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玉庆:适应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意见与建议

2021-12-09王玉庆

环境与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达峰碳达峰气候变化

王玉庆

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未来和各国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最近又成为国内讨论的热点。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气温升高,演化而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如极端干旱、洪涝、海啸等灾害,对地球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气候变暖问题之所以重要,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幸免,而且对贫困国家和小岛国影响更大,逐步累积形成温室气体积累,从几百年前工业革命初期就已经开始,目前研究发现它带来显著的增温效应,而一旦形成,影响子孙后代,要想减缓这一效应也绝不是几十年可以做到的,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气候变暖及其效应有许多科学问题尚不清楚,需要深入研究,这也直接增加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和效益。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是一种系统性风险。有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在各类自然风险中,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灾害占70%以上。近20年来,中国气候风险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高风险位置,多年居全球前30位。

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他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同时总书记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就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庄严承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最近总书记指出:要把实现减污减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扭转碳强度快速增长局面。截至2019年底,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已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计划约束性目标任务;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均已提前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但应该看到,我国面临的碳达峰、碳中和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而他们碳达峰的时间大多是爱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前10年,即使碳达峰比较晚的加拿大、智利、韩国等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平均要用43年的时间。而我们从2030年达峰到2060年中和,仅有30年时间,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又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袖所有的胆量和气魄及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并表示这是我们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各自的责任、工作、任务,脚踏实地的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对“双碳”目标如何实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碳达峰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家正在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路线图及有关的法规制度。生态环境部们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责任重大,前不久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联合发文提出要注意从6个方面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积极谋划“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编制专项规划,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2、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3、加快推进低碳发展重点工作,包括碳市场的建设;4、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5、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6、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及国家和部里工作部署,结合深圳第一届碳中和会议内容,补充几点具体意见供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环境学会工作者参考。

1、要尽快建立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根据各地方、各部门碳达峰的情况,科学制定具体可检验的目标,已经实现碳达峰提出总量控制要求,继续稳定或削减碳排放总量。没有达峰的制定年度削减计划,限时达峰。为此要建立责任负担机制,除企业外,各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要负起责任并作到奖惩分明,改革现有环评制度,把碳排放指标纳入評价范围,控制好增量。

2、加快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建立工程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研究开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关键技术,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要加大投入占领绿色技术的至高点,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要选准关键技术予以扶持。因为碳排放大多与化石能源的利用相关,应特别关注能源利用方面一些颠覆性技术的进步,如新的核能技术、储能技术、氢能的利用等。要高度重视对一些被污染的环境和物质,采取基于自然可解决方案,如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等。

3、建立减污减碳协同增效机制。这也是环保工作的一个经验总结,治理大气污染往往和节能及能源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在一起。调整能源结构,少用碳等污染中的能源、多用绿色清洁的能源,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显著减少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再有O3成为继PM2.5后影响许多大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而VOCs又是O3的前体物,而大量VOCs主要存在于企业的原辅料中,包括汽油都储罐的泄露等。治理大气VOCs污染,就是减少O3产生,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又能减少企业原辅材料消耗,实现减污增效。

4、加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普工作,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科普工作是各级环境学会的职责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会工作的强项。要立即行动起来,做好科普的基础是要有好的素材,组织环境科学工作者及科普作家编写制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品和科普读物,以及吸引少年儿童的动画和游戏等,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科普基地进行展示和宣传。要扩大影响,关键是开发组织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过去很成功的“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活动”;“我是环保讲解员”大赛,“环保漫画和摄影大赛”等。努力办好6.5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的活动,扩大社会影响。要密切和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说明什么是低碳和低碳生活,并组织科技工作者利用各种场合进行答疑释惑。做好环境科普工作也是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要积极参与到双碳达标的科普活动中,为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在生态文明大旗下,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环境质量近10年来不论大气和水都有了明显改善。其中,环保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从国家水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到大气污染攻坚战科研项目等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为环境治理保驾护航。在新的时代,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面临着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依然需要科技的强大支撑。习总书记最近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总书记讲话明确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环境保护工作要努力做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篇大文章。这注定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撑。我们不但开展减污的研究,还要重视降碳的研究,大有可为。环保科技工作者要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建功立业,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戏剧来。

猜你喜欢

达峰碳达峰气候变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迎接人口“达峰”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用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倒逼机制开拓内蒙古绿色发展新未来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2007:绿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