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夺淮对淮河中下游影响及防洪治理措施综述

2021-12-09陈珺于明田邓丽华陆迎香

人民长江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治理措施

陈珺 于明田 邓丽华 陆迎香

摘要:历史上黄河夺淮对淮河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目前黄河虽已北归,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仍延续至今。阐述了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和洪泽湖演变的影响,回顾了1949年至今中国在淮河治理方面的成就,指出了淮河流域目前存在的洪涝问题,并对今后应采取的淮河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治理淮河的洪涝灾害,应当采取扩大中游河槽、开挖引河、河湖分离、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工程措施,同时应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并综合考虑水资源、航运等影响,开展多目标的综合治理。

关键词:黄河夺淮; 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 淮河流域

中图法分类号: TV85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11.002

0引 言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鄂、豫、皖、苏4省,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全长约1 000 km,流域面积达27万km2[1-2],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河南省与安徽省交界处的洪河口以上为淮河上游,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淮河中游,中渡以下至扬州三江營为淮河下游。洪泽湖主要出湖通道有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历史上的淮河曾经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出海口位于今日江苏省响水县云梯关。公元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显著改变了淮河水系的格局,淮河中游演变形成了洪泽湖,下游入海通道淤废,河道改经高邮湖于三江营处汇入长江。黄河夺淮携带的泥沙造成淮河中游淤积严重,而且下游入江通道汛期时又易受到长江洪水的顶托,无法顺畅行洪,从而导致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70 a的综合整治,淮河流域已经建成了由水库、河道堤防、分洪道、行蓄洪区和湖泊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治理。然而,历史上黄河夺淮对淮河中下游遗留的不利影响仍未消除,夺淮期间形成的洪泽湖抬高了中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导致中游段比降较缓;同时,洪泽湖现有出湖通道规模偏小,泄洪能力不足,致使淮河行洪不畅。尤其是汛期,常因河道水位过高、淮河沿岸涵闸关闭,导致两岸涝水无法顺利排入干流,频繁出现“关门淹”,使沿岸居民遭受财产损失[3-4]。

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和洪泽湖演变的影响,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 a以来的淮河洪涝灾害治理措施,并对目前淮河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制定淮河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黄河夺淮历史与淮河水系的变化

古代淮河水系包括汝水、颍水、泗水、涡水、淠水等支流,河道水流清澈,水量充足,便于灌溉和通航。图1为黄河夺淮前的淮河水系示意图。

与淮河不同,淮河流域以北的黄河在历史上则一直以“善决”、“善徙”所闻名。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黄河水经封丘、长垣、曹县以南,商丘、砀山以北,至徐州冲入泗水,从淮阴注入淮河,由此开始了长达600多年的黄河夺淮[5]。黄河夺淮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2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1194~1494年,黄河尚处于部分夺淮,仍有通过原河道北流的支流,夺淮的部分黄河段也没有形成一条固定的河道,当时的黄河水主要从中游夺泗水入淮。元代及明代前期,黄河下游长期分为多股流入淮河,其中较为主要的有泗水泛道、汴水泛道和颍涡泛道,最终均汇入淮河,进而入海。公元1351年,在贾鲁“疏塞并举”的主张下,开展了治河工作,堵塞了其他河口,只留一条由泗水入淮的河道。经过治理,黄河下游曾一度短暂地结束了多股分流泛淮的局面。图2为金元时期黄河泛道及部分淮河水系示意图,该图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黄河泛道和部分淮河水系的情况。

(2)第二阶段,公元1494年,刘大夏主持在黄河北岸筑起太行堤,堵闭了黄河北支,自此黄河夺淮进入第2个阶段,即公元1495年至1855年,黄河不再有北流的支流,而是全河夺淮入海。这时的黄河主流经由颍、涡河分道南下入淮。公元1508年和1509年,黄河2次北徒,主流由贾鲁故道经徐州入运河,又有支流由沛县入运河,图3为16世纪初黄河泛道及淮河示意图。公元1644年,经过明朝潘季驯的治理之后,黄河不再向颍涡分流,而是直接向东出徐州,夺泗水入淮[6-9]。直到公元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从此结束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

