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021-12-09朱美仙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学出版社林斯基苏霍姆

朱美仙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999年秋天,最初踏入东源中学时的情景。

那是全县唯一的重点高中,其招聘教师的起点是全日制本科毕业。所以,当我以原始学历中师、自考本科的身份,来到这个崭新、宽阔美丽的校园时,我的内心是充满自豪与喜悦的。

但是,很快的,我的情绪一落千丈。因为,学校分配给我的任务不是教学,而是管理教务,即做教务处的办事员,其实质是打杂工。

我默默地接受了现实。在杂乱的办公室分完高一高二的教辅资料、单元试卷,并在办公室做了若干天斟茶倒水、扫地擦桌的轻松工作后,我竟然病倒了,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病无关身体。它源自,一颗依然年轻、轻狂而自卑、挣扎的心。

“留下来。这是县城中学,条件好多了。”“干什么活都一样领工资。”“你只读过中师,怎么能教高中呢?”“做老师多辛苦,口干舌燥的;做教务员不用备课,更轻松。”……千般言辞,充斥在我的耳畔。这其中不乏挚爱的亲人、长辈、朋友。我突然觉得,世界好寂寞啊。为什么?大家都怕我吃苦,都劝我安心做一名职工?

可是,一个声音,在不屈地呐喊。过去的五年,我千辛万苦地读书,难道只是为了告别农村进入县城吗?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如此刻苦地读书,难道只是为了领取每个月几百元的固定工资吗?我的人生,究竟要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度过?我的生命,究竟想追寻什么?

情不自禁地,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始走上教师岗位。1936年—1938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他应征入伍,后因重伤重返教师岗位,先后担任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区教育局长等职。1948年,30岁的苏霍姆林斯基主动要求从教育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从此他在这个岗位上勤奋耕耘。1970年9月2日,苏霍姆林斯基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留下了41部教育论著,600多篇教育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们”。他对教育炽热的情怀,对孩子真诚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奉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能够与之相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我的心中,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是一个伟人,更是一座灯塔。他微微地笑着,深邃的目光,似乎在默默地鼓励我,指引着我,在教育这条路上奋勇前行!

那还犹豫什么呢?对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画像,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不仅要重返讲台,而且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中学教师!

一个月后,我离开了办公室,来到了另一所农村高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高中“实习生涯”。

对着案头的高中语文教材,对着厚厚的教学参考书,我突然间感到束手无策了。过去的五年,我执教的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边玩边学。而现在,却要执教高中的语文。教材、学生于我都是陌生的。我该如何备课?

幸亏还有苏霍姆林斯基。

夜晚的孤灯下,我重新认真地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1)

“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214)

“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15)

“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217)

“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222)

这些“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建议,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

首先,我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访谈、个别聊天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接触、交流,对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希望、困难、喜欢和厌恶的教师等进行了一定的了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我尝试以学生的眼光阅读教材。——我虽然已有五年的教书经历,但是求学时没有上过高中(只上过中等师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实验修订版)增加了许多新的文章,于我几乎是全新的。这真是最好的契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层次结构如何?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何写作特色?我壮着胆子,在没有阅读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一句又一句地认真批注:我读懂的,我不懂的,我感觉精彩至极的,我備受感动的,引发我联想的……把课文基本读懂读透之后,我心中漂浮的惶恐消失了。

接着,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翻阅了大量相关的文学著作、资料。为了准备《林黛玉进贾府》,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重新阅读了《红楼梦》,梳理了自学考试时学过的《红楼梦研究》,并读完了一叠相关的资料。——林黛玉的身世、生活环境,林黛玉的聪慧、温柔、敏感,林黛玉的爱情、梦想等,我都了然于胸,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然后,我开始撰写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我本以为,一切都将得心应手。可是,面对崭新的教案本,我还是犹豫了。在大量的阅读、储备之后,如何将我阅读、掌握的材料,传递给学生,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又一迫切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教过民族语、俄语、历史、生物、物理等许多学科。关于上课,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漫无目的的课是白白的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他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品质——懒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29-430)

“上课并不像把事先量好、裁剪好的衣服式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216)

“在绝大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219)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221《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教师在讲课时能够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青年男女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15)

