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贷适可而止! 花呗上征信

2021-12-09

新潮电子 2021年11期
关键词:超前消费借贷年轻人

9月22日,蚂蚁花呗团队公告了接入征信工作的最新进展。公告显示,在央行征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花呗正逐步推进接入央行征 信系统的工作。对于会在自己征信记录中留下记录9 的花呗,你会选择继续使用还是赶紧关闭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公告

近日,“花呗”发布公告:“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用户拒绝接入将无法使用。专家称,这意味着个人用户在“花呗”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将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若有违约,将会对用户产生影响。消息一出,立即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花呗”全面接入征信系统,监管实锤终于落地。政策落地,用户压力倍增。不仅是“花呗”用户,那些“想借就借,想花就花”的逾期还款者大概都要“思量一番”了。

当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花呗页面上收到征信授权协议,新用户注册时也需签署《个人金融信息使用及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

花呗称,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征信系统提供信贷信息。花呗所属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受银保监会监管,其服务记录信息也需像银行信贷信息一样,纳入征信系统。

根据授信额度来源,征信信息将由蚂蚁消金公司,或者提供授信额度的银行等机构作为报送主体,逐步报送至央行征信系统及其他依法设立的征信机构。

目前,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已经有一些用户可以在信用報告中查询到花呗的相关记录。未来,征信服务会逐步覆盖所有用户。

并没有迟到的支付宝

“用了这么久的花呗,竟然还没上征信”,这是不少用户看到花呗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的第一反应。作为用户使用最频繁的数字现代产品之一,花呗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其实,2020年花呗就已开始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次升级与之前不同的地方在于,此前升级全凭用户自愿,而这次升级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如果用户不授权会影响到花呗的正常使用。

花呗的运营主体已经发生变更。在9月22日的公告中,明确花呗所属主体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而此前花呗所属主体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花呗方面解释接入征信的原因,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征信系统提供信贷信息。花呗所属的蚂蚁消金作为与银行并列、同受银保监会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其服务记录信息也需像银行信贷信息一样,纳入征信系统。

这些信息将被上报

对于想要使用花呗,又担心个人信息上报问题的用户,更多关注点恐怕会放在信息上报细则上。根基花呗解释,在征信上报内容上,花呗向征信系统报送的相关记录包括:账户开立日期、授信额度、额度使用及还款情况等;在频次上,花呗记录按月汇总,不会单笔报送,也不会上报具体的消费信息。

在征信信息报送主体方面,花呗产品由于放贷资金提供方主要是重庆蚂蚁消金公司,以及合作的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因此,花呗用户收到的征信授权协议和公告内容均显示,根据用户获得的具体授信额度来源,用户的征信信息会由提供授信额度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作为报送主体,纳入征信系统。

对此,花呗的合作金融机构,如上海银行等表示,用户正常使用花呗、保持良好还款习惯,不会对贷款造成影响。

正常使用不会导致贷款困难

征信记录了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这些行为体现于个人信用报告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信用记录”,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花呗接入征信,很短时间内就有“花呗上报征信可能影响银行放贷”的传闻出现,让不少花呗用户紧张了许久。对于该传闻,花呗回应称,正常使用花呗,保持良好的使用、还款习惯,不会导致贷款困难。并且,99%以上的花呗用户都有良好的使用记录。

对此,有专家表示,花呗此次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使花呗业务经营更加规范。对于行业来说,花呗未来提供的庞大用户数据也能对整个信贷体系产生价值,使商业银行及信贷类金融机构在评估用户资质时拥有更加丰富的维度。

也有银行业内从业者表示,银行在日常贷款审批中,会根据用户的整体负债、现金流、是否有违约记录等综合判断。良好的征信记录体现了用户的还款意愿与能力。因此,合理使用花呗、按时还款,在银行贷款的审批中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该警惕的是过度借贷者