在1194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约有700亿t泥沙进入黄河明清故道,淮阴以下的淮河故道河床淤高了12~14 m[8]。尤其是明朝时期,受到当时治河的潘季驯“束水攻沙”方略的影响,大量黄河泥沙被带入淮河,清口以下河床被快速淤高,使得淮河中上游来流入海不畅,淮河水位不断抬高,时常出现泛滥的情况。1855年黄河北归时,原本的淮河入海故道已经被淤积成了高出地面十余米的废黄河故道,成为了将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分成2个独立水系的分水岭,图4为黄河北归后淮河水系示意图。总体来说,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淮河水系,淮河由独流入海的河道成为了长江的支流。而曾经的沂沭泗等支流也不再流入淮河,成为了独立的河流。

2黄河夺淮对洪泽湖演变的影响

2.1洪泽湖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夺淮对淮河流域造成的显著影响就是洪泽湖的形成。早期的淮河与周围低洼地区的湖泊以河的自然堤为界,平时并不与湖泊直接连通。明代中后期,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导致清口淤垫,危及到了运河的漕运。当时治水的潘季驯主张“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意图蓄积较为清澈的淮河水,抬高洪泽湖水位,以此来冲刷黄河泥沙导致的淮河河道淤积[12-14]。1578年,在潘季驯的主持下,对始建于东汉的高家堰进行了加高加厚。高家堰的增高、加长,导致淮河向东的出口被封闭。在这种条件下,由原本在淮河右岸的众多小型湖泊扩展、合并,初步形成了今日的洪泽湖[15-17]。图5为洪泽湖演变形成示意图,由图5能够看出洪泽湖湖区古今水系变化的对比。

清朝以后,清口上下的河床仍然不断淤高,当黄河水高过洪泽湖大堤时,便会倒灌进入洪泽湖,带来的泥沙导致洪泽湖底淤积,湖水无法顺利地冲刷黄河淤沙,只能继续加高洪泽湖大堤。1677年,当时治河的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水思路,继续加高、加固洪泽湖大堤,又为洪泽湖的扩大奠定了基础。此后,在枯水时期仍具统一湖面的洪泽湖最终形成。1850年之前的百余年,洪泽湖水位以4 cm/a的速率上升,湖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到了清朝中后期,洪泽湖随着湖盆的淤高,向西发展,与西边的溧河洼、安河洼和成子洼连成一体,形成了今日洪泽湖的完整湖身[18-19]。1851年,仍处于夺淮阶段的黄河与淮河同时发生洪水,高家堰西南端蒋坝决口,之后再未堵闭,形成了淮河入江水道。淮河洪水就从决口处下泄三河,经过高宝湖汇入长江,成为了长江的一大支流[15,20]。

2.2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

现代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主要形成于1850年之后。淮河本身的含沙量并不高,三角洲的发育主要以黄河夺淮及黄河南泛时带来的大量泥沙作为物质基础。1850年以来,入湖三角洲逐渐发育,河口不断向湖区推进,水下拦门沙也随之一起下降。根据历史资料,在1938年之前,洪泽湖口已经形成了大片洲滩,而且部分小洲滩已经合并成了大洲滩。1938年,黄河在花园口决堤,再次南泛,直至1947年在花园口堵口,才使得黄河再次北归。黄河南泛带来的泥沙使得洪泽湖普遍淤积,淤积后的面积比1916年减少了1 300多km2,库容则减少了18亿m3以上。这9 a间,三角洲快速发展,心滩、沙洲、边滩迅速扩大、合并,原有的洲滩淤高,并且形成了新的洲滩,全湖区洲滩淤高了1.0~1.2 m,并在湖中央形成了面积为200余km2的大淤滩[15,18-19,21-22]。图6为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演变形成情况,展现了1938年黄泛后洪泽湖三角洲的发育情况。洪泽湖三角洲的发育使河湖水动力条件发生了变化,加上大淤滩的形成,使得淮河水流入湖后向右偏转。随着三角洲的不断推进,洪泽湖湖底逐渐淤高,湖泊河流化,促进了淮河中游浮山至洪泽湖河段河床倒比降的形成[19]。图7为不同时期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对比图,从图7可以看出,淮河中游河床的倒比降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在进一步增大。

31949年以来淮河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中游形成了洪泽湖,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导致淮河中下游泄洪不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同时,淮河原本的入海通道被淤废,淮河洪水只能迂回流入长江,无法顺畅行洪。据史料记载,自1855年黄河北归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淮河流域平均每1.9 a便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涝灾害[22],对淮河流域的治理成了中国一直以来的头等大事。