我反复地咀嚼着这些精粹的文字,尤其是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目标明确,讲解精煉,关注并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我知道,我面对的不再是一群等待我嚼烂了知识喂给他们的小学生,而是一群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渴望拥有更多自由思考、讨论空间的高中生。于是,我决定放弃自己朗诵的优势,努力克服喜欢讲解、滔滔不绝的缺点,将课堂尽量还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

经过多次的尝试,我逐渐摸索出一些符合我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根据文章的体裁、内容、篇幅、位置等,与学生一起商议确定学习的课时、目标等;其次,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桌或邻桌讨论交流;然后,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老师补充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阅读和思考,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是总结和作业环节。

这样的方式,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我逐渐进步了。许多时候,面对相较小学教材来说更为繁杂高深的高中教材,面对阅读面较广、辨别能力较强的高中生,我随时告诫自己,切不可掉以轻心。对某一知识点、人物等,要么不讲,要么讲清讲透,让学生充分信服。这样的课堂,促使我在备课时必须反复思考、选择,哪些是教材与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兴趣点、容易混淆点等,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随时拈来。久而久之,我那喜欢信口开河、重点不突出的毛病渐渐有所纠正了,我的讲解变得更干净、更简练了。第二个明显的优势是学生进步了。当禁锢学生的枷锁终于被解除,当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引领下,大胆尝试自己阅读、思考、讨论的时候,他们的阅读理解、质疑分析、总结表述等综合能力自然逐步提升。

就这样,我的教学逐步得到了学生、同行的认可。——我顺利地完成了由小学教师到高中教师的蜕变,并于2000年秋季回到重点中学,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正式开启了我的高中教学生涯。

由被认可到被喜爱,还需要一段艰难的历程。

“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这是伊·格·特卡琴柯,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的备课心得。

“把所教的班分成了好几个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第三组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第四组学生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这是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的成功做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3-4)

有10个或者更多的“自己的学生”。有一个“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专业教室”,分别设有“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分别用于摆放最新的问题的书籍、小册子、模型、图纸等,以引诱学生超越教学大纲的范围,向着未知的远方去探索。——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介绍的教师争取学生热爱自己学科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59-65)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支持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展开各学科之间争夺学生喜爱的善意的竞赛。他说:“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为此,生物学与农艺学教师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萨姆科夫帮助学生成立农艺学、生物学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中把劳动与科学设想、探索自然奥秘有机结合起来;语言文学教师安娜·伊万偌夫娜·苏霍姆林斯卡娅指导两个文学创作小组,编辑手抄文学年刊,举办文学创作晚会……

这些朴素的文字,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喜欢与热爱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平台和载体,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融入其中,共同探讨、摸索,共同分享、交流。它需要教师用炽热的情怀,去引领学生,感召学生。于是,我开始了积极而大胆的尝试。

首先,是实施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成绩,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就可以得到鼓励。比如从未写过作文的学生,只要写了一段语言通顺的话,也是进步。当然,这些要求是开放的、递进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希望拿到优秀的评价。

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读书小组、写作小组、演讲小组、书法小组、朗诵小组等,每组人员不限,由小组长负责定期开展小组活动,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坚持积极参加。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自己在团委会负责校刊和文学社的机会,面向全校学生组建了“绿岸”文学社、“绿岸”读书协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写作专题讲座、诗歌朗诵会、现场作文竞赛等。

分层作业让学生看到了进步的自己,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希望;兴趣小组让学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语文专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现才华的舞台,秀出了自己的风采。

渐渐地,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他们不仅上课认真,课余时间也依然乐于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或读书,或写作,或朗诵,或交流。他们开始在全校、全县的各种语文竞赛中,崭露头角。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其他老师、同学惊讶不已。

他们朝气,他们青春,他们是如此热情地投身各项语文活动,他们是如此热爱语文,他们纷纷写下他们与语文密切相关的志愿与梦想。啊,他们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要在语文的领域里,与他们同学习、共荣耀!

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猜你喜欢

科学出版社林斯基苏霍姆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Case Study on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ng Discourses Written in Non—mother—tongue
《色谱》获2015 年度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