较之信用卡复杂的开通要求,花呗只需支付宝实名认证,无关收入、职业等诸多社会背景。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花呗的低门槛为其打开了通往物欲的大门。超5亿人。去年底,花呗和借呗公布了年活用户数,其中,年轻人是主力,全国近1.7亿“90后”中6500万人开通了花呗。与数量一同增长的,还有额度的不断提升、场景的多维覆盖。从千元到数万元,从分期到延期,从购物到医疗,在花呗不断扩张的边界下,超前消费的理念走入千家万户。客群宽泛、业务多元、门槛低、规模大,站在监管的角度,以花呗为首的互联网消费贷被纳入征信体系是大势所趋。

在花呗之前,微粒贷、京东白条都已在征信名单上了。仅以平台信用数据为评估标准,互联网小贷们在便宜消费的同时,也打开了风险的豁口。在花呗背后,可能是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杠杆。无论是获客标准,还是风控能力,抑或是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机构们尚在野蛮的环境中恣意生长,资产证券化的运营模式下,暴雷风险也不容小觑。P2P的一夜凋零就是风险实证。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消费主义陷阱星罗棋布,商品被赋予了多重含义,但当野心超过了实力,超前消费就成了沉重的负担。花呗纳入征信,重点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按时还钱。纳入征信,重点不是花呗会不会影响你的房贷车贷,而是你自己会不会影响你的房贷车贷。

需要改变的消费习惯

消费信贷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本身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之所以引发热议,其原因无非是许多网络借贷者并没有把“超前消费”“还款逾期”这件事看成“天大的事”。此前,“花呗”“借呗”等网络借贷服务因为手续简单、支付方便,受到了诸多年轻人的追捧,其用户以亿计,许多用户消费时直接用“花呗”支付,甚至过的是“购物用‘花呗,发了工资还‘花呗”的生活。因为不计入征信,逾期还款者有之,忘记还款者也大有人在——只要后来补上就行了,与征信无关。即便钱不凑手还不上的时候,在别的平台“照借不误”“寅吃卯粮”。

一旦纳入征信,这些消费习惯就要改改了。从实际需求出发,量入为出,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这是征信给消费者的警示。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切勿以贷养贷、多頭借贷,这是征信确定的法律底线。除了用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外,花呗也在不断优化调整,通过上线理性消费管理工具“花呗账单助手”帮助用户进行账单管理、进度提醒、超额预警、还款建议等事项,帮助年轻用户养成良好的借贷习惯。

沉溺于短期消费的90后

消费习惯的培养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2019年10月国内一家金融机构发布了《90后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90后敢于花钱,热衷超前消费,是消费贷款的主力军。据融360调查,从年龄上看,贷款人群中,中国的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这意味着在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近半数都是90后,而这也和花呗、借呗公布的用户数据不谋而合。

90后消费贷款中“以贷养贷”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而网贷产品的走红更使得“校园贷”骗局时有发生。今年7月27日,安徽淮南首例“校园贷”涉黑案进行一审宣判;7月30日,天津首例“校园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公开宣判审结;8月6日,央视还曝光了“注销校园贷”的新型诈骗。这些案例中,犯罪分子无一不利用了90后“爱贷款、爱超前消费”的习惯。

花呗报告显示,其分期业务颇受90后欢迎,尤其是在购买手机时,76.5%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报告称,大部分90后在消费时还是理性的,约70%的人每月用掉的花呗授信额度控制在2/3以内。时代的发展衍生出了差异化的金钱观,不同于老一辈人节俭持家,存钱理财的金钱观,年轻人的金钱观大多是“及时行乐”,也称之为“月光族”,钱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重要,因此金钱即正义,但是挣钱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所以钱多钱少都要精致生活。

人均负债12万的90后

不良的消费习惯推开了90后通往物欲世界的大门,但也让90后背负了沉重的债务。2021年,央行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29亿,相较于十年前的80亿,翻了十多倍,根据数据显示,90后在逾期借款人中占50%。

这仅仅是信用卡逾期情况,大部分年轻人使用的花呗,借呗又另当别论,根据尼尔森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来看,我国90后年轻人人均负债12万,由此可见,不少90后拿着微薄的工资,背负着18.5倍工资的债务,庞大的债务数字令人咋舌。