自1950年以来,中国已经在淮河流域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23-24]。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指导下,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经过多年来的治理,目前的淮河流域已经基本形成由水库、河道堤防、分洪道、行蓄洪区和湖泊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25-27]。其中,水库超3 000座,大型水库20座,行洪区13处,蓄滞洪区14处,一级堤防1 240.2 km,二级堤防1 408.2 km,淮河水系主要防洪工程概化图如图8所示。

淮河干流经过一系列固堤、退堤、清障、疏浚及拓宽、切滩工程的实施,河道泄洪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濛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南润段退堤、黑龙潭段河道疏浚、峡山口及荆山口拓宽、临北缕堤退建清障、香庙切嘴[28]等治淮工程,将上游河段泄洪能力从2 000 m3/s提高到了7 000 m3/s,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段的泄洪能力从5 000~7 000 m3/s提高到了7 000~13 000 m3/s,下游的泄洪能力由8 000 m3/s提高到了18 270 m3/s[29]。淮河中游段开挖的茨淮新河与怀洪新河在分泄洪水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茨淮新河于1971年11月动工,1992年年底全部竣工,始于颍河左岸茨河铺,于荆山口南侧入淮,能够分泄颍河洪水2 300~2 700 m3/s;怀洪新河于20世纪70年代动工,经历多年停缓建后,于2003年底大部分完工,从怀远县涡河东岸何巷闸分洪,分泄涡河洪水直接入洪泽湖,分泄洪流量达2 000~4 710 m3/s[22,30]。

洪泽湖出湖通道的建设和改造是重要的淮河治理措施。长期以来,淮河水进入洪泽湖后,没有入海通道,无法顺利排出。苏北灌溉总渠于1951年11月开工,次年5月完工,增加了淮河入海通道[31]。淮沭河于1958年9月开工,次年6月完成一期工程,连接了洪泽湖和新沂河,发挥了分淮入沂、淮水北调的作用。入江水道在1851年自然形成后,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全面整治,改变了洪水迂回宝应湖和白马湖的历史,为今日的入江水道奠定了基本格局,2011年12月至今,又实施了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于1999年9月開工,至2003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2006年全面完工[29],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目前也进入了批复阶段,目前的洪泽湖主要出湖通道具体情况如表1所列。

4淮河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探讨

新中国成立后70 a的治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能消除黄河夺淮遗留的不利影响,淮河中游河段比降较小、浮山至洪泽湖段河床倒比降仍然存在。同时,洪泽湖仍横亘在淮河中游,抬高了侵蚀基准面,而洪泽湖出湖通道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整治,但洪水出路规模偏小,中低水位泄洪能力不足,致使中小洪水时洪泽湖水位偏高[28]。目前,淮河中游平槽泄量较小,汛期洪水漫滩机遇不足2 a[32],出现频率极高。汛期一旦遇到洪水漫滩,将顶托支流和沿岸洼地的排水,出现沿岸洼地水位低于干流水位的情况。此时只能关闭涵闸,涝水无法顺畅排出,导致内涝形成“关门淹”。此外,淮河中游段南陡北缓的特殊地理条件[33],也提升了“关门淹”现象发生的频率。在洪水年,涝灾所带来的损失占到洪涝灾害损失总量的2/3以上[34],足以说明“关门淹”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淮河中游的行蓄洪区布局不合理,部分行蓄洪区人口众多,不便于及时启用[28],也是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涝中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如下主要治理措施。

(1) 对于淮河中游平槽泄量较小、“关门淹”现象频发的问题[35],可以采取疏浚、切滩、退堤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中游河槽泄量[36-38],降低河道水位,改善沿淮洼地自排条件。郭庆超研究了蚌埠闸下至老子山河段的疏浚方案,疏浚量约4.215亿m3,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能使蚌埠闸下、浮山、老子山的洪水水位分别下降1.58,1.23 m和0.50 m[39]。刘玉年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照造床流量扩大中游河槽泄量,可以提高河道泄流能力,降低洪水位,减少中游“关门淹”的历时[28]。由于近30 a来淮河来沙量显著减少[25],扩大河槽后,河道发生回淤的可能性较小,能够维持长期稳定。

(2) 关于浮山至洪泽湖段河床倒比降的问题,通过在浮山以下约14.5 km处开挖冯铁营引河(图9为冯铁营引河示意图),用以分泄淮河洪水,甚至廢弃原来的老河道,达到人工裁弯取直的效果。通过冯铁营引河,淮河洪水能够绕过目前倒比降的入湖段,流路将缩短60 km以上。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冯铁营引河能明显降低淮河沿程洪水位,在淮河干流遭遇10 500 m3/s流量的大洪水时,引河进口附近洪水位最大将下降1.70 m以上,至吴家渡断面仍能降低洪水位0.50 m[40]。

