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表接电在电力营销工作中的重要性
2021-12-09莫雨阳姚佳健
莫雨阳 姚佳健
国网上海市青浦供电公司 上海 201713
引言
供电企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其最终目标都在于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此外,电力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用户用电安全,尽量避免用电利益受到侵害。装表接电工作是电力系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提高装表的接电质量,电力企业需要将科学的方法融入其中,针对装表接电的重要环节切实优化各个建设流程,进而使得装表接电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灵活应用反窃电技术已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随着窃电技术的不断升级,反窃电技术也随之升级,至今为止,仍能较好地保障绝大多数用户免受窃电行为的侵害。然而,窃电行为仍未被根除,部分用户仍无正当理由蒙受损失,这也将导致电力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
1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是电力营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计量自动化主站系统、计量自动化终端、通信信道组成。①从计量自动化主站出发,其主要是以采集需求、分析作业、控制管理等为目的,进而实现对计量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全过程监控,进而更好地确保电能计量的数据得到保障。一般而言,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监测和数据管理等方面。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电力市场管理、电力远程抄表、电力负荷控制和电力预购等。基于该模型可以将自动化主站系统与计量自动化终端充分结合起来,进而有效地对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同时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然而,信息通道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这就体现了其重要性。②从计量自动化终端来看,其更加注重对不同层次电能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进而使得数据信息更加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
2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2.1 发电厂电量计量的遥测系统
一般认为, 发电厂电量计量遥测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了以下多个方面,即主站系统、供电电源等。发电厂电量计量遥测系统能够在以上构成的作用下,进一步实现针对电能表、变电站等相关资料的管理与控制,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使其呈现为一个针对电量数据更为高效且综合性的平台。同时,发电厂电量计量遥测系统除了以上的各类功能外,也能够针对系统内部的各类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数据的先进性,并同时完成数据的处理,切实提高电能统计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数据采集个工作都会设置为30~60min。
2.2 负荷管理系统
负荷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相对比,要具备更具优势的功能和特点,能够同时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数据功能技术等多项功能技术。同时通过负荷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能够针对用户实际使用的用电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对信息进行收集与检测等,并对电力负荷的情况展开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那么从该项系统的实际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了计算机系统、数据信息通信网络、客户端现场终端以及计量表计。在这些构成的基础上,负荷管理系统自身便能够实现采样交流、负荷管理控制、开关状态选择等多项功能,并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每15min一次的采集。
3 电力营销面临的新形势
3.1 经营模式转变
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后,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将由现在的发电量以计划为主、电价执行国家批复电价转变为电量电价均通过市场竞争产生。新投电站将面临无电量计划、无政府批复上网电价的“双无”局面。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将给发电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1]。
3.2 竞争程度加剧
随着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逐步推进,发电企业计划电量的比例将逐步缩小,甚至取消,发电量将主要由市场竞争产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电力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供大于求,发电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电量电价均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如何开拓创新,以合理的价格水平积极争取市场份额既是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中将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道难题。
3.3 市场规则多变
电力体制改革过渡期,各地根据自身电力系统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的市场交易规则,由于没有成熟的经验,都在摸索前行,加上为了达到自身的需求,各地赋予了电力体制改革太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东西,使得市场规则经常变动,政策延续性差,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增加了发电企业经营决策的困难。
4 提升电力营销工作措施
4.1 将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在线损四分统计工作中
