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咬金牌

2021-12-09张田勘

当代工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贵重奖牌金牌

张田勘

记得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勇夺38枚金牌,有一些运动员领奖时会咬金牌,以示庆贺。眼下,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开幕,届时估计也会有不少运动员获得奖牌,还会有运动员咬金牌。

针对东京奥运会上的咬奖牌动作,奥组委曾在推特上发文:“奖牌是不能吃的!”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本届奥运奖牌的材料是从电子设备中回收的——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0日,东京奥运会主办方收集了近8万吨电子设备,包括621万部二手手机,从中提取了32千克黄金、3500千克白银和2200千克青铜——来制作奖牌。

东京奥组委请求运动员别咬奖牌,是以运动员的健康为考虑。因为这届无论什么奖牌,都是从电子设备中回收的,难免会附着一些不利于人体的元素,如重金属铅。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考虑是:避免新冠病毒传播。此前的研究发现,除非进行消毒,否则新冠病毒可以在金属、玻璃和塑料上存活9天,在低温环境下甚至可以停留28天。

请求运动员别咬金牌或其他奖牌,理由是充分的;但从奖牌制作和咬金牌的历史来看,背后还有更多的科学、文化和历史因素。

城市矿山

东京奥运会是在疫情下召开的,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可持续发展和节俭为原则,如采用瓦楞纸做床供运动员使用、用废旧塑料制作了100多个领奖台等。金牌的制作同样也体现了日本的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2019年全球废弃的电子垃圾多达5360万吨,电子垃圾回收市场的规模为650亿美元,电子垃圾中可回收的贵金属价值达57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上所有银矿年总产值的3倍,甚至比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GDP还要多。而且到2050年,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总重量将增加到1.2亿吨。如果回收得当,电子垃圾能再次成为“城市矿山”。

废弃的手机、电脑、電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电子垃圾中都含有贵重金属。其中手机所含的黄金最多,1吨废旧手机中可以提炼出400克黄金、2300克银、172克铜。1吨废旧电脑中可提炼出300克黄金、1000克银、150克铜和近2000克稀有金属等,笔记本电脑中还有50%左右的可再生塑料。

没有对比,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新目标。开采1吨金砂,仅能提炼出5克黄金。这意味着电子废品的含金量是同等质量矿石的60倍-80倍。而且与开采天然资源、进行加工提炼相比,电子废料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更少,对环境的影响更低。因此,回收电子产品中的黄金和贵重金属,更划算,也更有利于环保。

但不可忽视的是,回收和提取废旧电子产品中的贵重金属,同样会污染环境,提取物中还会包含有害有毒物质。

现在电子垃圾的处理方式包括化学处理、火法处理、机械处理和微生物处理等。化学处理是把破碎后的电子废弃物颗粒投入到酸性或碱性的液体中,再经过萃取、沉淀、离子交换、过滤以及蒸馏等流程,最终得到高品位的金属。火法处理是将电子废弃物焚烧、熔炼,去除塑料以及其他有机成分,得到金属。机械处理是根据电子废弃物各组成部分的物理性质差异,如金属、塑料、玻璃等,进行拆卸、破碎、分选,再经后续处理获得各种再生原料。微生物处理则是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微生物,对经过粉碎预处理的电子废弃物碎块进行浸泡,合金中的非贵重金属成分氧化成为可溶物,溶解在溶液中,贵重金属从而裸露出来。

以上无论哪种处理方式,都会排放废气、粉尘和废液。化学处理法需要使用强酸和剧毒的氟化物,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并排放有毒气体;火法处理通常是在废旧电子产品上喷洒汽油等助燃液体,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废气,其中可能会含有铅等对人体有害物质。而且,最终提取出来的贵重金属,如黄金、银、铜等也含有铅、汞、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正因为如此,东京奥组委才会提醒运动员不要咬金牌,以免危害健康。

