实中仍被多数人认为是奇装异服,日常生活中穿汉服难免会招致非议。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半匿名性等优势,为汉服爱好者提供了“避难所”,并为汉服趣缘群体的分享、展示自我提供了半开放的场域。同袍们通过建立以汉服为主体的微博社区、豆瓣兴趣小组、贴吧等,召集有共同兴趣的个体,分享汉服知识,交流购买经验,强化了汉服趣缘群体的边界,增强了群体认同感。在群体内部,个体不再聚焦于自我认知,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与群体其他成员共享某些价值和规则,营造出了对“我们”的共同想象,并以此为界限,区分开了“他们”。

(二)存异:积极区分厘清边界

在趣缘群体中,个体为了维护和提升自尊会使用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即“努力在团体比较的维度上表现得比外部群体更加优秀”[6]。群体规范的形成与运行可以为汉服趣缘群体大致建构起身份界限。

汉服趣缘群体成员自称为“同袍”,该称呼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厘清群体边界的验证。汉服趣缘群体在形成初期有过很多称呼,如“汉迷”“汉友”“汉服爱好者”,但群体成员对这些称呼都不满意。2006年,网友秋月半弯在网络汉服趣缘群体聚集地汉网发帖《我们,汉服复兴先行者的统一称呼为——同袍!》,论证了先前称呼的弊端,并呼吁大家统一启用“同袍”一词。慢慢地,“同袍”便成了网络汉服趣缘群体成员对自己和同伴的称呼,群体与外部的边界也就此构筑起来。

而积极区分在群体内部同样存在。通过观察网络汉服趣缘群体对形制和山正(有版权为正,无版权为山)的态度,可以看出同袍们会通过相互声援,厘清“我们”与“他们”的边界,建构群体身份认同。

许妞妞:今年小目标:穿汉服出gai~。(配以穿着汉服的精修摄影作品)

桑桑桑燃啊:姐妹这个是山,我买的第一套也是这个,踩雷啦。

普通小红书用户许妞妞在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穿汉服的照片,热评第一则是网络汉服趣缘群体同袍(经观察该用户的小红书笔记得出)指出其穿着的汉服是没有版权的山寨品。

网络汉服趣缘群体对形制区分同样严格,分为形制党和改良派。形制党只接受有出土文物背书的汉服,而改良派则主张汉服可以在基本形制不出错的前提下使用现代流行元素。网络汉服趣缘群体诞生至今,形制党与改良派的“争斗”从未停止过,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相互谩骂的情况,但当汉服或形制的基本概念受到冲击时,两个群体还是会统一战线,作为同袍一致对外。

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山水霓裳》号称要在春晚舞台上打造盛大的华服秀场,节目单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网络汉服趣缘群体的热议,超话中纷纷猜测哪些形制的汉服能够登上舞台,并因汉服受到重视而备受鼓舞。播出后,网络汉服趣缘群体找出了节目中走秀的品牌,并在微博该品牌的话题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墨Q吖:现在上春晚的要求都那么低了么?是不是给了钱就可以上,我们汉服同袍们做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好不容易让大众稍微比较接受我们了,就因为你们盖娅传说,努力都白费了。想宣传中国传统服饰,至少看看国家宝藏啊,而且我真没从中看出多少汉服的特点,简直就是四不像……

玉衡冥神·地冥鬼谛无神论:我建议盖娅传说你就别染指汉服了,连什么叫传统什么叫凤冠霞帔什么叫汉服什么叫汉服形制都没弄清楚就出来圈钱,恶心不恶心???你是出来给汉服玷污……

网络汉服趣缘群体日常以分享和讨论为主,发生集体事件时,群体的共同想象受到侵犯,同袍们的群体身份认同被激发,他们就会组织起来,积极投身于“战斗”之中。在“我们”与“他们”的战斗中,群体的观念、符号等带有集体意识的文化产物得到传递,群体身份认同得以增强。