从过往的工作展开来看,在进行线损四分管理工作时,其难点主要是对线损四分进行实时统计。对此,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了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便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变以往的线损管理方式,对这一难题进行有效的攻克,以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上,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主要依托于自身的数据采集功能,分别按照日、月单位来对线损分区、分台、分线、分压进行统计分析,并同时结合各类线损的实际情况来制作统计报表。以此为基础,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中,也能够实现针对变电站目标电量屏风,以及线损异常的监测工作,使线损管理工作充分打破了以往的超标方式束缚,更为精准,且更为及时地把握了线损异常的位置定位,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2 将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在用电检查工作中
在进行用电检查时,传统的方式更多的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包括人工的常规用电检查、窃电专项检查、线损排查等。但是由于工作量本身较为繁重,这便使得人工操作的方式难以提高效率和质量,并且较大的工作量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当前普遍采用了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 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通过对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解决其中的各类问题,使其成为实际工作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持,并推动用电检查工作的高效展开,为其提供更大的便利。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也能够使多个问题得到充分解决,推动着问题向更理想的方面去靠拢,帮助工作人员加速问题的发现与治理,形成有关问题的应急预警方案,促使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检查和处理[2]。
4.3 预防窃电行为的措施
①要想从根源上遏制窃电行为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安全守法用电进行宣传,提高全民对于用电的认识。只有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到窃电行为是违法的,要承担严重的后果,他们才能在根本上更为严格地约束自己。②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仔细检查。当电力企业接到用户的反馈之后,企业应当积极派人进行检查,对举报情况进行核实。最后,在检查用户用电情况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当着重对电能表进行检查,检查表内外的机构是否遭到篡改。③对窃电行为施行更为严格的惩处。要进一步杜绝窃电行为的产生,电力企业还要配合执法部门,对窃电人员进行更为严格的惩处。由于在传统的窃电行为惩处过程中,惩罚力度通常不够大,不能引起窃电人员的重视,这也是导致窃电行为屡次三番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窃电行为进行惩处,通过更为严格的手段来进一步杜绝窃电行为。同时,电力企业要和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旦发现起窃电行为,应当根据相关条例进行严办,并在惩处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治理方法,严格查处窃电行为。
4.4 优化完善营销管理机制,提升电量营销工作效能
发电企业如何通过优化完善营销管理机制,提升电量营销工作效能。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配套规章制度,确保电量营销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可以通过成立电量营销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工作流程;二是建立与外部电力市场相匹配的市场化营销机制,赋予电量营销工作人员一定的自主权,方便其开展业务、开拓市场;三是建立与电量营销业绩挂钩的奖惩机制,提升电量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四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公开选聘,将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电量营销工作战线;五是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培训,使电量营销人员熟悉了解国家电力市场和改革动态,把握电力市场变化规律,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设计完善营销方案。
5 电能计量装置接线分析
5.1 三相四线互感器连接
三相四线制电能表是一种用于电能计量装置的三元件式电能表。在电流线或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反转过程中,反接测得的有功功率为负值,电能表运行缓慢。两相电流线的测量值是负的,当两相流线型或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反转时,仪表将反转。三相电流线或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反转、电能表的倒置、修正系数 k=-1;电流回路一相断开、电能表仅测量两相电能;两相断开时,只测量单相电能;三相电流表则停止测量单相电能。同理,当电流回路中存在相位、相位、相位和相位短路时,电能表的计量值也是如此。三相四线制电表的低压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正确,电压辅助线相序与电流表的反向不一致。在压电线路发生开路故障时,其特征是:单相电压回路断开,电能表测得两相电能;电压回路断开时,电度表只能测量单相电能,而电度表只能减慢速度;三相电压电路断开时,仪器才会停止。
5.2 三相三线制计量装置接线错误分析
电压互感器在一次接线正确的情况下,电压段的接线误差可分为两种情况[3]:一是电压互感器二次输出端反接断相;二是电压相位误差,也就是三条电压线在电表的输入端可能存在错轮或交叉。三相三线连接时,电压互感器为2。每台电压互感器的二次接线可分为3种:正确接线、极性反接和断相,因此可采用3×3=9接线。当电流互感器一次接线正确时,可以将电流段的错误分为3种情况。一是电流互感器的二次输入端极性反接短路,二是电流相位误差,即三个与电能表输入端相连(其中一个为公用回线)的匝数误差或交叉连接,三是进出线电流输入端与仪表输出端的电流输出端和电流输出端的反向流线连接。在采用三相三线连接时,电流互感器也有2路,每路有3种可能的接线形式:正确接线、极性反接、短路,因而有3×3=9种接线形式、6种电流相位误差、4种电流进出电能表反接:一种正确接线、一种全反接、两种反向接线。
6 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要适应电力市场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就要加快推动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优化完善电量营销机制,增强营销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大电力市场的开拓力度,探索市场发展规律,勇于面对各类挑战和市场带来各类机遇,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