(3) 为解决洪泽湖抬高淮河中游侵蚀基准面、引起河道行洪不畅的问题,近些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河湖分离方案[41-44],图10为部分河湖分离方案示意图,其中:线路1为“一头两尾”河湖分离方案[41],线路2为“洪泽新河”河湖分离方案[42],线路3为北线河湖分离方案[43],线路4为盱眙新河河湖分离方案[44]。河湖分离措施可以使淮河洪水直接下泄,避免洪泽湖顶托作用,降低淮河中游水位。根据相关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一头两尾”河湖分离方案(图10中的线路1)和盱眙新河河湖分离方案(图10中的线路4)在3 000~9 000 m3/s流量下能够分别使浮山水位降低约0.39~0.59 m和0.73~0.48 m,吴家渡水位降低约0.02~0.20 m和0.06~0.27 m[29,45],有效降低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的启用频率。但部分河湖分离方案需要在洪泽湖中筑堤,这样将会改变现有的洪泽湖周边生态环境。

洪泽湖是苏北地区的供水水源地,同时还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调蓄水库[25],因此在考虑淮河治理方案时,也应尽可能保留其本身调蓄水库的功能,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在洪泽湖出湖通道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淮河洪水入江入海能力,加快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三河越闸工程,构建淮河下游尾闾畅通工程体系,增加调度的灵活性[25,46]。

(4) 不论是淮河中游扩大河槽、开挖冯铁营引河,还是河湖分离,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调整下游尾闾格局,单一的工程措施难以解决淮河中游行洪不畅的问题,需要将多种工程措施综合考虑。针对“关门淹”问题,还应结合在沿淮易涝洼地建设泵站、完善排水系统等其他措施共同解决[29]。至于河湖分离等工程措施实施后是否会发生回淤、能否维持长时间稳定,甚至在水位下降后,能否对淮河中游段起到溯源冲刷的效果,尚需要开展更深入的论证,而且对方案需进一步合理设计,以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综合效益。对于行蓄洪区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应加快调整与建设[46],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工程措施以外,对淮河中下游的治理还需结合一些非工程措施,比如完善气象水文监测、洪水预报预警和调度系统等。在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水资源、航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开展淮河流域多目标综合治理。

5结 语

古代淮河原本是一条水流通畅,独流入海的河流。公元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改变了淮河水系格局:黄河侵占了淮河入海通道,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后导致淮河中下游泄流不畅,逐步演变继而形成洪泽湖;1851年,淮河在洪泽湖大堤决口后汇入长江,成为长江的支流;淮河曾经的沂沭泗等支流,也由于废黄河故道的阻隔,成为了独立的河流水系。黄河北归后,淮河原本的入海通道已被淤废,淮河洪水只能迂回流入长江,泄洪不畅,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70 a来,中国对淮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整治,通过建设全面的防洪工程体系,显著减少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但仍未能消除黄河夺淮遗留的不利影响。由于淮河中游河段比降较小、洪泽湖抬高了侵蚀基准面、洪泽湖出湖通道规模偏小等导致中游河段“关门淹”灾害频发。针对淮河洪涝灾害问题,研究了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扩大中游河槽、开挖引河、河湖分离、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调整下游尾闾格局等,但是这些措施需将多种工程措施进行综合考虑,且在深入论证后才能实施;同时,还需结合监测、预报预警和调度等非工程措施。亦即在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到水资源、航运、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来开展多目标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胡瑞,左其亭.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及承载能力研究意义[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5):65-68.

[2]MIN Z,JUN X,CHENG H.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lood Control in the Huai River:Addressing a Changing River-Lake Relationship[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2,26(1):40-47.

[3]史培军,顾朝林,陈田.1991年淮河流域农村洪涝灾情分析[J].地理学报,1992(5):385-393.

[4]陆垂裕,柳炳俊,孙青言,等.淮河中游北岸地区内涝与外洪遭遇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6,25(1):19-25.

[5]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6]吴梅.淮河水系的形成与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7]吴必虎.黄河夺淮后里下河平原河湖地貌的变迁[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增1):132-138.

[8]毛世民,许浒.治淮与河湖江海的关系[Z].北京:1995.