四、文化身份认同建构:通过仪式共享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7]。在日常实践之外,趣缘群体内部也凝聚起来一套无形的精神内核和实践规范,这种文化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趣缘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份认同集中体现为文化身份认同,即“建构青年身份认同的本质在于培育青年的文化归属意识”[8]。文化认同的核心在于价值认同,群体在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下行动,既是对群体身份认同的强化,也是对趣缘文化认同的建构。

汉服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认同汉服本身就代表着认同中华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汉服趣缘群体自称为汉服复兴运动的先行者,打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口号,倡导通过复兴服饰,使民族思想觉醒,唤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文化认同的影响下,在特定情境中,网络汉服趣缘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被汉服影响着。

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网络汉服趣缘群体开始结合传统节日、节气,组织具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拍摄毕业合照。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全社会恢复拱手礼取代握手礼”。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汉服已经渗透汉服同袍的日常生活。

汉服讲究“中缝垂带,人道正直”。在汉服上衣背部的正中间,有一条贯穿首尾的缝合线,叫作“中缝”。身着汉服,衣服上的中缝与地面垂直,古人称之为“正直”。汉服中缝的裁剪,蕴含着古人对君子的人格要求。同袍穿着汉服,精神上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汉服文化内涵的熏陶。网络汉服趣缘群体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在一次次关于汉服文化的讨论和活动中不断建构起来。

“华裳九州”由杭州次元文化发起,是联合全国顶级文化机构和华裳领域知名人士,为弘扬中国华裳文化而举办的大型文化推广活动,其以“华裳秀典-国风时装秀”的华服大型走秀活动为主导。当前,“华裳九州”华裳九州已经成为汉服掌柜们争相参加的文化盛宴,汉服趣缘群体同袍们也会以消费者的身份观看,种草(产生购买欲)新款汉服。在走秀这种充满现代色彩的活动中,漢服模特们的一举一动充满了古风古韵。

2013年第一届西塘古镇汉服文化周启动,截至2020年10月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随着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人数与日俱增。西塘汉服文化周已经成为汉服圈内的盛事,每年都会有数万名汉服趣缘群体同袍从全国各地奔赴西塘参加这场汉服盛会,并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而其中举办的活动,如投壶、游船、作诗、赏花都是古人的娱乐方式。

小闽哥哥:#汉服##西塘汉服文化周#缘,妙不可言。2013年我们结缘西塘汉服文化周,2019年,我们再次相聚。我们在这里与汉服结缘,我们因汉服共同努力。携手至今,走过七个春夏秋冬。在西塘有很多关于汉服的回憶,有很多关于汉服的故事。西塘汉服文化周结束,但西塘的汉服从未结束。

2018年共青团中央宣布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鼓励更多人穿中华传统民族服饰。2018年4月,B站牵头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活动,包括线上投稿征集和线下华服秀、华服文化研讨会等活动。2021年第四届“中国华服日”也已经上线,汉服趣缘群体的同袍们纷纷投稿参与,并通过投票选出最喜爱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汉服趣缘群体同袍们的关系不再局限于线上,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形式,这种虚拟关系走进现实,拓展为趣缘个体的现实关系,使得趣缘群体结构更加密切和稳固。

网络汉服趣缘群体也以汉服为载体,切身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行之路。近年来,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符号频繁出现在官方的大型晚会上,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礼仪一起掀起了“国风”风潮。同袍们参与线上与线下的汉服“仪式”,共享集体记忆,确认并巩固了文化认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

五、结语

网络汉服趣缘群体作为一个以“汉服”为黏合剂而形成的圈子,身份认同是该网络群体展示其独特感召力和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基石。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汉服文化是当今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需以健康的文化理念和创新的文化形式对汉服趣缘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青年对文化甚至对民族的认同危机。未来如何在汉服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和变化过程中推动汉服文化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是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5-6.

[2] 尹金凤,蒋书慧.网络短视频生产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J].新闻界,2020(8):67.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18.

[4]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趣缘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140.

[5]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476.

[6] 闫丁.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550.

[7]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3.

[8] 葛彬超,孟伏琴.青年身份认同的“微”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6):108.

作者简介:彭思宇(1995—),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汉服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同袍异路
上台说汉服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