动物本能

从运动员本身来说,一种举动一旦形成并成为习惯,就难以改掉。咬金牌的行为动机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行为、心理和传播学角度来作以探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们认同黄金是最好的等价交换物,对于金子的成色比较关注。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没有可靠的科学仪器来实时测定,只能采用最简单和实用的方式——咬。人类牙齿的莫氏硬度为6,黄金和银的相对莫氏硬度为2.53,用牙咬会在金子表面留下牙痕。这种方式科学性不太强,没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因为纯铜的莫氏硬度为3,铁为4……很多金属材料的硬度都比较低,用牙齿咬都会留下明显的咬痕,难以鉴别真假黄金或含金量。

还有一种说法是,金子有点儿甜味,而铜是发苦的。古代冶金技术不过关,混入铜、锡和铅合金的假金子,没法做到成色、软硬和味道都与真金一致。至于这种做法是否靠谱,难有定论。实际上,鉴别黄金的成色,还是要仪器测定法、试金石法、银药法和化学测试法才比较准确。

运动员咬金牌,更多的是一种人类的心理行为和文化习惯,大致可以概括为这几种原因:动物本能说——想通过感官体验尝尝“冠军的滋味”;人类幼年心理行为说——人的第一心理阶段为“口唇期”,咬金牌就像婴幼儿吮吸母乳和自己的手指一样;亲吻——出于对金牌的珍惜与喜爱,咬和亲吻的方式更能表达爱意;烙印——咬一下就能给所有物打上自己的印迹,就像盖章和打水印一样,把自己的独有印记铭刻在金牌上;确认真实还是虚拟——为了确定获得冠军不是梦,要用牙咬咬金牌,以证明是真实的;从众说——其他冠军得主都咬了,自己也要咬;表达自豪感和对自己的肯定——金牌体现了最高荣誉,咬一咬金牌是表达对自己训练成果的肯定和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自豪……

另一个原因似乎更符合咬金牌的起源。运动员第一次咬金牌或是在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这一届奥运会有过运动员在获胜后咬金牌的影像记录,但由于照片过于久远,成像不清,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真正引发全球关注的,是美国运动员马特·比昂迪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4x1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后咬金牌的动作。当时有很多摄影记者对着他拍照采访,比昂迪有点儿害羞,情不自禁地拿起金牌往嘴里塞,还使劲咬了一口。对此,比昂迪后来的解释是,他知道金牌并不是由真金制作,只是想制造一个小小的花絮,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咬金牌。

这种解释诠释了咬金牌,可能还是起源于人类幼年心理口唇期,或是对恋人和所爱之物的一种真情表达。比昂迪的“灵机一动”,更多的是一种人的本能行为。

由此开始,咬金牌的动作走向了全世界,运动员的这一动作也成为摄影师的最爱,甚至在拍照时,有的摄影师会主动提示金牌运动员咬一下金牌。

不过,从科学角度看,不咬金牌比咬金牌更有利,即便奖牌并非是回收垃圾制成的,即使不在疫情时期,也需要防止咬金牌带来的“副作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以后,金牌不再使用纯金材质制作,每块奥运金牌的含金量只有6克,仅占总重量的1.5%。金牌的硬度增强了,咬金牌可能伤到牙齿。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赢得仰式雪橇银牌的德国选手大卫·穆勒就在拍照时激动过头,咬奖牌时咬断了自己的门牙。事后,这位28岁的选手羞涩地说:“情况不是太糟,我也没觉得疼。”

此外,金牌的镀金成分只占总重量的1.5%,咬下一点儿就会让金牌贬值。2012年伦敦奥运会组委曾提醒运动员别咬金牌,因为咬了金牌后,会让自家财富缩水。

猜你喜欢

贵重奖牌金牌
首枚奖牌!
金牌搜笑王
不在现场
那枚来之不易的奖牌
手持棍棒敲打鼎——“败”
爱,真的有这么贵重吗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
浅议职业院校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