[9]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唐元海.淮河古水系述略[J].治淮,1985(4):34-37.

[1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简培龙,简丹.洪泽湖大堤历史演变研究[J].中国水利,2017(9):53-56.

[13]张义丰.淮河流域两大湖群的兴衰与黄河夺淮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45-50.

[14]吴晓兵.洪泽湖60年的变迁[J].中国水利,2009(14):21-23.

[15]王庆,陈吉余.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J].湖泊科学,1999(3):237-244.

[16]祁正卫,张嘉涛,刘志中.黄河夺淮的历史演变[J].江苏水利,1998(7):47-48.

[17]张锦家.略谈洪泽湖堤防的形成与修筑史[J].江苏水利,2011(4):47-48.

[18]韩昭庆.洪泽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背景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61-76.

[19]王庆,李军,李道季,等.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J].泥沙研究,2000(1):50-55.

[20]姜加虎,黄群,袁静秀.洪泽湖水文特征分析[J].江苏水利科技,1996(5):49-54.

[21]张茂恒,孙志宏.淮河入湖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3-56.

[2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志(第二卷):淮河综述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3]徐迎春,陈平,陈锡炎.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减灾[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1):65-69.

[24]张晓蕾,宋豫秦.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演化及湿地恢复驱动力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4,45(2):22-27.

[25]钟平安,唐洪武.淮河中下游洪涝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初探[J].水科学进展,2020,31(5):746-753.

[26]MA Z,FAN Z,ZHANG M,et al.Flood risk control of dams and dykes in middle reach of Huaihe River[J].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7(1):17-31.

[27]KAI W,CHU D,YANG Z.Floo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or the Transitional Huaihe River in China[J].Procedia Engineering,2016,154:703-709.

[28]劉玉年.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9]钱敏.淮河中游洪涝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30]河海大学.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变及治理(2017YFC0405600)项目中期总报告[R].南京:河海大学,2020.

[31]沈付君.苏北灌溉总渠建设历史回顾[J].档案与建设,2017(11):51-53.

[32]虞邦义,曹秀清,蒋尚明,等.淮河流域洪涝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20(6):36-38.

[33]许炯心.淮河洪涝灾害的地貌学分析[J].灾害学,1992(1):45-50.

[34]李燕,夏广义.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6):93-96.

[35]徐迎春.淮河中游洪涝灾情及致灾原因分析[J].江淮水利科技,2009(6):18-20.

[36]辜兵,刘福田.安徽省淮河干流河道疏浚稳定性浅析[J].江淮水利科技,2013(1):3-4.

[37]刘玉年.淮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其效果评价[J].人民长江,2008,39(16):1-3.

[38]李春辉.淮河干流河道整治的行洪影响分析与方案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39]郭庆超,韩其为,关见朝.淮河蚌埠以下河道疏浚对降低洪水位的可行性及长效性研究[J].泥沙研究,2016,41(6):1-7.

[40]郭庆超,关见朝,韩其为,等.冯铁营引河对淮河干流洪水位及河床演变影响的研究[J].泥沙研究,2018,43(6):1-7.

[41]宋乃聪.也谈洪泽湖的治理与改造[J].江苏水利,1999(12):3-5.

[42]王学功,王成.试论淮河实施河湖分离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案[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5):5-8.

[43]薛春汀,周良勇.与洪泽湖分离的淮河入海水道可行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11):1961-1970.

[44]沈珠江,向华龙.再论洪泽湖的治理与改造[J].中国水利,2002(1):59-60.

[45]萬隆.洪泽湖水位对淮河中游洪涝影响分析[J].治淮,2011(1):5-7.

[46]肖幼.70载治淮:从多灾到安澜的嬗变[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8):1-7.

(编辑:赵秋云)

Abstract:It w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Huaihe River of the Yellow River intruding into the Huaihe River in history,which led to frequent 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Although the Yellow River had moved to the north,its adverse effects still continue up to now.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intruding into the Huaihe River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system and Hongze Lake,and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Huaihe River over the past 70 years from 1949 in China.Current problems in 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trol of the Huaihe River were pointed out,and the futur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Huaihe River we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channel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the excavation of diversion channels,the separa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Hongze Lak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sea-entering channel project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it is advised that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impac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navigation,so as to carry out multi-objectiv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Key words:Yellow River intruding into the Huaihe River;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control measure;Huaihe River Basin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治理措施
混合分布在非一致性水文频率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SWAT模型的淮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水文响应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民间信仰与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