越活越穷的年轻人用超前消费来满足自己对精致生活的追求,自然而然地月光族与最穷一代年轻人的标签就落到了90后的头上。毋庸置疑,超前消费与金钱借贷在互联网极其便捷的时代,并不需要过多的成本,只需要手指轻轻一按就有额外的钱转到自己的账户上,借贷成本越来越低,借贷后,挥霍金钱的快感让年轻人痴迷,因此借贷行为自然会有所增加,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消费主义的洗脑下,一个又一个年轻人为满足自己追求人生享受的需求不停地的借贷,不停地挥霍,享受着超前消费的年轻人在体验着精致生活的同时,也陷入了借贷的无底洞。

对于年轻人而言,让消费回归到理性状态,需要多管齐下,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年轻人从实际出发,形成正确的消费与负债意识,摒弃盲目攀比心理,使自己做出的消费行为与自身收入能力相适应,与自己未来所要承担的各种家庭责任以及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相适应,让自己不要成为债务的奴隶、消费的“俘虏”,不因过度负债而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不因过度负债而酿成家庭悲剧。

用规范驱逐“劣币”

“为了给直播平台偶像打榜,欠下数万元网贷”“为了变美,不惜找到几个平台办理整形分期”……近年来,五花八门的网贷平台盯上了年轻人的钱包,尤其是大学生一度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香饽饽”。

2021年3月,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宣布,禁止小贷公司对大学生放贷。这意味着校园借贷将被严格管控,3月18日,#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的话题就迅速冲上热搜第一。早在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先后被叫停,但在严令监管之下,依托互联网金融的花呗、借呗、白条等产品,成为大学生选择超前消费的“香饽饽”,而超前消费让太多年轻人坠入了财务“深渊”。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斩断”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渠道,或能让大学生消费观进一步回归理性。在业内看来,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这样才能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谨防“伪创新”消费贷

近年来,随着消费人口结构变化,消费信贷规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以一般性消费贷款为代表的短期消费贷款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得普惠型消费贷款;适度超前消费的观念被更多消费者接受,消费需求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升级型消费。为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渐形成金融创新促进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我国消费贷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银行开始推出车贷、助学贷等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贷。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以后,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多样化,消费贷产品开始迅速升温,中小银行推出许多新型消费贷。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京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消费贷市场。

随着进入者的增多,整个消费贷市场也开始混乱起来。彩礼贷、美丽贷、墓地贷等信贷产品层出不穷,个别机构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类“奇葩贷”扰乱市场,不但谈不上支持实体经济,反倒在鼓励攀比风,诱导消费者过度负债,触碰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用好技术“双刃剑”

金融科技发展为消费金融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用户画像、风险定价、个性化体验等多个方面,科技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相较于传统贷款手续繁复,当前消费贷款已逐步实现办理线上化、风控智能化、体验极简化;移动支付技术和移动支付环境的不断完善,大大提升了消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借贷消费的意愿和概率。

但在运用金融科技提升消费贷款普惠性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信息泄露风险。金融科技不是科技,其本质是金融,金融科技操作系统现在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可低估。互联网支付、金融销售、互联网保险、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信托和消费金融等领域都依托于金融科技,但滥用或以此为幌子可能会加剧上述领域的风险。

面对技术这把“双刃剑”,一定要充分发挥监管功能,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要依赖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监管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发布监管管理规则,强化监管信用滥用的惩戒机制,这些基础性监管手段是不可缺少的,而这也体现了花呗接入征信的必要性。

后记

花呗,悠着点花

《汉书》有云:“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要享受着“ 剁手”时的快乐。实则不然,家败皆因胡乱花钱,对于没有把握预期归还的借款,还是不借、不花得好,要树立精打细算过日的思想,不要因为一时的痛快,而给今后带来还款时的痛苦。

猜你喜欢

超前消费借贷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00后”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调查研究
个人破产视域下恶意超前消费的法律界定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年轻人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